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来自地球的力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了解重力 来自地球的力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四节的内容,也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内容。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它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基础的地位。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探究,采用引导发现、直观演示、讲解法,使学生认识到重力的存在,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然后通过学生的探究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6.4来自地球的力,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6.4,来自,地球
(物理) 班级: 教师: 备课时间: 教学 内容 1.2 探索之路 课型 新课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的正文 五号 宋体 1了解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究。 2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3知道自然是神奇的,人们的探索历程则是漫长、曲折并富有意义的。 4知道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2)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1.2,探索之路,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1.2,探索
沪科版6.3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弹力。在常见的力现象中,知道哪些力是弹力。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建立弹力的概念。 2、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实际过程,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物理的价值。 2、通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6.3弹力与弹簧测力计,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6.3,弹力,弹簧,测力计
第2节 学习使用天平 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实验课,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点也是这一章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以后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天平相对要难一点,通过阅读说明书的使用,学生应该能够掌握正确使用天平的要求。而量筒和量杯的结构比较简单,使用时主要是会认识它们的刻度,所以教材首先要求学生阅读天平的使用方法,然后要求学生观察量筒和量杯的刻度并会测量液体的体积。 学情分析: 开课班级学生整体成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5.2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5.2,学习,使用,天平,量筒
课题:2.4速度的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了解测量速度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知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会用实验方法科学地判定一个直线运动的物体是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还是变速直线运动运动状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养成用“运动有快慢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2.4,科学,探究,速度,变化
第1节 力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选自上海科技出版社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一节。本节是在具体讨论重力、弹力、摩擦力之前让学生建立力的初步概念,了解力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课文根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首先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涉及力的生活情景、自然情景中归纳出力的初步概念,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以让学生形成一个有关力的初步的物理图景。 学生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6.1力,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6.1
第三节声音的特性 课题 声音的特性 教材分析 声音的特性这一节比较重要,是声现象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教材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加强与实际的联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际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初学物理,积极性很高,热度充足,在但是在实验方法和环节的把握上不够成熟;学生对声音较为熟悉,而对其特征、规律缺乏认识;学生的直观感性思维较好,而对音调、音色等的抽象思维不够。需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3.2声音的特性,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3.2,声音,特性
第6节 神奇的眼睛 札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教学挂图、投影和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关爱健康的意识,使其能自觉注意保护视力.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眼镜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4.6神奇的眼睛,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4.6,神奇,眼睛
5.4科学素养 密度知识的应用 教学内容 密度知识的应用 教材版本 沪科版 教学课时 共 1 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做实验的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3) 通过合理设计实验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享受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1) 密度公式的灵活运用,培养学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5.4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5.4,密度,知识,应用
光的色散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的色散现象和原因。 (2)知道光的三基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3)知道物体的颜色成因。 (4)初步学会观察与光的色散有关的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把白光分解为各种色光的实验探究。 (2)感受色光混合的实验过程。 (3)经历研究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颜色成因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色散的各种事实,了解尊重事实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4.4光的色散,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4.4,色散
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的压力大小的关系。 2经历探究过程,体验如何就探究的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 3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难点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6.5科学探究:摩擦力,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6.5,科学,探究,摩擦力
年级 八年级 学 科 物理 教 师 时间 课 型 新授 课题 第三节 光的折射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常见有关折射现象的观察认识光在两种介质中传播时会产生不再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光的折射现象。 2、通过体会对光的折射规律探究全过程的体验,总结出“光的折射规律”。 3、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激情 重点 光的折射规律 难点 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及对探究过程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4.3光的折射,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4.3,折射
第二节怎样描述力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 力学在物理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怎样描述力这一节能深化对力的认识,是学生学习后续知识的必需的预备性知识。本节学习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力的三要素、力的单位和力的示意图。本节内容是在充分感受力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力的作用效果出发,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熟悉的事例中发现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从而归纳出力的三要素。然后,从量度力的大小出发,引出和介绍力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6.2怎样描述力,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6.2,怎样,描述
课题 光的反射 教学目标 1.认识光的反射规律,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2.通过观察实验,经历“光的反射规律”的探究过程 3.通过探究性活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获得收获的快乐 4.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重点 难点 重点: 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 方法 情景引入、互动导学、自主探究、实验、归纳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4.1光的反射,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4.1,反射
12.3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12.3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作为沪科版八年级上第十二单元重要内容,主要讲解了二元一次方程图象的意义,以及如何用图象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这些重要的知识很好地考察了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通过对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的学习,既帮助学生很好地回顾和
利用一次函数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利用,应用,一次,函数,二元,方程组,教案,安徽,市级优课
初中数学沪科版八年级下册 19.3 菱形的性质 教学目标 1. 理解菱形和平行四边形、矩形的区别和联系。 2. 掌握菱形的概念和性质。 3. 会用菱形性质进行计算和证明,会计算菱形面积。 4. 培养特殊化、类比联想、运动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菱形概念和由它推导出的性质。 难点:菱形性质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希沃白板展示九幅图片。师:图片中的四边形你熟悉吗?生:答(略)。师
菱形的性质,沪科版八,年级,下册,数学,菱形,性质,教案,安徽,部级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12.3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y=kx+b图象上任意一点的坐标都是二元一次方程kx-y+b=0的解;,一、知识回顾,引入新知:,1、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与二元一次方程 kx-y+b=0的解有何关系?,以二元一次方程 kx-y+b=0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一次函数y=kx+b图象上。,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可以相互转化的,从形式到内容它们都是统一的。,(1)、
利用一次函数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利用,应用,一次,函数,二元,方程组,课件,安徽,市级优课
,,,初中数学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第19章第三节菱形的性质,,19.3 菱形的性质,欣赏下面图片,图片中的图形是你熟悉的吗?,有一个角 是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等腰三角形,回顾旧知,等边三角形,有三条边相等,,类比联想,,边怎么特殊化?,平行四边形,,有一个角 变成直角,矩 形,平行四边形,运动思维,把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按一定方向平移到特殊位置,使一组邻边相等,可以得到一个特
菱形的性质,沪科版八,年级,下册,数学,菱形,性质,课件,安徽,部级
特别声明: 本微信公众账号分享的资源版权属于原出版机构或影像公司,本资源为电子载体,传播分享仅限于家庭使用与交流心得、参考 和辅助购买决策,不得以任何理由在商业行为中使用,若喜欢此资源,建议购买实体产品。本公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电子,课本,教材,电子版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电子版,电子,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