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平衡 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平衡态、平衡力 2. 通过实验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3. 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重点:二力平衡条件的得到过程 教学难点:平衡态的理解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由与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冲突引出平衡态、平衡力 师:前面学习了三种常见力, 同学们来做一个小游戏,能不能 用一根手指让尺子处于静止状态? 请同学上来尝试成功 师:刚才尺子在晃动,是什么力让它晃
力的平衡,沪科版八,年级,物理,7.3,平衡,教案,安徽,部级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做功有快慢,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功率。 2知道功率是物体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功。 3、知道功率的计算公式P=W/t P=FV 4、知道功率的单位:瓦特(w) 5、会利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理解功率P、功W、做功时间t关系 二、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请观察下列情景并思考:(看ppt) 情景一: 假如你是农民,要耕犁相同多的耕地,你会选用什么耕地?为什么? 情景二:操场上有一堆砖
做功的快慢,沪科版八,年级,物理,10.4,做功,快慢,教案,老师,河南,省级
关于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学生在本章的前三节学习中,已经对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内容主要以学生身边的实例出发,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从实验中获取乐趣,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能利用这一规律解释身边和生产科技中的一些现象。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学期物理,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沪科版八,年级,物理,8.4,流体,压强,流速,关系,教案,老师,贵州,省级
光的色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的色散现象。 知道光的三基色是“红、绿、蓝”。 知道透明物体只透过相同颜色的光,不透明的物体只反射相同颜色的光。 2. 过程与方法 探究光的色散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的主要方法。 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实践是检验知识的最有效途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体验和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光的
光的色散,沪科版八,年级,物理,4.4,色散,教案,老师,福建,部级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课程理念的渗透和学生个性的培养: 通过参与从生活走向物理科学探究活动,学习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观察物理现象,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初步体验探索问题时的喜悦,领略它的美妙与和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沪科版八,年级,物理,8.4,流体,压强,流速,关系,教案,刘老师,黑龙江,省级
4.2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平面镜成像是初中光学的关键内容。教材首先通过图片引入课题,而我尝试着曾加一个平面镜的小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材设计上,通过给定的实验计划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经历科学的实验探究操作,学会观察、分析和总结的能力。本节的重点是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和收集数据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能力。难点是平面镜所成的像是与物等大的虚像。 二、【学生分析】 平面镜与日
平面镜成像,沪科版八,年级,物理,4.2,平面镜,成像,教案,老师,广西,部级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第一章第2节 探索之路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索 2、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投影图片、观看视频、学生演示实验和自主实验等方法,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并学习科学家们的探索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勇于探索的价值观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知道神奇,古人和后来的科学家都不同
探索之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1.2《探索之路》教案苏老师,广西,省级优课,沪科版八,年级,物理,1.2,探索,教案,老师,广西,省级
年级:八年级 主备人: 总课时数: 1 课题 光的色散 学科 物理 课时 1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指导太阳光是由色光组成的。 2.通过实验了解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组成的。 3.知道光的三基色,色光按不同的比例混合可以形成丰富的色彩。 4.了解可见光谱,以及红外线紫外线的应用。 教学重点:光的色散、色光的混合 教学难点:能用色光的混合解释五光十色的世界 学习
光的色散,沪科版八,年级,物理,4.4,色散,导学案,黑龙江,省级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总结不足,提升技能。 2.学会利用先实验、再推理的方法发现自然界的规律。 3.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具体表述 【教学重难点】 1.实验的设计与改进 2.利用实验推理的方法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方法】 控制变量法,实验推理法,演示实验,分组实验, 【教学仪器】 斜面、小车、棉布、瓦楞纸、无纺布、实物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沪科版八,年级,物理,7.1,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教案,安徽,省级
第三节 力的平衡 班级: 姓名: 组号: 体验 平衡状态 活动1:观察放在桌子上静止的茶杯。 活动2:观察匀速直线下降的跳伞运动员。 (1) 活动1中,茶杯受 力和 力两个力, 运动状态 (选填“改变”或“不改变”)。 (2)活动2中,匀速直线下降的跳伞运动员和降落伞整体受 力和 力 两个力,运动状态 (选填“改变”或“不改变”)。
力的平衡,沪科版八,年级,物理,7.3,平衡,福建,部级
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教师:PPT课件、多媒体投影、实物展台、不锈钢钢管套装、跷跷板组合 学生: 瓶盖起子、尖嘴钳、瓶装饮料、夹盘器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 金箍棒提水 学生参与其中,认真观察。 从有趣的演示实验引入,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杠杆可以将力进行“放大”或“缩小”。由此不难总结杠杆的本质:杠杆是对力进行放大或缩
杠杆的平衡条件,沪科版八,年级,物理,10.1,杠杆,平衡,条件,教案,老师,山东,部级
第一节 力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从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经历科学探究分析论证的过程,初步具有评价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初步具有信息交流的能力。 2)通过实验,归纳得出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会确定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的作用相互性的应用,能解释有关现象。 3)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6.1,教案,陈老师,重庆,省级
10.6 合理利用机械能 学习目标: 1、 理解动能、重力势能的概念及影响它们大小的因素;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知道弹性势能;知道机械能及其单位。 2、 了解动能、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能用实例说明物体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3、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用能量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重点、难点 动能、势能的相互转化。用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原理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
合理利用机械能,沪科版八,年级,物理,10.6,合理,利用,机械能,教案,老师,广西,省级
5.2 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 学习目标 1. 通过独立自学、组内互学,知道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2. 通过小组内部深度合作探究,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的质量; 3. 通过自主展示和广泛互动,会正确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 学习重难点 1. 学会使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的质量; 2. 理解天平的原理结构与部件功能,并与使用方法建立联系; 3. 学会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 学习过程 【任务一】学会正
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沪科版八,年级,物理,5.2,学习,使用,天平,量筒,教案,老师,重庆,部级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2、能根据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刻度尺正确测量长度。 3、知道长度的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 4、 知道测量有误差,用多次测量的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过程与方法 1、体验通过日常经验粗略估计长度的方法 2、体验刻度尺测量长度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沪科版八,年级,物理,2.2,长度,时间,测量,教案,老师,安徽,省级
第一章 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第一节 走进神奇 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通过典型的事例,让学生体会到自然界中的神奇。通过生活中的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让学生感到生活中的神奇。通过解释一些现象,让学生知道通过学习科学,这些神奇是可以得到解释的。 重点:展示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神奇现象,渗透从生活走向物理概念 难点:展示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神奇现象,渗透从生活走向物理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对物理比较陌生,
走进神奇,沪科版八,年级,物理,1.1,走进,神奇,教案,老师,福建,省级
第二章 第一节 动与静 教 学 目 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会选择合适的物体作为参照物,能够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认识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重点 难点 1. 教学重点:机械运动,参照物概念,运动和静止的
动与静,沪科版八,年级,物理,2.1,教案,海南,省级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四章第二节 第二节 光的反射教学设计 课题 第四章 第二节 光的反射 教 学 目 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光的反射现象,知道人之所以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原因; 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光的反射定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反射角的含义; 3通过实验理解反射现象中的光路的可逆性; 4学会用光的反射解释有关现象,能区分什么是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二、过程和方法: 1
光的反射,沪科版八,年级,物理,4.1,反射,教案,老师,广西,省级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年 月 日 学科 物理 年级 八 主备教师 二次备课教师 课题 第三节光的折射 课型 新课 第 周 第 课时 目标导学 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折射规律,能从众多的与光有关的现象中辨认出光的折射现象。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 2通过对大量光的折射现象的具体分析,设疑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科学探究能
光的折射,沪科版八,年级,物理,4.3,折射,教案,老师,重庆,省级
第二节 乐音与噪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声音的特性,知道乐音的音调和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和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音乐的音色不同。 2、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3、常识性了解用分贝划分声音的等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概括出发声体振动快慢与声调高低之间的关系。 2、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
声音的特性,沪科版八,年级,物理,3.2,声音,特性,教案,老师,贵州,部级
4.4 光的色散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光的色散现象,知道白光可以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 知道光的三基色,并理解色光的混合及物体颜色;能用色光混合及物体颜色的知识简单解释五光十色的世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光的色散、色光混合等,引导学生观察,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通过学生活动加深学生对色光混合和物体颜色的理解。 通过投屏技术的应用,学
光的色散,沪科版八,年级,物理,4.4,色散,教案,老师,河南,部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