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轮及其应用,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滑轮,及其,应用,利用,运用,教案,老师,河南,省级
第五节 密度知识的应用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密度知识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2、通过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现象,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认识自然界中物质的多样性,激发对自然界奥秘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密度知识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教学难点: 应用密度知识解释与密度有关的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之前学过的知识: 密度的计算公式: ;计算体积的公式
密度知识的应用,沪科版八,年级,物理,5.4,密度,知识,应用,教案,海南,省级
第十章人与机械 第2节 滑轮及其应用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组装和使用定滑轮、动滑轮; (2)通过实验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3)能通过演示实验结合理论分析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实质。 (二)过程与方法 (1)进行学生实验,通过实践探究,分析、概括滑轮的组装、探究滑轮的特点; (2)通过模型演示和理论分析“看到”定滑轮、动滑轮的实质; (3)从杠杆滑轮滑轮组的演变,初步掌握
滑轮及其应用,沪科版八,年级,物理,10.2,滑轮,及其,应用,教案,老师,安徽,部级
7.3力的平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平衡力的概念,以及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2. 能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3. 会运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课堂小魔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通过分组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能力; 3. 通过课堂练习,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 3、
力的平衡,沪科版八,年级,物理,7.3,平衡,教案,福建,部级
第二章第三节 快与慢教学设计 一、起点能力(学情分析) 本节课与生活现象结合较为紧密,学生在学习之前已经对生活中的运动现象有了直观的感受,并且对路程、时间以及相关的测量已经了解。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已接触速度公式,并已能利用速度公式进行一些简单计算。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对速度公式应用的重点在于数学演算,对速度的物理意义、单位等还不大理解。 二、课时知识点梳理 联结陈述性知识 联结程序性知识 运算
快与慢,沪科版八,年级,物理,2.3,教案,老师,安徽,省级
第二节 看不见的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子间存在间隙 2、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3、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对比试验,讨论、分析、概括出“分子间存在间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着,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的结论。 2、通过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深化认识,提升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通过合作和交流的方式归纳出
看不见的运动,沪科版八,年级,物理,11.2,看不见,运动,教案,老师,安徽,省级
八年级下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 课 题 第二节 阿基米德原理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以及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的目的、方法和结论 2.能力目标: (1)影响浮力大小因素及实验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2)用阿基米德原理分析解决与浮力有关的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实验为依据,得出符合实验事实的结论才是科学的。 教学重点 1、影响浮力大小因素以及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原理,沪科版八,年级,物理,9.2,阿基米德,原理,教案,老师,重庆,部级
9.1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浮力及浮力产生的原因,知道浮力的大小跟那些因素有关。 (2)学习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 教学重点 (1)浮力的概念的建立。 (2)“称重法”测浮力。 教学难点 (1)浮力产生的原因。 (2)浮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取一个去掉底的饮料瓶,瓶口朝下放置,把一个乒乓球防入瓶内,乒乓球落在瓶颈处。当向瓶内倒水时,乒乓球是
认识浮力,沪科版八,年级,物理,9.1,认识,浮力,教案,老师,广西,省级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 第十章第六节 合理利用机械能 一、教学目标 1.建立能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能的单位; 2.理解动能、重力势能的概念及影响因素;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 3.了解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4.掌握运用控制变量法、转换法进行实验设计,逐步养成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并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5.用能量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合理利用机械能,沪科版八,年级,物理,10.6,合理,利用,机械能,教案,老师,山东,部级
阿基米德原理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复述阿基米德原理并书写出其数学表达式。 2能利用公式F浮=G排和F浮=液gV排计算简单的浮力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做到会操作、会记录、会分析、会论证。 2通过实验过程,初步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尝试从物理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解释简单物理现象,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保持
阿基米德原理,沪科版八,年级,物理,9.2,阿基米德,原理,教案,老师,广西,省级
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 本节是沪科版教材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第五章第三节,是力学的基础部分,虽然学生已经学习了质量和体积的测量,但是对于运用数据分析和比值来定义的密度,初二的学生受知识层次和思维水平的限制,接受起来还是有相当的难度:怎么认识到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或相同物质)的质量是否相同?又怎么可能想到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来识别物质呢?又怎么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沪科版八,年级,物理,5.3,科学,探究,物质,密度,教案,老师,福建,部级
7.2 力的合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合力的作用效果;知道什么是合力、分力,什么是二力的合成;能计算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确定合力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二力的合成”的实验,让学生经历提出假设、到验证假设、直至形成科学理论的过程;通过实验,体验“等效”原理在物理上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研究问题由简单到复杂的辩证思想;培养运用物
力的合成,沪科版八,年级,物理,7.2,合成,教案,福建,部级
第10章 机械与人 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取自于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一节。杠杆是一种重要的简单机械,它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好这部分知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同时也是学习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器具,经过科学抽象出杠杆的概念,初步体会物理教学中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并通过实验探究出杠杆的
杠杆的平衡条件,沪科版八,年级,物理,10.1,杠杆,平衡,条件,教案,陈老师,贵州,部级
第八章 压强 【课程标准】 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理解压强概念。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3、通过生活实例,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通过现象,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方法目标 1、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可能答案提出猜想,培养学生
压强复习,沪科版八,年级,物理,8.1,压强,复习,教案,老师,山东,部级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第七章力与运动第三节二力平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二力平衡又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和第七章牛顿第一定律、力的合成,为学生学习二力平衡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而二力平衡的学习是学生进行受力分析以及学习压强和浮力知识的重要基础。所以,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二
力的平衡,沪科版八,年级,物理,7.3,平衡,教案,福建,省级
10.2滑轮及其应用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八年级物理10.2 滑轮及其应用第一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基础上对滑轮的学习。本节既是旧知识的延伸又是第二课时学习“滑轮组”的基础。本节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滑轮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所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可大大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验问题的能
滑轮及其应用,沪科版八,年级,物理,10.2,滑轮,及其,应用,教案,老师,重庆,省级
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培养学生科学探索欲望。 纸条和飞机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物体,但美国航空航天博物馆工作人员站在莱特兄弟发明的第一架飞机前,用纸条讲解飞机升空原理,这可引起学生认识上极大的反差,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学生探究,突破重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图一图二图三 图四 在学生探究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四个实验中,明确实验操作要求,注意观察物体不同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沪科版八,年级,物理,8.4,流体,压强,流速,关系,教案,老师,山东,省级
超声与次声 课题 超声与次声 课时 1课时 教 学 目 标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科网 知识与 技能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1知道人耳听到的频率范围; 2知道超声的特点及超声技术在生产、生活、科技和国防等方面的应用; 3知道次声的一般特点和危害性。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学习人与动物不同的听觉频率范围,初步了解人与动物听觉的不同 2通过学生对超声信息
超声与次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3.3,超声,教案,老师,安徽,省级
9.3 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在液体里浮沉的4种基本状态。 2理解物体在液体里浮沉的条件。 3知道物体浮沉条件在生活、科技上的简单应用,能应用本节课探究的结果解释生活中一些相关的物理现象,增强知识应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认识物体的浮与沉现象。 2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及二力平衡知识分析简单的浮沉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自主活动和联系生活实
物体的浮与沉,沪科版八,年级,物理,9.3,物体,教案,老师,广东,省级
沪科版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声现象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 课题 声音的特性 教材分析 声音的特性这一节比较重要,是声现象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教材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加强与实际的联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际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初学物理,积极性很高,热度充足,在但是在实验方法和环节的把握上不够成熟;学生对声音较为熟悉,而对其特征、规律缺乏认识;学
声音的特性,沪科版八,年级,物理,3.2,声音,特性,教案,河南,省级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 第六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三节 弹力和弹力测力计 【教材地位和作用:】 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通过常见的事例或实验,了解弹力。会测量力的大小。”从本课的内容上看,弹力是在学生学习力的概念的基础上对生活中常见的力进行的研究,是高中进一步学习弹力的基础,弹簧测力计是力学中重要的测量仪器,是今后研究重力、摩擦力、浮力、机械效率的基础,通过看说明书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沪科版八,年级,物理,6.3,弹力,弹簧,测力计,教案,老师,福建,部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