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三节声音的特性课题声音的特性教材分析声音的特性这一节比较重要,是声现象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教材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加强与实际的联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际知识。学情分析学生初学物理,积极性很高,热度充足,在但是在实验方法和环节的把握上不够成熟;学生对声音较为熟悉,而对其特征、规律缺乏认识;学生的直观感性思维较好,而对音调、音色等的抽象思维不够。需要老师的有效引导。设计思想本节课的设计,首先通过创设物理情景,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和探究体验熟悉声音的三种不同特征,另外,是以问题为主线,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从生活经验中体会乐音的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2.从实例中认识噪声和了解防治噪声的环节。过程与方法 1.能用实验验证影响乐音特性的主要因素。2.从实例中认识噪声和了解防治噪声的途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进行简单的专项社区调查,让学生具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教学重点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乐音的音色不同。教学难点了解决定乐音特性的三个因素。教学准备敲琴、钢尺、琴弦、梳子、纸片。教学方法探究法、演示法、讨论法。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说明教学导入美妙的歌声,使人心情舒畅,久久不能忘怀。播放一段音乐,教师点评音乐,引出今天所学声音的特性。 学生听音乐感受、分辨声音的不同创造课堂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新课探究乐音和噪声一响度做游戏 采蘑菇教师询问为什么分类,有什么特点通过分类,让学生认识乐音与噪声。教师补充,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只要影响了人们的正常工作、学习、生活的声音都属于噪声。琵琶实验教师询问1比较两次声音的不同并注意观察琴弦振动情况。2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带领学生阅读41页“听觉效果与声音的强弱”的对照表,教师询问响度的单位是什么渗透环境保护思想学生用鼠标点击每个小蘑菇,根据喜好选择。学生讨论分类的特点小组相互交流,看能不能总结出规律学生点击观察1用鼠标点击琴弦部位,第一次轻些,第二次重些,2、学生探究声音响度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并仔细观察3、学生在讨论、总结得出决定响度大小的因素与振动幅度有关学生看书了解响度不同的声音对人体引起的感受,知道响度的单位是分贝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感知声音,激发学生兴趣。在实验中,逐渐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归纳能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交往能力。锻炼学生自学的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学以致用,联系生活实际。二音调1歌喉大比拼用鼠标点击按钮播放两支歌曲,比较它们的不同指导学生利用桌子上的器材发声 教师巡视指导教师询问怎样做物体发声音调高 发出音调高的物体,在振动上有什么特点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1、学生思考后,回答。 1、利用手中的器材,使它们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并观察发声体的振动有什么不同小组相互交流,看能不能总结出规律2、学生展示实验结果例如快划梳子,音调高;钢尺伸出桌面越长,振动的越慢,音调越低等3、学生在讨论、总结得出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与振动快慢有关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感知声音,激发学生兴趣。在实验中,逐渐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归纳能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交往能力。培养动手能力及实验探究的能力。三音色四噪声的防治小游戏(1)放四段音乐,让学生判断是哪种乐器。(2)让全班同学闭上眼睛趴在桌子上,悄悄地让一同学起来说一句话,让其他同学判断是谁说的。举出不同事例(1)工地机器的轰鸣声、混凝土搅拌机的轰隆声(2)在音乐厅听音乐(3)入睡时有人放声歌唱提问上述声音是否是噪声噪声如何界定怎样防治噪声1、 认真听,仔细比较,讨论后回答。2、同学猜声游戏(闻其声便知其人)做完游戏回答学生在讨论、总结学生参与举出生活中不同的噪声并提出减弱噪声的方案.从科学仪器上,认识声音的三种性质,加深学生理解让学生体会到由物理走向生活。学以致用,联系生活实际。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快速复述课堂反馈学案 P40 “当堂训练”16小题布置作业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应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完成一份调查报告。板书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一、 音调(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二、 响度(大小)由振幅决定,以及距离发声体的远近。三、 音色四、 噪声防治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和探究声音的三个特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在线讨论等方式由表及里,深化思维,培养学生分工协作、理论联系实际、物理结合生活的能力,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在表达、总结、概括上有所欠缺,需要老师慢慢培养。 教学评价本节课,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思考老师结合实验提出的问题,来检测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的达成度;通过课堂反馈,来检测知识目标,即声音的三种性质,音调、响度、音色是否理解;通过师生谈话、交流,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