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 气体的压强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大气压的存在,并知道“如何使大气压显现出来”; 了解估测大气压方法,知道标准大气压的数值; 在阅读和体验中,了解马德保半球实验; 会用大气压知识解释相关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大气压的存在; 通过估测大气压值活动,学习间接测量、等效替代、建模等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在合作交流中,提高分析数据的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10.3气体的压强,教案,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10.3,气体,压强
课题:光的折射 设计思路: 1.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强调情景设置,吸引学生兴趣。 学生已经学过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也能理解坐井观天所见甚小的原因。用模拟对比实验抛出问题,吸引学生的兴趣。用摄像头代替青蛙,底部透明的圆筒代替井,在大屏幕上观察坐井观天的视觉范围,通过加水形成视觉对比,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视觉效果呢?抛出问题,从而引入课题,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学生体验,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4.1光的折射,教案,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4.1,折射
第二节汽化和液化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本课时主要介绍汽化的概念。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物理现象与汽化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科学探究,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2.2汽化和液化,教案,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2.2,汽化,液化
五、望远镜与显微镜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活动,了解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通过两个透镜的组合,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 2、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索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实验的兴趣。 2、了解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发展历程,初步认识科学技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4.5望远镜与显微镜,教案,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4.5,望远镜,显微镜
学科:物理 年级:八年级 主备人: 课题:光的色彩 颜色 熔化和凝固 课型:新课 课时安排: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白光可分解为七种色光。 了解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以及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是不同的。 了解光具有能量,以及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太阳光的色散现象,了解实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3.1光的色彩,颜色,教案,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3.1,色彩
长度与时间测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方法设计 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教学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5.1长度与时间测量,教案,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5.1,长度,时间,测量
7.4 宇宙探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解宇宙起源理论:地心说、日心说; 2了解物质世界主要物体的大致尺度,知道常用的天文单位; 3知道太阳系的组成; 过程与方法: 1.宇宙探索历程的展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追求、认识宇宙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宇宙的科学精神。 2类比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阅读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初步领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7.4宇宙探秘,教案,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7.4,宇宙,探秘
物质的密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2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3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完整的探究思维过程,经历数据处理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2学会用查表的方法,了解各种物质的密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比值定义法在物理中的应用; 2在深度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过程中体会物理与社会的联系。 教学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6.3物质的密度,教案,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6.3,物质,密度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物理上册引言 课题:二、体验科学探究(1课时) 设计思路: 在课标中,科学探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突出科学探究”作为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科学探究被列入课标的重要目标;在课标实施的建议中,科学探究也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苏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引言下的体验科学探究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有关物理现象、物理实验、物理原理、物理方法的时候进行的。作为物理学习的起始阶段,初二学生大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引言-体验科学探究,教案,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引言,体验,科学,探究
课题:1.4尝试科学探究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初步尝试进行物理问题的科学探究教材设计了一个科学探究的案例,让学生初步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从中领悟到科学探究的几个基本要素,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学生分析 学生刚上初二,刚接触物理,不具有基础,尤其是入门学生对物理的学习方法的学习还刚开始,但兴趣浓厚,喜欢动手,好奇心强,适当利用可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1.4尝试科学探究,教案,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1.4,尝试,科学,探究
二、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生活中常见事例和实验的分析,认识惯性,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 (2)通过小组实验及推理,培养实验、分析、推理的能力,了解“理想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惯性利弊的分析,懂得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 (2)通过了解安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7.1,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7.1,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课题 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 课型 新授课 第 课时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液体内部压强公式,能用该公式简单说明一些物理现象; (2) 通过观察简易压强计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 能用液体压强公式解释帕斯卡实验,培养学生用理论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橡皮膜玻璃管液柱平衡实验,引导学生初步学习替代的思想,了解它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之一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8.2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8.2,科学,探究,液体,压强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知道密度的单位。含义及写法读法; 3会进行密度之间单位的换算; 4了解一些常见物体密度的大小; 5能用密度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的方法,认识到可以用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描述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进一步体会到可以用比值定义法来描述物理概念,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 三、情感态度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5.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5.3,科学,探究,物质,密度
课题:2.4速度的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了解测量速度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知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会用实验方法科学地判定一个直线运动的物体是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还是变速直线运动运动状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养成用“运动有快慢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2.4,科学,探究,速度,变化
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的压力大小的关系。 2经历探究过程,体验如何就探究的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 3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难点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6.5科学探究:摩擦力,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6.5,科学,探究,摩擦力
课型 新授课 主题 平面镜成像 主备人 日期 教材 分析 平面镜成像是光现象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传播与光的反射定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与应用,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这个新概念,后面又将学到凸透镜成像,所以,本节课真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目标重构(分层描述) 知识目标: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通过亲自实验,锻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4.3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教案,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4.3,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
物质的密度这节内容很重要,它与压强、浮力的知识联系很紧密。我是这样开始新课的: 先请同学说出身边的桌子、电扇、窗分别都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再叫他们回答身边有无数种物质,我们怎样辨别它们?给他们具体的实例,一杯水和一杯酒精,一个铁块和一个木块,同学找到很多方法,有颜色、气味、磁铁吸引等等。然后问他们如果从表面情况无法鉴别时怎么办?有没有一种科学又简单的辨别方法可以鉴别物质的种类?给他们实例一个铜块和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科学,探究,物质,密度,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 二氧化碳性质,二氧化碳气体有哪些物理性质?,(各小组充分利用实验器材加以说明),1、观察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它的颜色、状态 和气味是怎样的?,用手轻轻地 在瓶口扇动, 使少量二氧 化碳气体飘 进鼻孔。,二氧化碳是一种___色___味的气体,无,无,结论:,2、向烧杯里倾倒二氧化碳。注意观察蜡烛火焰的变化现象。,现象:,蜡烛从下至上熄灭。,结论:,1.二氧化碳不能支持 燃烧,也不能燃烧。,2
二氧化碳,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课件,13,ppt
,,,,,,,,,,,科学的历程: 化学方程式(第一课时),17世纪,把金属放在密闭的容器中燃烧,得到了金属氧化物,然后打开容器盖,称量金属氧化物的质量,发现比原来金属质量增加了。,化学反应前后, 物质总质量增加,(一)学习历史:科学家关于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的对话,波义耳(英国),活动一:设计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变化,小组讨论:利用所给器材,设计具体实验操作步骤, 描述可能现象及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3.3化学方程式,课件,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化学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