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统一中国 教学设计 1、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背景和过程,知道秦朝维护统一和集权的措施:郡县制、三公九卿制,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建道路。通过教师对秦朝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地位的介绍,使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秦朝统一中国的意义,认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中国历史和文明的深远影响。通过本课插图中展示的文物图片,使学生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并学会从中获取
秦统一中国,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统一,中国,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汉武帝时期政治、思想、经济方面巩固大一统的主要措施。 2、认识汉武帝是汉朝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包括强化中央权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等内容。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人教版2016新版) 一、 设计思路 秦帝国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算不上长的,在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中,除了资料外,我收集了大量的教学设计,我想现在正处在中华民族复兴、崛起的时代,这样的一个时代更需要思考如何才能真正的发展,而秦帝国在战乱纷飞的时代能异军突起,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一定有自己制胜的法宝!于是我开始侧重对其“兴”这方面的资料收集和整合,但苦于资料太多,如何能在课堂上完成
秦统一中国,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统一,中国,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课题: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课标 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教 学 目 标 1、 知道东汉建立的背景、建立者、都城和名称的来历,知道“光武中兴”和“外戚、宦官专权”的含义,了解外戚、宦官专权是造成东汉衰败、东汉末年割据动荡的主要原因。了解黄巾起义的基本史实,知道其出现的背景和带来的影响。 2、 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及前后知识的迁移,了解外戚宦官专权的根源是封建专制制度的
东汉的兴衰,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3,东汉,兴衰,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一、 教材、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本课出自人教版(2016年)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上接秦朝的建立,下启汉朝的建立。秦朝建立以后所实行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之后建立的西汉王朝吸取教训,使汉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因此,本课应定位于揭露秦朝灭亡的原因并为后世提供经验教训。 2、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刚从小学升入七年级,表现为:好奇
秦末农民大起义,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0,农民,起义,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史实. 2.能力目标:论从史出,培养阅读古文材料的能力,学会从中提取有用信息,理解分析材料。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汉初统治者政治宽厚、生活节俭的简朴作风。 教学重点: 西汉建立,关于汉高祖、汉文帝和汉景帝的休养生息政策。 教学难点: 1. 论从史出,培养阅读古文材料的能力。 2. 学习汉初统治者政治宽厚、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1,西汉,建立,文景之治,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西汉的建立;掌握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了解“文景之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秦亡汉兴”的比较,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古诗文、史料的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汉高祖、文帝、景帝时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措施、结果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1,西汉,建立,文景之治,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西汉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西汉都城;知道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和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的措施和“文景之治”。 (2) 通过阅读史记中有关“文景之治”繁荣景象的描写,将设想的当时情景与汉初呈现的残破景象作一番比较。 2过程与方法 (1)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利用教科书,提取教科书和其他资料中的有效历史信息,了解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1,西汉,建立,文景之治,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第11课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汉朝开国的基本情况。知道休养生息、“文景之治”等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 (1)分析汉初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2)通过阅读史料中有关“文景之治”繁荣景象的描写,将设想的当时情景与汉初呈现的残破景象作一番比较。21教育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轻徭、薄赋、宽刑的休养生息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1,西汉,建立,文景之治,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推恩令”的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及盐铁专卖等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学解决基础问题,合作探讨推恩令等需要想象和演示的部分,解读史料,逐次分析汉武帝所采取的大一统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维护巩固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永恒地任务。 【教学重点】思想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课程名称:原始农耕生活,是2016年人教最新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2课的内容; 2、本节课所需课时为1课时,40分钟; 3、本课的学习对于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的起源,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状况的基本特征,这是本课的重点; (2)初步理解
原始农耕生活,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原始,农耕,生活,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巩固下来,儒家思想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多年的思想基础。 通过学习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认识统一是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 本课主要学习四块内容: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商汤灭夏、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分封制,彼此之间是以历史事件的时间为序,反映了夏、商、西周三代的兴衰和更替,是历史的渐进发展过程,构成了本课的主线索。 教学目标: 1、 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 2、 阅读史料研读和相关史事内容,了解史实;识读西周等级示
夏商周的更替,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夏商周,更替,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远古的传说 教材分析: 本课讲述了起源于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的基本概况,包括黄帝其人及黄帝对华夏族的形成所作的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有关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远古传说时代的历史发展进程,尤其是中华文明的演进奠定了基础,并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 历史是一门充满人类怀旧情绪的课程,对古史的探秘欲望是学生走进历史的最大兴趣支点,而它以古鉴今的学科思想又成为指导自己规
远古的传说,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远古,传说,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人教版(2011版课标)七年级上册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厦门市金尚中学 陈思思 课标: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文字 主题:文化传承 文明象征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观察、想象、归纳和概况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观察四羊方
青铜器与甲骨文,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青铜器,甲骨文,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第四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教学设计) 导入:同学们,“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一段三字经。 那么,夏商周究竟是怎样一段历史,这些人物都有着哪些历史故事呢? 设问:这段三字经中出现的朝代更替和人物分别有哪些?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于发展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需要达到以下两个目标,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出来。 1.知道夏朝的建
夏商周的更替,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夏商周,更替,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动荡的春秋时期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理解东周王室衰微的原因以及王室衰微的表现;知道春秋时期的主要霸主以及诸侯争霸的影响,了解齐桓公能成为第一个霸主的具体原因。 2.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变动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铁器、牛耕出现的出土文物图片、观看视频和相关文献记载的认知
动荡的春秋时期,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动荡,春秋时期,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第5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教学设计 咸水沽第三中学 王洪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商朝的青铜铸造业高度发达,采用“泥范铸造法”;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观察、想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青铜器相关图片的活动,加强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直观认识。通过积极参与对四羊方尊和司母戊鼎的介绍,训练组织材料的
青铜器与甲骨文,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青铜器,甲骨文,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了解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知道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能够识读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知道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三家分晋,合纵连横的历史事实。掌握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收集、讲述、表演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其他能力;思考、讨论“齐桓公为什么能够首先称霸?”,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讨论、评价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培养学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战国时期,社会,变化,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教材分析】 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一些政治经济实力较强的诸侯国,先后起来争当霸主,致使王室衰微。大国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种种灾难。同时弱灭强存,诸侯国数量逐渐减少,加快了统一步伐。战争也使我国境内各民族频繁接触,促进了民族交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理解春秋
动荡的春秋时期,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动荡,春秋时期,教案,陈老师,获奖作品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学习目标】 了解战国七雄的形成过称;记住战国时期的主要战役;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影响;了解都江堰的修建、功能。 培养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解释历史现象及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认识到改革促发展、改革促进步,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重难点】 重点:战国七雄 商鞅变法 都江堰 难点:商鞅变法内容的认识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战国时期,社会,变化,教案,老师,获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