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第七章力与运动第三节二力平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二力平衡又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和第七章牛顿第一定律、力的合成,为学生学习二力平衡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而二力平衡的学习是学生进行受力分析以及学习压强和浮力知识的重要基础。所以,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二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观察,热衷于动手实验。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相关概念和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理论铺垫;他们也经历了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的意识。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具体实例知道什么叫平衡状态。(2)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3)会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2、过程与方法(1)经历二力平衡条件的探究过程,学会观察和记录,学习从多组数据中分析得出正确结论的方法。(2)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问题,掌握二力平衡问题的分析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二力平衡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科学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对学习物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二力平衡,区分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五 板书设计第七章第三节 力的平衡一、力的平衡1、平衡状态 静止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力就是平衡力。二、二力平衡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三、二力平衡应用六 教学设计第一环节导入新课【复习牛顿第一定律】师上新课之前,我们复习一下前面学习过的知识,哪位同学还记得什么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学生回忆并回答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教师反问能不能反过来说,凡是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都没有受到外力呢并引导学生发现生活当中的例子来反驳这句话。进一步设问,生活中这些例子是否与牛顿第一定律矛盾,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引出今天的新课。(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加深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并引出新课主题)第二环节新课讲授【二力平衡】第一部分得到平衡力和平衡状态的概念。师在物理学中,如果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就互称为平衡力。1、归纳 平衡状态包括哪些状态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思考当物体处于何种状态,它受到的力就叫做平衡力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力叫做平衡力。3、 展示五个图片,让学生分析判断哪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哪些处于非平衡状态。并分析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到的平衡力分别是哪些力。师大屏幕上的这些东西静止于桌子上的蛋糕,坐在加速上升的飞船中的宇航员、匀速下降的跳伞运动员及降落伞这个整体,站在商场匀速上升的直升梯上的顾客,坐在正在转弯的小汽车内的乘客。这些例子中,哪些是平衡状态,哪些不是处于平衡状态学生思考后回答进行归类。师静止于桌子上的蛋糕受到的平衡力分别是什么力匀速下降的跳伞运动员及降落伞这个整体受到的平衡力分别是什么力站在商场匀速上升的直升梯上的顾客受到的平衡力分别是什么力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后回答。(设计意图用具体的例子深化理解平衡状态和平衡力的概念并加强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思维)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问每个例子中,互称为平衡力的两个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引起学生的思考。(设计意图由此问引出第二部分的实验探究,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要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思考问题的本质。)第二部分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1、 复习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设计意图巩固实验探究的环节,强化学生实验探究的意识。)2、 按照七个环节的顺序引导学生完成整个实验探究过程。师第一环节,提出问题,明确我们要探究的是什么问题生二力平衡需要什么条件师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二环节猜想与假设,根据生活经验或者已学知识进行合理猜想,这两个平衡力应该满足什么关系学生猜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设计意图严格经历实验探究环节,让学生体会科学的严谨。并且根据问题发散的猜想,不局限于某个方面的可能。)教师提问选择木块还是纸板作为研究对象学生纸板师为什么学生纸板重力比木块小,且木块与木板之间的摩擦力较大,所以综合选择纸板作为研究对象。选定研究对象后进行分析。师通常测力的大小用什么工具学生回答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让学生观察器材后进一步提问没有弹簧测力计时,可以提供力的实验器材是什么学生经过比较并结合已学过的物重与物体质量关系得出可以用细线系上钩码来提供拉力,并且通过观察钩码个数就可以直接比较两边的拉力大小是否相等,相比用弹簧测力更加简单明了,易于观察和比较。(设计意图引起学生主动思考,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思维,学会如何进行实验探究。)师力的大小可以用细线系上个数已知的钩码提供大小已知的拉力,那如何判断力的方向如何确定拉力的作用点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并完善绳子的拉力沿绳子收缩的方向,即沿绳子方向。绳子拉力作用在纸板上。师整个实验过程中我们要测量的数据有哪些教师根据学生猜想以及得到的实验思路进行总结得出实验步骤及数据表格,给学生时间进行分组实验。(设计意图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经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究过程)3、 收集学生分组实验的数据进行展示并让学生进行分析,引导他们得出结论。(设计意图在学生经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究过程后从大量的实验数据中得出共同的实验结论,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思想方法)4、 总结得出结论并回顾整个实验探究的过程,评估整个实验装置及方案的合理性,对不足之处加以改进。(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对待不足之处要勇于承认并及时改进,学习科学认错开悟精神)第三部分应用二力平衡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师回顾第六章“科学探究摩擦力”的实验中,要测出木块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必须让木块处于何种运动状态生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引导学生结合本节的知识分析让木块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的目的。师第六章“探究物重与物体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也用到了二力平衡的知识,哪位同学还记得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来测一个物体的重力生将物体挂在竖直放置的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显示了物体的重力大小。师我们当时为什么要强调物体一定要静止生只有物体处于静止的平衡状态时,它受到的弹簧测力计向上的拉力和重力才是一对平衡力,此时拉力的大小才会等于重力的大小。师虽然我们在第七章才学力的平衡的知识,但是在第六章我们就已经接触过了,所以物理学习就是在这样的循序渐进中螺旋上升的。我们接下来要用刚刚学过的二力平衡的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设计意图结合以前学习过的知识,复习巩固,温故知新。有利于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第三环节课堂总结【二力平衡及其条件】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究学习了二力平衡的知识,知道了平衡状态包括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和静止状态,并会以此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能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分析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提高了物理思维和动手能力。7、 教学反思本节课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采用“分类--对比”的创新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经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究过程,从大量的实验数据中得出共同的实验结论,深刻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践行新课改理念,以学生为本,提高了学生核心素养。不足之处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交流讨论不够热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