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看不见的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 了解固体、液体、气体中的分子状态。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演示实验,对比实验,讨论,分析,概括出“分子间存在间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着,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的结论。 2、 通过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深化认识,提升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用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解释宏观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11.2,看不见的运动,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11.2,看不见,运动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11.3探索宇宙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探索宇宙是沪科新版八年级物理第11章小粒子与大宇宙的第3节内容,作为整个八年级整本书的最后一课,有一定的拓展延伸性。本课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第二部分是认识充满活力的宇宙结构层次,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宇宙是可以被人类逐渐认识和了解的;第三部分幻想与追求,激发学生进入航天时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本课就是利用形象直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11.3,探索宇宙,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11.3,探索,宇宙
第一节 走进微观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大致了解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 2、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 3、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夸克。 4、粒子加速器和更多粒子的发现。 5、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永无止境,探索永不停止。 (二)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探索、交流讨论,培养学生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方法。 (三)情感体验目标 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人类探索微观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11.1,走进微观,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11.1,走进,微观
第四节 做功的快慢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率的概念. 2.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能用功率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结合已学的物理规律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和概念. 2.学会如何比较功率的大小,掌握功率的计算公式PW/t. 3.了解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10.4,做功的快慢,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10.4,做功,快慢
课题 第九章 第3节 物体的浮与沉 教学设计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密度与物体浮沉的关系; 2.掌握根据力的大小关系分析物体浮沉情况; 3.能利用浮沉关系解释浮沉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观察现象,感知密度、力与浮沉的关系;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经历实验探究,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实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9.3,物体的浮与沉,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9.3,物体
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 (2) 学习用弹簧测力计探究液体的浮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与探究,感受浮力,认识浮力。 (2) 通过交流合作,总结出称重法求浮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并在活动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能实事求是的记录数据根据收集的数据提出自己的见解,要善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1) 浮力概念的建立。 (2)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9.1,认识浮力,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9.1,认识,浮力
课题 第二节 力 的 合 成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合力,什么是分力,什么是二力的合成。 2.能力目标:会计算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大小,并会判断其方向。 3.情感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探究能力与合作精神。 教学方法与媒体 实验观察法、讲解讨论法、多媒体 教具准备 演示板、弹簧测力计、三角架、橡皮筋、细线。 1、 导入新课 1、复习提问:力的作用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7.2,力的合成,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7.2,合成
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力的平衡的概念; 2、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使学生会应用二力平衡条件; 教学理念: 本节是物理规律课,在教学中要重视科学方法的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观念。 教学重点:二力平衡条件;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学难点: 二力平衡的条件 授课时间: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复习提问 提问: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 提问: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7.3,力的平衡,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7.3,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