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2016年人教新版 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选自2016年人教新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内容。东汉是承接秦朝和西汉两个大一统王朝的第三个大一统王朝,前期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它与秦朝西汉一起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外,本课是今年2016年人教新版根据2011年新课标而增加的。 二、学
东汉的兴衰,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3,东汉,兴衰,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史料、历史年表研读,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学习研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黄巾起义。
东汉的兴衰,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3,东汉,兴衰,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东汉的兴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历史图表的研读,学会搜索有效信息;通过把“文景之治”和 “光武中兴”的比较,掌握比较和归纳的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东汉的建立及“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东汉的兴衰,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3,东汉,兴衰,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内容标准: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 认知提示: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局面导致了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了解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政、黄巾起义基本史实,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以及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
东汉的兴衰,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3,东汉,兴衰,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课题: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课标 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教 学 目 标 1、 知道东汉建立的背景、建立者、都城和名称的来历,知道“光武中兴”和“外戚、宦官专权”的含义,了解外戚、宦官专权是造成东汉衰败、东汉末年割据动荡的主要原因。了解黄巾起义的基本史实,知道其出现的背景和带来的影响。 2、 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及前后知识的迁移,了解外戚宦官专权的根源是封建专制制度的
东汉的兴衰,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3,东汉,兴衰,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部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教学设计 (一)知识综述 近年来秦汉史虽研究成果丰富,但对于东汉史的研究比较弱。在史学界的绝大部分著作中都认为东汉是汉朝的再建和中兴,其与西汉的联系不仅是因为统治者的血统,更体现在制度的延续。自公元25年刘秀立国至公元220年曹丕代汉,东汉历14帝共195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继秦朝、西汉后的又一大一统王朝,其统治虽大体承袭西汉,但也采取了一些不同于前代的
东汉的兴衰,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3,东汉,兴衰,教案,老师,获奖作品
13、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共3个板块: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黄巾起义,清晰地展现了东汉由兴到衰的过程,条理很清晰。按照教材编排讲授,学生容易掌握这段历史。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了解东汉建立的背景,掌握“光武中兴”的基本知识。 2、 了解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事实,掌握黄巾起义的有关知识。 3、 通过对“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形成原因的探讨,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
东汉的兴衰,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3,东汉,兴衰,教案,老师,获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