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 课程标准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的基本史实,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由分裂到统一,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了解都江堰工程。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战国时期,社会,变化,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教 教 学 设 计 课程名称: 历史 内容主题: 百家争鸣 教材版本: 人教版 简介: 本节内容是人教2016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七年级上,第二单元第8课百家争鸣。我的思路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感知历史感悟历史慧悟历史,使学生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社会的深远影响,以及作为一名中学生,
百家争鸣,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名称 秦统一中国 教学对象 七年级学生 课时 1课时 节次 第4节 授课教师 学科 历史 课型 新授课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中的第一课。秦统一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因此这一课在古代史的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统一”是本课的关键词和主
秦统一中国,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统一,中国,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七年级历史教学案 课 题 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政治制度的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的孔子与诸子百家的学说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我国文化发展史和世界文化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各派在对立中相互辩驳与吸纳,推动了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儒家思想,为以后封建统治阶级制定愚民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教学重点 孔子及其历史贡献 教学难点 对各派思想主张的理解,社会经济政治与文
百家争鸣,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秦统一全国的原因,过程、意义 2、秦统一全国的措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关系等方面) 3.理解: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4. 认识统一对历史发展影响,统一是历史的主流,进行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 二、 教学重点: 秦的统一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三、教学难点: 秦王朝的性质与特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及其内容。度量衡的统一。 四、课型
秦统一中国,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统一,中国,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知道秦朝的统一与经过,了解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即秦朝建立的巩固统一的措施。明确秦朝建立的意义,深入了解思考历史的能力与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师生活动,由浅入深,在活动中把握学习知识的重难点, 3、 情景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到秦灭六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和人民的愿望,是历史的进步。 通过学习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秦始皇在统一过程中的作
秦统一中国,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统一,中国,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第10课秦末农民起义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了解陈胜、吴广起义原因、过程、意义以及项羽、刘邦起义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合作学习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通过学生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的探究,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
秦末农民大起义,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0,农民,起义,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第9课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教材的地位】 本课主要介绍了秦灭六国结束割据分裂局面,开创并巩固中华统一的崭新局面。本课所涉及的内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本课内容以统一为核心,按照实现统一、巩固并强化统一的思路,将有关事件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多彩的、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 本课概念多,在教学过程中把统一的主线抓住,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并引导学
秦统一中国,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统一,中国,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秦末农民大起义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了解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 基本历史知识;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 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培养学生初步比较战争性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秦的
秦末农民大起义,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0,农民,起义,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11、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学习目标: 1、识记西汉的建立的相关史实。 2、知道文、景帝为发展经济采取的措施。 3、理解“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4、了解“削藩”的史实。 教学重点: 1、西汉的建立; 2、文景之治。 教学难点: 文景之治; 导入: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叫什么?(大泽乡起义或陈胜吴广起义)当时为什么会发生起义?(秦朝末年的暴政)秦朝何时灭亡的?(前2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1,西汉,建立,文景之治,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西汉初立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 2通过思考“文景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 3认识“文景之治”是西汉王朝的强盛的基础对后世的巩固和发展十分重要。 学习重点:“文景之治” 学习难点:休养生息政策 学习方法: 方法指导一:让学生认真阅读第一模块,从教材中提取信息,培养学生归纳要点的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1,西汉,建立,文景之治,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西汉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西汉都城;知道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和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的措施和“文景之治”。 2、过程与方法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利用教科书和史料,提取教科书和史料中的有效历史信息,了解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轻徭、薄赋、宽刑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1,西汉,建立,文景之治,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教 学 目 标 知识 目标 了解西汉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实,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思考内在的因果关系。 能力 目标 研读与本课有关的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情感 目标 认识到国家稳定的重要性,让学生意识到“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培养勤俭节约、爱校爱国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 汉初的休养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1,西汉,建立,文景之治,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了解“文景之治” 二、学情分析: 本课是异地教学,对学生情况不熟悉。但面对的是初一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多处于感性阶段,好奇心强,对历史故事较感兴趣,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关于学科知识方面,学生已经学习了秦朝建立和灭亡的相关史实,知道了楚汉之争,而对于胜出的刘邦上台后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及其后的“文景之治”等汉初史实知之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1,西汉,建立,文景之治,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第11课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科目 历史 课型 综合解决课 年级 七年级 印刷时间 学习目标 1.了解西汉初立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 2通过思考“文景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文景之治”是西汉王朝的强盛的基础,对后世的巩固和发展十分重要。 学习重点 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学习难点 休养生息政策。 学习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1,西汉,建立,文景之治,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七上历史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重点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 2、过程与方法:思考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学会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汉武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一个鼎盛局面。 【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教学理念 在新课改理念下,历史感悟教学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创新改革的一种教学模式,突出以“以人为本”,进一步发掘初中历史教学的潜在功能,把学生培养成善于学习、乐于探索、思维敏捷、潜质巨大的创造型人才。 1、人本教育,尊重学生认知特点 新课标提出,历史教学应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1,西汉,建立,文景之治,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材分析】 本课是2016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第4课,主要介绍在“文景之治”后,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在各个方面采取的一系列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包括颁布“推恩令”强化中央权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控制、盐铁专卖加强经济大一统等内容。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不仅是西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部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教学设计 (一)知识综述 近年来秦汉史虽研究成果丰富,但对于东汉史的研究比较弱。在史学界的绝大部分著作中都认为东汉是汉朝的再建和中兴,其与西汉的联系不仅是因为统治者的血统,更体现在制度的延续。自公元25年刘秀立国至公元220年曹丕代汉,东汉历14帝共195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继秦朝、西汉后的又一大一统王朝,其统治虽大体承袭西汉,但也采取了一些不同于前代的
东汉的兴衰,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3,东汉,兴衰,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课题 1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首备人 及时间 总课时 第12课时 二次备课人及时间 教学目标 优等生的知 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认识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作用 中等生的知 识与能力目标 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分析历史问题 学困生的知 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及盐铁专卖 学习方法 培养目标 培养阅读课文解决历史能力 学习习惯 养成目标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陈老师,获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