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知道密度的单位。含义及写法读法; 3会进行密度之间单位的换算; 4了解一些常见物体密度的大小; 5能用密度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的方法,认识到可以用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描述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进一步体会到可以用比值定义法来描述物理概念,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 三、情感态度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5.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5.3,科学,探究,物质,密度
第一节 走进神奇 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通过典型的事例,让学生体会到自然界中的神奇。通过生活中的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让学生感到生活中的神奇。通过解释一些现象,让学生知道通过学习科学,这些神奇是可以得到解释的。 重点:展示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神奇现象,渗透从生活走向物理概念 难点:展示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神奇现象,渗透从生活走向物理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对物理比较陌生,学生还不能理解生活中的自然现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1.1走进神奇,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1.1,走进,神奇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断什么情况下做功,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并能用来进行计算,知道功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了功,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功的相关知识,增加对生活中的物理的理解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10.3做功了吗,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10.3,做功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11.3探索宇宙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探索宇宙是沪科新版八年级物理第11章小粒子与大宇宙的第3节内容,作为整个八年级整本书的最后一课,有一定的拓展延伸性。本课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第二部分是认识充满活力的宇宙结构层次,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宇宙是可以被人类逐渐认识和了解的;第三部分幻想与追求,激发学生进入航天时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本课就是利用形象直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11.3,探索宇宙,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11.3,探索,宇宙
第一节 走进微观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大致了解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 2、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 3、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夸克。 4、粒子加速器和更多粒子的发现。 5、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永无止境,探索永不停止。 (二)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探索、交流讨论,培养学生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方法。 (三)情感体验目标 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人类探索微观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11.1,走进微观,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11.1,走进,微观
第六节合理利用机械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建立能量的初步概念。 2.理解动能、重力势能的概念及影响它们大小的因素。 3.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知道弹性势能;知道机械能及其单位。 4.理解动能、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能用实例说明物体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5.知道生产和生活中对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利用实例。 过程与方法 1.利用控制变量法判断物体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 2.运用动能和势能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10.6合理利用机械,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10.6,合理,利用,机械
第四节 做功的快慢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率的概念. 2.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能用功率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结合已学的物理规律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和概念. 2.学会如何比较功率的大小,掌握功率的计算公式PW/t. 3.了解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10.4,做功的快慢,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10.4,做功,快慢
第二节 滑轮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 (2) 能识别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滑轮。 (3) 会根据要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过程认识定滑轮、动滑轮的点及滑轮组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善于观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教学难点】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10.2滑轮及其应用,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10.2,滑轮,及其,应用
第五节 机械效率 教学目标 1.能理解机械效率。 2.培养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 有正确设计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归纳出科学规律。 4.会计算简单的机械效率问题。 重点 机械效率及实验探究测算滑轮组的效率 难点 正确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 教具 弹簧测力计一个主、滑轮4个、钩码50,200、支架、细线。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练习法、讨论法、分析法、自学法、归纳法复习提问 F G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10.5机械效率,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10.5,机械效率
课题 第九章 第3节 物体的浮与沉 教学设计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密度与物体浮沉的关系; 2.掌握根据力的大小关系分析物体浮沉情况; 3.能利用浮沉关系解释浮沉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观察现象,感知密度、力与浮沉的关系;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经历实验探究,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实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9.3,物体的浮与沉,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9.3,物体
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 (2) 学习用弹簧测力计探究液体的浮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与探究,感受浮力,认识浮力。 (2) 通过交流合作,总结出称重法求浮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并在活动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能实事求是的记录数据根据收集的数据提出自己的见解,要善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1) 浮力概念的建立。 (2)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9.1,认识浮力,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9.1,认识,浮力
第八章 压强 第三节 空气的力量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感受到大气压强的存在;并能说出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和标准大气压强的大小。 (3)知道大气压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思考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8.3空气的“力量”,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8.3,空气,力量
课题 第二节 力 的 合 成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合力,什么是分力,什么是二力的合成。 2.能力目标:会计算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大小,并会判断其方向。 3.情感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探究能力与合作精神。 教学方法与媒体 实验观察法、讲解讨论法、多媒体 教具准备 演示板、弹簧测力计、三角架、橡皮筋、细线。 1、 导入新课 1、复习提问:力的作用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7.2,力的合成,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7.2,合成
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力的平衡的概念; 2、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使学生会应用二力平衡条件; 教学理念: 本节是物理规律课,在教学中要重视科学方法的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观念。 教学重点:二力平衡条件;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学难点: 二力平衡的条件 授课时间: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复习提问 提问: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 提问: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7.3,力的平衡,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7.3,平衡
二、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生活中常见事例和实验的分析,认识惯性,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 (2)通过小组实验及推理,培养实验、分析、推理的能力,了解“理想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惯性利弊的分析,懂得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 (2)通过了解安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7.1,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7.1,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第一节压力的作用效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得出压力的概念; 通过“探究决定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的实验,借助比值定义法,得出压强的概念; 根据压强的概念得出压强的计算公式,会进行有关压强的简单计算; 根据压强的计算公式得出压强的单位,能说出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 学情分析 “压强”是力的概念的深入与扩展,是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的概念,还是学生后续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和浮力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8.1压力的作用效果,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8.1,压力,作用,效果
6.4来自地球的力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了解重力 来自地球的力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四节的内容,也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内容。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它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基础的地位。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探究,采用引导发现、直观演示、讲解法,使学生认识到重力的存在,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然后通过学生的探究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6.4来自地球的力,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6.4,来自,地球
(物理) 班级: 教师: 备课时间: 教学 内容 1.2 探索之路 课型 新课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的正文 五号 宋体 1了解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究。 2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3知道自然是神奇的,人们的探索历程则是漫长、曲折并富有意义的。 4知道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2)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1.2,探索之路,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1.2,探索
沪科版6.3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弹力。在常见的力现象中,知道哪些力是弹力。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建立弹力的概念。 2、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实际过程,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物理的价值。 2、通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6.3弹力与弹簧测力计,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6.3,弹力,弹簧,测力计
第2节 学习使用天平 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实验课,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点也是这一章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以后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天平相对要难一点,通过阅读说明书的使用,学生应该能够掌握正确使用天平的要求。而量筒和量杯的结构比较简单,使用时主要是会认识它们的刻度,所以教材首先要求学生阅读天平的使用方法,然后要求学生观察量筒和量杯的刻度并会测量液体的体积。 学情分析: 开课班级学生整体成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5.2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5.2,学习,使用,天平,量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