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了解“文景之治”二、学情分析本课是异地教学,对学生情况不熟悉。但面对的是初一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多处于感性阶段,好奇心强,对历史故事较感兴趣,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关于学科知识方面,学生已经学习了秦朝建立和灭亡的相关史实,知道了楚汉之争,而对于胜出的刘邦上台后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及其后的“文景之治”等汉初史实知之甚少或是完全不清楚。初一学生接触历史这门课程刚有两个月时间,对历史概念模糊,对史料的阅读、分析能力较弱,且对国家社会的认识也较肤浅,对于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规律还有较大难度,历史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还需要从最基础开始。三、教材分析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2017年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中的第三课时。依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本课主要是了解“文景之治”。本课内容在单元教学内容中承上启下,上承秦朝灭亡,下启汉武盛世。主要讲述西汉建立、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三部分内容,三者联系密切,西汉建立即汉初社会状况是实施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文景之治”又是休养生息政策延续的结果。三者之间除了知识上的联系外,还暗含着一条主线,即国家治理应以民为本。四、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材料呈现的史事,能说出西汉建立的概况,如时间、建立者、都城。2、学生在教师示范下,依据史料分析汉初实行“休养生息”的原因,结合教材归纳这个政策的内容,形成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完整概念,初步学习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3、学生结合“文景之治”漫画故事,分角色表演历史剧,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4、学生结合漫画故事和教材内容,归纳“文景之治”的主要措施,对比汉初“休养生息”政策,认识到这是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延续,初步学习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初步感受法律法规意识和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5、学生根据不同种类的史料还原“文景之治”的成效,进一步认识“休养生息”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统一国家的巩固起了决定性作用,初步学习“史从证来,论从史出”,初步感受历史的实证意识。6、学生通过完善时间轴,建构历史时序观念和了解秦汉历史发展基本进程,并在教师指导下认识其事件前因后果,逐步探究得出规律性认识国家治理应以民为本,这是从古至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兴旺的前提和保证。五、教学重点休养生息政策六、教学难点对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的理解七、教学策略史料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对比分析法八、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九、课型新授课十、课时1课时十一、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核心素养培养(一导入(2分钟)播放电视剧汉刘邦片尾曲,结合歌词内容,提问1. 曲中歌唱的英雄是谁(1分钟)2. 你是通过哪些信息做出的判断(1分钟)学生听歌曲,看歌词。1. 结合已学知识回答是刘邦。 2. 从歌词中提取有效信息。从学生喜爱音乐以视频的形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学习从歌曲中获取有效信息,引导学生回顾与刘邦有关的主要史实。史料实证水平一能够从所获取的材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二)西汉建立(休养生息的背景)(5分钟)1. 展示“汉并天下”瓦当图片和汉初形势图,结合图示介绍西汉建立概况,如时间、建立者、都城等。(1分钟)2. 提供史料,在给学生示范阅读史料的基础上,提问如果你是刘邦,你的生活会是怎样的为什么(学生分析的同时进行板书)(3分钟)3. 刘邦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什么如果解决不好,刘邦将会面临什么样的局面(1分钟)1. 掌握西汉建立的概况,学习识别实物图片上的文字,并在历史地图上找到长安的地理位置。2.结合史料提供的情境,想象自己是刘邦,来谈做上皇帝后的生活,并说明理由。3. 学生结合汉初经济状况成因分析,得出刘邦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恢复和发展经济,否则将会危及自己的统治。1.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了解史料呈现的方式,如实物图片,提高历史阅读和观察能力,并结合历史地图培养学生时空观念。2. 学生在教师示范下阅读史料,初步学习从史料中提取相关信息,并通过历史想象,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历史真实境况和汉初所面临的社会实际问题,形成对汉初社会状况的感性认识。3. 通过历史想象,分析休养生息政策实行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史料实证水平一的不同类型,并能从所获得材料中提取有关信息;时空观念水平一能够辨识历史叙述中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表达方式。史料实证水平三在探究特定历史问题时,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三)休养生息(休养生息的实施)(8分钟)1. 播放视频无为而治,提问“无为而治”是不是真的无所作为如果不是的话,他做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可参考教材归纳。(学生归纳的同时进行提炼板书)(4分钟)2、提问汉初休养生息政策与秦朝措施有何异同(1分钟)。3.讲述典故“萧规曹随”。(2分钟)4.展示史料,提问休养生息政策效果如何(1分钟)1.学生观看视频,并结合教材归纳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然后在教师指导下结合课后知识拓展了解田赋、徭役的概念,并对照当时社会状况分析各项措施所起到的作用。2. 学生结合板书,对比汉初与秦朝措施异同,能说出汉初轻徭薄赋,与秦朝暴政截然不同,认识到汉初政策使老百姓负担减轻,得到休息,社会安定,也使国家得到休息,社会元气逐渐恢复。3. 结合典故了解刘邦之后“休养生息”政策得以延续。4.结合史料,提取相关信息,分析得出养生息政策的实施使西汉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和发展。1. 指导学生掌握“休养生息”政策的主要内容并理解其作用,结合老师板书学习知识归纳概括的基本方法。2. 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前后联系对比,加深对“休养生息”概念的理解。3. 通过讲述历史典故,激发学生兴趣,并做自然过渡。4. 学习阅读简单史料,提取相关信息,初步学习论从史出。历史解释水平二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运用相关历史术语,对史实提出自己的解释;并能在历史叙述中将史实描述与历史解释结合起来。历史解释水平一能够辨别教科书中的历史解释,发现这一历史解释与以往所知历史解释的异同,能够对所学内容中的历史结论加以分析。史料实证水平一能够从所获得的材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四)“文景之治”(休养生息的延续)(15分钟)1. 教师提示观剧时注意归纳文帝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同时,教师根据剧情进展,利用多媒体遥控技术同步动态展示漫画故事图片。(5分钟)2. 结合历史剧提问“文景之治”的主要措施有哪些如果你认为剧中介绍不够全面,可结合教材补充。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板书。然后老师进一步简要补充史料故事,如文帝十三年时曾免除田租、亲尝汤药、缇萦救父。(3分钟)3. 指导学生结合板书对比分析“文景之治”措施与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有何异同(2分钟)4. 提问你认为历史剧中讲述的内容都是真实的吗如果不是,你要了解这段历史,还有哪些方法哪些方法是更真实可信的(1分钟)5. 展示史料,播放视频考古发现中的“文景之治”,提问“文景之治”有何表现(4分钟)1. 分角色扮演历史剧文景之治。其他学生观剧的同时注意归纳文帝的主要措施,知道“文景之治”的历史概念。2. 学生结合历史剧和教材归纳“文景之治”的主要措施以农为本,轻徭薄赋;以德化民,倡勤俭治国,废严刑峻法。3.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结合板书对比得出二者都重视农业,轻徭薄赋,关心百姓,但“文景之治”时期百姓负担进一步减轻,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4. 学生知道史料的分类有文献史料、实物史实和口述史料,不同史料可以相应印证,其中实物史料的可信度最高。5. 学生阅读文献史料,并结合视频中考古发现的分析印证,归纳“文景之治”时期社会发展的表现,如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知道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治世局面。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2. 引导学习知识归纳的基本方法,做到言简意赅,条理清晰,同时初步感受法律法规意识和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3. 引导学生认识到文景之治措施是对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延续,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同时学习对比、分析、归纳的基本方法。4. 引导学生了解史料的基本分类等历史研究的基础知识。5. 引导学生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初步学习辨别史料,知道不同类型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指导学生学习史料互证,初步学习“史从证来,论从史出”,感受历史的实证意识。史料实证水平一能够从所获得的材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史料实证水平二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家国情怀水平一能够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解释水平一能够辨别教科书中的历史解释,发现这一历史解释与以往所知历史解释的异同,能够对所学内容中的历史结论加以分析。史料实证水平二能够认识不同类型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明了史料在历史叙述中的基础作用。史料实证水平三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的长处,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五)总结提升(8分钟)1. 小结时间轴。(1分钟) 2. 提升如果你是农民,你愿意选择生活在秦,还是西汉为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边归纳边板书,并进一步提炼总结正是由于汉初统治者能够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实施民政,才能促进民生改善,社会才能由乱到治,正如前面的歌词中所唱到的“得民心者得天下。”(3分钟)3、你还知道历史上有哪些这样得民心的皇帝(1分钟)4. 读史明智联系现实,探究西汉初期的发展对于我们今天的国家治理有何启示(展示图片习近平在2017年新年贺辞中提到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3分钟) 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老师总结国家治理应以民为本,这是从古到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兴旺的前提和保证。1. 学生结合本课所学和提供的材料,完成时间轴,并能从时间轴上直观感受到汉初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是休养生息政策的延续,而“文景之治”的出现也为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2. 学生说出选择的理由,进而掌握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和“文景之治”的措施,认识到汉初政策与秦暴政的不同。 3. 学生结合课外知识,自由发言。4. 学生结合本课所学,联系现实,自由讨论发言,并在老师引导下得出规律性认识国兴,民之所望;民兴,国之根本。1. 知识梳理。同时,培养学生通过完善时间轴,建构历史时序观念和从宏观上了解秦汉历史发展基本进程及重大事件间的因果关系,并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2.落实基础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列出选择理由,从微观层面掌握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内容。进而在教师引导下,结合板书,进行归纳、对比,得出本课主旨,回应课堂导入。3. 拓展学生视野,调动学习积极性。4、引导学生关注当前热点,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进一步拓展本课学习的广度与深度,增强历史学习的兴趣。时空观念水平二能够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能够利用历史年表等方式对相关史实加以描述;能够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史料实证水平四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史料对所探究问题进行论述。历史解释水平四在独立探究历史问题时,能够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尝试验证以往的假说或提出新的解释。家国情怀水平三能够表现出对历史的反思,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和现实社会问题。唯物史观水平三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学习和探究中。(六)教学评价(2分钟)教师多媒体展示以下选择题1. 下列皇帝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汉景帝 汉高祖 汉武帝汉文帝ABCD2西汉初年,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 A消灭项羽的残余势力 B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C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 D解除朝中大将兵权 3. 西汉建立后,社会贫困,汉高祖通过实行下列哪一项政策来恢复经济、发展生产( ) A.统一文字 B.休养生息 C.统一文字 D.消灭匈奴 4. 以下是四位同学排演的历史课本剧文景之治的片段,不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 A农民张三因为努力耕作受到官府奖励 B汉文帝命人仿照阿房宫修建皇宫 C县官王平因为关心农桑受到景帝提拔 D文帝的夫人因为铺张浪费受到训斥 5.以下对休养生息政策的评价,你更加认同的是 A.使汉初经济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B.使汉初出现“文景之治”,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 C.使汉武帝即位后,施展雄才大略,为大一统局面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奠定了雄厚经济基础。 D.使汉朝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增强了国力,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开国治世,为汉武帝北驱匈奴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学生举手回答,并说出选择理由。1. C 2. C3. B4. B5. 四个选项均可。结合题目,考察学生对本课主要知识点掌握情况,落实基础知识。1. 知道汉初主要皇帝及其先后顺序,尤其要知道开国皇帝是汉高祖。2、结合汉初社会状况,知道汉初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3. 知道汉初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的办法是实行休养生息政策。4. 掌握“文景之治”的主要措施。5. 掌握休养生息政策的影响,并通过对休养生息政策的四个不同层面的评价,引导学生思维不断深入和拓展,从具体到抽象,从局部到整体,学习对历史事件评价中能运用多种史料互证和综合概括。历史解释水平一能够辨别教科书和教学中的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水平一和三能够对所学内容中的历史结论加以分析,并能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十二、板书设计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汉朝建立 休养生息 文景之治暴政 土地荒地 解甲归田 以农为本,轻徭薄赋 政治清明 人口减少 释奴为民 以德治国 倡勤俭治国 经济发展 国力增强 战乱 生产破坏 轻徭薄赋 废严刑峻法 生活安定 民情 民政 民生 乱 治 十三、教十三、教学反思历史核心素养与教学目标的达成从最初计划上第11课汉初建立和文景之治,我经历了查找资料、个人备课、集体备课、修改教学设计、试教、再修改,到公开课的最后呈现,期间遇到了很多问题,在问题的解决中,我也在不断地思考,不断改进,也在不断地反思,其中有遗憾,更多的还是收获。依据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本课主要内容是了解“文景之治”,在落实课标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结合学情,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达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历史资源越来越丰富,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查阅相关论文和教学设计、教学课件等他人研究成果,利于自己的进一步提高。除资料准备外,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作用来越来越突显,不同类型的史料都可以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充实。再加上不同的动画效果,以及视频资料展示,更是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也有利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尤其是关于考古现场发掘及实物史料的呈现,有了多媒体,不必走进现场,就可以将实物就呈现在课堂上,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二、运用史料教学,体现学科特点。历史讲述的是过去所发生的人和事,我们无法回到现场,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借助史料来了解历史,因此史料也就成了我们了解这段历史的依据,成为支撑我们观点的证据。这也要求我们必须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因此,我在教学中采取史料教学的方法,通过不能形式的史料,如漫画故事,教材,古籍文献,还有考古发掘,共四种类型的史料进行互证,使学生对“文景之治”有更全面、丰富而直观的认识,初步培养学生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并能从简单的史料中提取相关信息。同时,在给学生提供史料时,我会注明出处,这本身也是在向学生传递重证据意识。三、教学要符合学生特点。本课是异地教学,对学生的情况不了解,但考虑到面对的是初一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事物多处于感性阶段,好奇心强,对历史故事较感兴趣,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不过,他们接触历史这门课程刚有两个月时间,对历史概念模糊,对史料的阅读、分析能力较弱,且对国家社会的认识也较肤浅,对于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规律还有较大难度,历史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还需要从最基础开始。因此,我在选取史料时进行了节选,尽量简短,以降低阅读的难度,避免出现大段文字而使学生望而却步,以致心生厌烦。此外,我还注重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课堂导入歌曲,休养生息采用视频,文景之治采用分角色扮演漫画故事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课堂表现来看,这几个环节也是学生最兴奋的阶段,如,听音乐时专注的眼神,或是跟着旋律小声哼唱,角色扮演时忍不住笑出声来,等等。这也让我认识到,并不是学生不喜欢历史,而是要看老师怎么教,能不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从而为学生所喜爱。四、重难点确定要符合学情,突破策略要恰当。在教师教学用书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休养生息政策。但是在教材标题中也出现了“文景之治”,对于这一概念,教材正文做了简要的概况。但是这种概括太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这是一种怎样的治世局面,因此我将“文景之治”也确定为本课的难点。难点不等于重点,难点也不代表要花很长的时间,只要找到恰当的突破口,难点就可以迎刃而解。如通过史料的了解,还有视频中考古发掘的介绍与分析,就可以使学生对“文景之治”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并通过老师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加以引导,认识会更全面而深入。同时,借助板书,使学生对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政策的延续和实施的效果一目了解,条理清晰,便于对比,也有助于思维的拓展,对休养生息政策的理解更全面,这一重难点自然也就不攻自破,问题的解决水到渠成。五、知识落实中重视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的培养。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改变,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因此时间和空间也就成了历史最重要的两个要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树立历史的时空观念,不能想不当然的认为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而忽略。如我在讲到西汉建立时提问“西汉的都城长安,也就是今天的哪个城市”竟然有很多同学说是北京。说明学生意识中历史上的都城一直都是在北京。于是我向他们解释道“西汉的长安,在地位上相当于今天的北京,都是国家的都城,但是历史上西汉的都城长安,不在今天的北京,而是今天的西安。”这时,我展示了汉初的历史地图给学生,并指出长安的地理位置,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是的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从而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此外,在课堂总结中引导学生通过完成时间轴,掌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和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并在教师指导下认识到其事件前因后果,在尝试体验探究中得出规律性认识国家治理应以民为本,这是从古到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兴旺的前提和保证。这些探究的过程,既是对知识的巩固,也是有助于对能力的提升,历史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家国情怀在润物细无声中也就完成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