第10课 秦末农民起义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1、识记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 2、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 3、培养用积极观点和积极分析方法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学习因果分析的方法 二、能力与方法 1、通过分析秦始皇,为巩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课 2、通过分析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的关系,及陈胜吴广的起义与秦灭亡的关 系,学习因果关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揭露秦的暴政,肯定和
秦末农民大起义,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0,农民,起义,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道与了解 1知道东周的概念。 2说出铁农具和牛耕在我国出现的时间。 3,指出王室衰微的表现。 4,结合地图指出主要诸侯国的名称及地理位置。 5,讲述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的故事。 (二)理解与运用 1,分析铁农具、牛耕出现的历史意义。 2,分析诸侯争霸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春秋时期的典故欣赏
动荡的春秋时期,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动荡,春秋时期,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基于课标的课堂教学设计 章节名称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课 时 1 课标要求 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陈胜、吴广起义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况。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的探究,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秦末农民大起义,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0,农民,起义,教案,陈老师,获奖作品
第7课 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战国七雄的概念和七国之间的主要战争。 2、 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影响 3、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2、通过对商鞅变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战国时期,社会,变化,教案,陈老师,获奖作品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导入: 回顾上一节课内容,问:楚汉之争结果如何? 项羽:兵败自刎;刘邦:胜利,建立汉朝。由此引入本课: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讲授新课: 以三个篇章来学习本课。 首先,学习第一篇章“汉并天下,百废待兴”。 展示两幅图片:图片1(瓦当),瓦当:古代建筑中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 图片2(课本中:汉并天下瓦当)。简介此片瓦当:楚汉之争后,为纪念刘邦战胜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1,西汉,建立,文景之治,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探究诸子百家思想,感悟先哲智慧,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教学重点 感悟先哲智慧,体会传统思想的博大 教学难点 民族认同感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感悟先哲智慧 学生展示喜爱的诸子思想,教师点评,引导他们体会先哲智慧 二、影响深远 惠及世界 补充诸子思想在当代世界的影响力的史实,引导学生认识祖国古代思想的伟大,培养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三、我的收获 课堂小结,
百家争鸣,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实,以教材为中心掌握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 研读与课本相关的史料,获取相关历史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1、 认识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修养生息政策,有利于恢复社会稳定,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1,西汉,建立,文景之治,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 2.掌握老子的哲学思想。 3.掌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各家思想及代表人物。 能力目标: 1.通过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联系起来,启发学生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提高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孔子、老子思想的学习,引导学生评价孔子、老子的思
百家争鸣,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 教学目标 1、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过程与方法目标 2、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措施的实施与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发展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1,西汉,建立,文景之治,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第9课 秦统一中国教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秦统一六国的基本情况,记住秦统一中国的时间,都城及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2. 通过情景模拟秦统一后征收赋税情景,培养学生于具体历史场景中,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统一的理解,让学生认识统一对人民生活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产生感情共鸣。 学习重点:秦的统一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学习难点:秦王朝的性质与特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
秦统一中国,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统一,中国,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学科知识综述: 从司马迁的史记到民国夏曾佑中国古代史,史学界一直对“大一统”这一历史现象持关注态度,尤其是当代史学界,吕思勉秦汉史、钱穆秦汉史、翦伯赞秦汉史、安作璋秦汉史、田余庆秦汉史、林剑鸣秦汉史,大家著作可谓“百花齐放”,他们都希望从逝去二千余年的秦汉帝国的历史活动中,追寻仍存活于中国文化中的中华大一统的价值理念,是如何在中华民族筚路蓝缕、艰辛跋涉的历史进程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通过分组合作学习秦朝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学生能逐步养成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分享学习成果的习惯。 2.过程与方法: 运用赏图片、析材料、听
秦统一中国,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统一,中国,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了解“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官营等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2、 过程与方法: 从引导学生阅读汉初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对比图表入手,结合相关历史记载,逐次分析分析汉武帝所采取的相关措施。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知汉武帝为巩固国家统一所做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永恒的任务。 教学重点: “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自学、合作学习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了解陈胜、吴广起义过程以及秦朝灭亡、楚汉之争的基本历史知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的探究,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比较归纳能力。 3. 情感、态
秦末农民大起义,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0,农民,起义,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东汉的兴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历史图表的研读,学会搜索有效信息;通过把“文景之治”和 “光武中兴”的比较,掌握比较和归纳的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东汉的建立及“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东汉的兴衰,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3,东汉,兴衰,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课题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授课教师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型 常规课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西汉的建立;掌握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了解“文景之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秦亡汉兴”的比较,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故事、材料的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影像、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探究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汉初实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1,西汉,建立,文景之治,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大家都知道,在上周三(10月18号)上午9点,有一场非常重要的会议召开了,对,就是党的十九大,在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重要报告,其中有一段是这样说的: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1,西汉,建立,文景之治,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七下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1)知道西汉的建立 (2)了解“文景之治”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进入数字博物馆参观,以及应用H5软件阅读缇萦救父的小故事,将历史学习与现代科技密切结合,既体会到历史与现代的联系,更提高对历史信息的提取、查找、辨别的手段和方法。 2通过探究历史遗址、遗迹的图片、文字等史料,知道文景之治等史实,提高史料分析能力; 3. 通过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1,西汉,建立,文景之治,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课 题 人教2011课标版(部编)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程内容 1.知道西汉的建立; 2.了解“文景之治”。 教学目标 1.知道西汉的建立、了解“文景之治”。 2.了解休养生息政策,从秦汉两朝政策和结果的不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重要性。 3. 阅读、理解与本课相关的史料,学会从史料中提取有用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4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1,西汉,建立,文景之治,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目标: 1、识记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在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采取的措施。 2、分析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采取的各项措施。 3、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做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的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永恒的任务。 教学重点: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采取的各项措施。 教学难点:理解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在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采取的措施。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观看视频,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内容标准: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 认知提示: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局面导致了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了解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政、黄巾起义基本史实,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以及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
东汉的兴衰,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3,东汉,兴衰,教案,老师,获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