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秦末农民起义 一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1、识记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 2、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 3、培养用积极观点和积极分析方法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学习因果分析的方法 二、能力与方法 1、通过分析秦始皇,为巩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课 2、通过分析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的关系,及陈胜吴广的起义与秦灭亡的关系,学习因果关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揭露秦的暴政,肯定
秦末农民大起义,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0,农民,起义,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课 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二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我建构初步掌握用表格进行归
原始农耕生活,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原始,农耕,生活,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人教版 教师 课时 45分钟 课型 新授课 授课题目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生掌握西汉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 2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思考内在的因果关系。 过程与方法: 1 课前观看微课,收集资料自主学习本课; 2 学生收集资料,课上讨论探究,再发现问题,合作解决问题; 3 课上师生共同研读史料,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1,西汉,建立,文景之治,教案,陈老师,获奖作品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知道西汉的建立,了解“文景之治”。 二、教学三维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了解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实,通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思考内在的因果关系。 2、过程与方法:研读与本课相关的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做到论从史出,通过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汉初统治者政治宽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1,西汉,建立,文景之治,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新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 2、 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初步理清历史的发展线索。 2、 过程与方法 1、 阅读史料研究和相关史事内容,了解史实。 2、 识读西周等级示意图,认识分封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理解朝代兴衰和更替的规律,帮助学生认识到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规律。
夏商周的更替,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夏商周,更替,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等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探讨这些措施的目的及作用,培养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 2、通过评价汉武帝的历史功绩,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收集、复习比较、问题牵引、阅读回答、讨论交流、课本剧表演等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刘邦建国的基本情况,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目的、措施和评价,“文景之治”出 现的原因、具体表现。 2.理解汉初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教学重点】 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教学难点】 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学法指导】自主探究、小组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1,西汉,建立,文景之治,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教 学 设 计 表 课题名称 第五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版次 人教新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设计者 叶生学 设计 时间 2016、09、23 授课班级 705 授课时数 1课时 一、课标描述: 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
青铜器与甲骨文,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青铜器,甲骨文,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2016年人教新版 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选自2016年人教新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内容。东汉是承接秦朝和西汉两个大一统王朝的第三个大一统王朝,前期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它与秦朝西汉一起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外,本课是今年2016年人教新版根据2011年新课标而增加的。 二、学
东汉的兴衰,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3,东汉,兴衰,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教学 环节 教 学 内 容 备 注 导入 新课 新课 学习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诗与史 诗是一种文学形式,但同时诗也具有历史价值,是历史的一种载体,我们来看一首诗: 咏汉高祖 【唐】王珪 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 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 十月五星聚,七年四海宾。 高抗威宇宙,贵有天下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1,西汉,建立,文景之治,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理解东周王室衰微的原因以及王室衰微的表现;知道春秋时期的主要霸主以及诸侯争霸的影响,了解齐桓公能成为第一个霸主的具体原因。 2.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变动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铁器、牛耕出现的出土文物图片和相关文献记载的认知,激发
动荡的春秋时期,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动荡,春秋时期,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战国七雄,了解都江堰构造和作用,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战国七雄,提高学生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改革是时代的需要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学会应该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战国时期,社会,变化,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导入新课:“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因2005年红极一时的电视剧汉武大帝将这段情节编入而广为人知。所谓的“五星出东方”意思是说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这五个星同时出现在了东方。“利中国”指的是有利于中国。科学史家推算出,在30余年后的2040年9月9日,将会出现罕见的五星聚会天文奇观,伴随它到来的,很可能是中国再次走向繁荣和富强。 汉代是蜀锦的蓬勃发展时期,1995年在新疆尼雅遗址出土这块具有神秘色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授课时间 班级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主备教师 教学课题 7、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战国时期,社会,变化,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史料、历史年表研读,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学习研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黄巾起义。
东汉的兴衰,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3,东汉,兴衰,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人教版中国历史7年级上 第3课 远古的传说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力图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教育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教育教学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使学生在教学中体现出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 以探究问题为目的。 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有人曾说:正是问题才把只不过是小碎石的东西变成了历史的证据。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
远古的传说,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远古,传说,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课堂教学设计 课 题 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老子开创的道家学派以及他的主要思想主张。掌握孔子开创儒家学派以及他在思想、教育领域的重要成就。 过程与方法:了解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掌握“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概况及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知道儒家思想的开创对封建社会的影响,以及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教学重点 孔子和儒家学派、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
百家争鸣,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课程标准】 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秦朝的统一及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2、了解秦巩固统一措施及其对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 3、探讨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史料和识读秦朝形势图、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统一汉字统一货币等图片材料,学习和运用
秦统一中国,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统一,中国,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商汤灭夏”的讲解指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去分析原因,从而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结合教科书上的图画,进行形象直观教学,由学生看图说文,提高他们的观察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禹传启,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夏朝建立的时间、国家机构;夏桀的暴
夏商周的更替,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夏商周,更替,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教案设计 课题 秦统一中国 课堂类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秦的统一;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能力目标 通过对秦始皇及其相关历史事件的正确评价,培养学生辩正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秦始皇统一六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对中国历史的巨大贡献。但他
秦统一中国,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统一,中国,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DIWUKEQINGTONGQIYUJIAGUWENJIAOXUESHEJI 杨清河 太原市第十二中学校 课 时 教 学 设 计 首 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课型 新授课 第几 课时 1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1.了解青铜工艺和甲骨文,认识它们是我国作为世界
青铜器与甲骨文,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青铜器,甲骨文,教案,老师,获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