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5.4物质密度的应用 课时 2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的形式,掌握物质密度表达式推导的方法。 2.能够在不同的条件下利用密度的基本公式,来解决密度的问题。 3.最终熟练掌握,求解物质密度的过程就是不断寻找质量和体积的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科学探究,培养探究意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归纳、总结、交流信息的能力
密度知识的应用,沪科版八,年级,物理,5.4,密度,知识,应用,教案,老师,云南,部级
课堂教学设计表 章节名称 9.3 物体的浮与沉 学时 1 学习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让学生了解在液体中有关浮与沉的现象。 2、培养探究能力,让学生知道浮与沉条件,知识拓展引出另一种浮与沉判断条件是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的比较,以及让学生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小实验,让学生感知液体中浮沉现象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形成浮沉的原因。 3、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
物体的浮与沉,沪科版八,年级,物理,9.3,物体,教案,老师,河南,部级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8.1牛顿第一定律 是否属于 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否 学科 物理 学段: 初中 年级 八年级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牛顿第一定律知识掌握程度需达到理解级别,经过这部分知识学习之后,学生们能够理解什么是惯性,能够解释生活中惯性有关的现象。同时,引导学生体会物理学史的发展历程,以物理学家的角度体会力和运动关系的发展历程,培养其勇于质疑,探索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沪科版八,年级,物理,7.1,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教案,老师,安徽,省级
91认识浮力 新课引入 教师活动:戴救生环上课,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指着救生环说道:大家都盯着我手臂上的物体在看,谁知道这是什么?有什么用? 学生活动:学生能回答出类似“是在水里游泳时能让我们浮在水面上”这样的答案。 教师活动:展示PPT并说明人能浮在水面上,提出人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 学生活动:学生能答到“受到浮力” 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力浮力。 新课教学 一、浮力定义 教师活动:取下一
认识浮力,沪科版八,年级,物理,9.1,认识,浮力,教案,老师,重庆,部级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三节教学设计 快与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比较物体快与慢的常用方法 2、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的公式、单位以及物理意义 3、会测量、计算简单速度问题 过程与方法:1、借助多媒体与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让学生体会比较物体快慢的方法 2、初步体会双元相关物理量建立的一般思维方法。 2、通过与老师交流互动,
快与慢,沪科版八,年级,物理,2.3,教案,老师,福建,省级
第3节 做功了吗(第1课时) 整体设计说明 本课由生活中大量实例建立模型,引出功的概念,让学生知道只有在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且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了距离时,该力才对物体做了功。即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并了解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教材分析 各种形式的能量及其相互间的转化都与功紧密相连,而且功的计算能够为能量的定量表达即能量的转化提供分析的基础,因此该节内容很重要。 教法建议
做功了吗,沪科版八,年级,物理,10.3,做功,教案,老师,云南,省级
中考重点实验复习:凸透镜成像教案 考点扫描: 1、 认识凸透镜会聚作用及三条特殊光线。(重点) 2、 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难点) 3、 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践运用。(重点) 教学方法:作图分析法 、仿真实验、多媒体教学法 复习课时:1课时 课程进行环节: 一、引入: ( 基础知识考问提问引入课堂) 1、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它们都由什么共同元件构成? 2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沪科版八,年级,物理,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刘老师,贵州,省级
课堂备课页 课题名称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第 1 课时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知道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生活现象。 (2)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运用归纳、类比等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气体压强差异所产生现象的奥妙,获得对科学的热爱和亲近感。培养学生敢于表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沪科版八年级物理8.4《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案,曾老师,重庆部级优课,沪科版八,年级,物理,8.4,流体,压强,流速,关系,教案,老师,重庆,部级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认识浮力 一、教材分析 浮力知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也是中学生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本节课包括什么是浮力,用称重法测浮力,浮力产生的原因三部分主要内容。这节课是对前面所学的压力、液体压强、力的平衡等知识的综合应用,同时又为后面的探究浮力大小和物体沉浮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学生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儿童和
认识浮力,沪科版八,年级,物理,9.1,认识,浮力,教案,老师,福建,省级
沪科版2012 物理 八年级全一册 第九章 浮力 第二节 阿基米德原理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复述阿基米德原理并书写出其数学表达式。 2能利用公式F浮=G排和F浮=液gV排计算简单的浮力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做到会操作、会记录、会分析、会论证。 2通过实验过程,初步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尝试从物理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解释简单物理现象
阿基米德原理,沪科版八,年级,物理,9.2,阿基米德,原理,教案,老师,安徽,省级
设计课题: 合理利用机械能第1课时 教材版本: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课题年级:八年级第10章第6节 【教学设计思路】 一、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能量的概念,比较抽象。教材首先从日常生活、生产当中列举大量与能量有关的例子,如:风推动帆船运动、张开的弓可以把箭射出去等等,从而得能量的概念:物体能够对其它大的物体做功,就说该物体具有能量。又根据物体的状态不同,将机械能分为动能、重力势能、弹性
合理利用机械能,沪科版八,年级,物理,10.6,合理,利用,机械能,教案,老师,重庆,部级
物体的浮与沉教案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的浮沉现象,能从受力分析的方法和密度方法的判断物体的浮沉状况。 2、理解物体浮沉条件,能利用它解释浮沉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 经历探究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理解物体的漂浮、上浮、下沉、悬浮的原因。 2、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能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生产相结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至用
物体的浮与沉,沪科版八,年级,物理,9.3,物体,教案,老师,贵州,省级
第三节 做功了吗 教学目标: 1. 知道什么叫做功; 2. 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会判断怎样才算做了功; 3. 会根据功的公式计算功的大小,能估测生活中常见的功; 4. 培养学生利用“关键词”理解概念; 5. 让学生能从生活走向物理,又从物理走向生活; 6. 增加对生活中的物理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物理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 教学难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学方法:
做功了吗,沪科版八,年级,物理,10.3,做功,教案,老师,贵州,省级
第七章 力与运动的关系 第一节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课时 第一节分2课时: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及巩固 本课基本课型: 1.经验事实,归纳提升 2.探究主线,师生互动 第一课时: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与作用 物质、运动、相互作用、能量是物理学的四大部分,力与运动的关系贯穿物理学的始终,牛顿第一定律是这一部分内容的开端(不受力时或受力合力为零时物体怎样运动),在此基础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沪科版八,年级,物理,7.1,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教案,福建,省级
第十章 第二节 滑轮及其应用(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及实质。 3.能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定滑轮或动滑轮。 重点难点: 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及实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1. 复习引入新课 2. 课件展示得出滑轮定义: 3. 使用滑轮有两种方案如图: 4.(分组)探究、思考、讨论:定滑轮的特点 (1)如图甲,测出100g钩
滑轮及其应用,沪科版八,年级,物理,10.2,滑轮,及其,应用,教案,老师,广西,省级
,,,初中数学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第19章第三节菱形的性质,,19.3 菱形的性质,欣赏下面图片,图片中的图形是你熟悉的吗?,有一个角 是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等腰三角形,回顾旧知,等边三角形,有三条边相等,,类比联想,,边怎么特殊化?,平行四边形,,有一个角 变成直角,矩 形,平行四边形,运动思维,把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按一定方向平移到特殊位置,使一组邻边相等,可以得到一个特
菱形的性质,沪科版八,年级,下册,数学,菱形,性质,课件,安徽,部级
初中数学沪科版八年级下册 19.3 菱形的性质 教学目标 1. 理解菱形和平行四边形、矩形的区别和联系。 2. 掌握菱形的概念和性质。 3. 会用菱形性质进行计算和证明,会计算菱形面积。 4. 培养特殊化、类比联想、运动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菱形概念和由它推导出的性质。 难点:菱形性质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希沃白板展示九幅图片。师:图片中的四边形你熟悉吗?生:答(略)。师
菱形的性质,沪科版八,年级,下册,数学,菱形,性质,教案,安徽,部级
6.3重力 整体设计说明 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它在力学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基础的地位。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探究,采用引导发现、直观演示和讲解法,使学生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等知识。设计从生活中的现象走向物理课堂,用生活中的物品来探究物理知识,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体现
重力,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湖北,部级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王抗,6.3 重力,水往低处流,抛出去的物体往下掉,想想议议,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P9,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用字母G表示。,一、重力的概念,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大量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质量不同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不同。举起他们的感受也不同。,,,二、重力的大小,实验,探究重力大小跟质量的关系,1需要测量什么?需要哪些器材?,注意:
重力,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公开,公然,课件,湖北,部级
特别声明: 本微信公众账号分享的资源版权属于原出版机构或影像公司,本资源为电子载体,传播分享仅限于家庭使用与交流心得、参考 和辅助购买决策,不得以任何理由在商业行为中使用,若喜欢此资源,建议购买实体产品。本公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电子,课本,教材,电子版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电子版,电子,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