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秦的暴政的主要表现,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 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通过对楚汉之争具体史实的讲 述,分析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 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对材料和相关史实的研究学习,获取有效的历史 信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秦的暴政是导致秦末农民起义
秦末农民大起义,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0,农民,起义,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课题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 学 目 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背景;列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营,统一铸币等,并分析其影响。 (2)知道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史料、创设历史情境等活动,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通过画图的形式理解推恩令,学会对比同类事物的方法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第11课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西汉的建立、修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实,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思考内在的因果关系。 2. 过程与方法:研读与课本相关的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汉初统治者政治宽厚,生活恭俭,他们这种简朴作风一直为史家所称颂。 二、 学情分析 众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对这一段历史都有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1,西汉,建立,文景之治,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课标解读 内容: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解读:汉武帝在各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巩固了大一统王朝,统一国家的特征得到了完整体现。汉武帝把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立为正统思想的核心,使之成为汉朝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儒学也从此成为中国历代思想文化的主流。推恩令的实施,巧妙地消除了诸侯国对抗中央的能力。在社会经济方面,汉武帝实行了盐铁国有专卖,中央收回铸币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教材版本:人教版 教师: 课 时:45分钟 课型:新授课 题目:七下第三单元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程标准:知道西汉的建立,了解文景之治 学情分析: 1,在认知能力上,七年级学生感性思维得到较快发展,但对于抽象概念不易理解透彻,例如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故而要化抽象为具体,利用直观的图片、视频和生动的故事帮助其掌握知识。 2,在知识现状上,学生对楚汉之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1,西汉,建立,文景之治,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西汉的建立的基本情况,掌握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读与本课相关的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做到论从史出;通过思考“文景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文景之治”是西汉王朝强盛的基础,对后世的巩固和发展十分重要;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1,西汉,建立,文景之治,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课题 开疆拓土和对外交流 学习内容 简析 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识图能力有了很大进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 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张骞不辱使命等内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汉武帝大一统在政治、思想和经济上采取的措施、背景。通过学生对史料的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历史剧的表演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认知事物的能力。另外,再通过影像、讨论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探究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播放汉武大事的视频来导入新课;由学生表演历史短剧加深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13、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共3个板块: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黄巾起义,清晰地展现了东汉由兴到衰的过程,条理很清晰。按照教材编排讲授,学生容易掌握这段历史。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了解东汉建立的背景,掌握“光武中兴”的基本知识。 2、 了解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事实,掌握黄巾起义的有关知识。 3、 通过对“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形成原因的探讨,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
东汉的兴衰,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3,东汉,兴衰,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课题名称:“一带一路”之前世今生 【学情分析】 对于九年级进行中考备考二轮复习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完成了初中阶段的历史考点内容的复习,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中考考点相对熟悉,同时基本上已经掌握了历史学习的方法和规律,具备材料分析、读图、数据解读等相关知识和技能,但历史第一轮复习更多地侧重基础知识点的“识记”,学生将零碎知识点整理形成知识架构的能力不强。从学习心理上来说,该年龄阶段的学生处于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4,沟通,中外,文明,丝绸之路,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导入 上课前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汉武大帝,之后请同学们概述你所看到的内容。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再次回到2000年前的中国,跟随汉朝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一起重走丝绸之路,领略茫茫戈壁的艰难万险和丝绸之路开辟的艰难历程。让我们共同走进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欣赏视频,并回答:汉武帝刘彻派张骞出使西域,开始了历经十多年的艰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4,沟通,中外,文明,丝绸之路,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设计思路 一、课前设计系统 (一)课标要求 “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二)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对西域的管理。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丝绸之路和对西域的管理是张骞通西域的结果。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西域当时的历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4,沟通,中外,文明,丝绸之路,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促进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的发展。汉武帝时两度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友好往来,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 本课分为三目内容。第一目:张骞通西域。介绍了西域的地理概念、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过程、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4,沟通,中外,文明,丝绸之路,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筑梦空间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内容主旨】 和平往来带来的文明交融,终将战胜战争和野蛮驱逐带来的扩疆霸土。西汉时期,汉武帝以战争为目的派张骞出使西域的军事行为,却最终促成了上千年以商业和文明交流为主的丝绸之路的形成。这一伟大的历史成就,对今天中国与欧亚各国共同构建“一带一路”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汉代对西域的管理等基本史实,思考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4,沟通,中外,文明,丝绸之路,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掌握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的基本史实; 2. 识记张仲景、华佗的医学成就; 3. 掌握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史实; 4. 了解道教的产生佛教的传入情况; 5. 通过阅读并解答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情感与价值观: 1. 认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的领先地位,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豪感; 2. 通过对司马迁忍辱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5,两汉,科技,文化,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 课题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知道西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立、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的史实。 2.通过分小组讨论,加强同学之间团结合作、沟通交流的意识。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一是张骞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4,沟通,中外,文明,丝绸之路,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教学任务】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 能力 了解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对中医学的贡献、史记、道教和佛教等基本史实,思考这些历史现象反映的时代特征,以及对当时和当代社会的影响。 过程与 方法 识读居延汉简马王堆汉墓帛书造纸工艺流程图,讲解这些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提高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学习张仲景、司马迁等人为了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5,两汉,科技,文化,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课题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课型 新授 课时 1课时 课标要求 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西域的含义;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4,沟通,中外,文明,丝绸之路,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华佗的生平和成就。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简要内容。培养学生处理和解读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以参观两汉时期的科技文化展为线索,在参观的过程中,了解两汉的科技文化成就。引导学生相互交流、了解成果,感受古代科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5,两汉,科技,文化,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教材版本】教育部审定2016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七年级上册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谜语、文物、史事、动画和示意图的观察、分析、讨论,认识造纸术的发明对文化传播的作用和世界性贡献,体会先人发明创新等优秀品质。 2、通过对司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5,两汉,科技,文化,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一、历史学对本课内容的共识性和学术性解释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史的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中的第14课,本课包括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三个子目。 关于张骞出使西域的解释。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是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了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于是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虽未完成使命,但了解到西域各族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4,沟通,中外,文明,丝绸之路,教案,老师,获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