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课改版二下数学7.1《千克与克的认识》教案(赵老师公开课).docx

返回 相似 举报
北京课改版二下数学7.1《千克与克的认识》教案(赵老师公开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北京课改版二下数学7.1《千克与克的认识》教案(赵老师公开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北京课改版二下数学7.1《千克与克的认识》教案(赵老师公开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学基本信息课题千克与克的认识是否属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否学科数学学段 第一学段年级二年级相关领域品德 科学教材书名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依据新课标中所倡导的“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所以,本节课我力求做到以下两点1、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重视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2、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课中多为学生提供小组学习的机会,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说一说等活动,这样既能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操作实践的空间,也留给他们足够的思考与交流的时间,让他们都能动手、动口、动脑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北京版课改实验教材第四册 “千克与克的认识”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建立物体有轻重的观念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质量单位教学的“起始课”,同时又是后续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虽然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质量问题,对表示物体轻重的质量单位也已经有所了解,但却缺乏对1克与1千克到底有多重的感性认识,更别说估计出物品的实际质量了,因此理解这样的概念就会感到吃力。本课教学的重点就是让学生初步建立1克与1 千克的质量观念,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仅靠观察得到,更多的需依靠肌肉感觉来感知。考虑到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我深刻认识到要上好这节课,主要在于如何才能让学生切实深刻地建立具体的质量观,重点应让学生成功地进行体验概念形成的过程,而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所以,通过我对学生情况的分析和对教材的理解,我认为在本节课中要加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通过观察、操作等方式充分感受千克与克这两个质量单位,并通过实践建立克与千克的联系,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突破难点,完成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教师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 ,根据这一特点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我充分的给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活动情境,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学生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盒、每人一个分硬币、一定质量的大米、一个台秤、一些苹果、课前学生调查常见的物品的质量、课前称自己的体重。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1、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2、形成初步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实践、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3、能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在学习过程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形成初步的估算意识。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知道1千克1000克。教学难点1克与1千克质量观念的建立。教学过程文字描述一、激趣导入师老师要在咱班进行赛跑比赛,你们愿不愿意参加可是这次老师要给比赛增加一点难度,要求在班里(一胖一瘦)两个同学选一个,背着他跑,如果要你选的话你会选谁为什么(试一试)师看来我们的重量,有的轻、有的重。你知道自己的体重吗师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物体重量的单位【揭示课题并板书克和千克】(公斤、斤、两)斤、两是我们国家过去常用的重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重量单位,所以大家要学好它。(因为物体的重量也称作物体的质量,所以,克和千克是质量单位。)师你在生活中见过“克和千克”的单位吗师老师还收集了一些数据,知道克通常用字母g表示,千克用字母kg表示。【板书gkg】二、探索新知(一)认识“克”。1、掂一掂 ,感受1克。我们每人桌上都有1枚2分硬币,把它放在手掌心仔细掂一掂,感觉一下1枚2分硬币有多重有什么感觉2、称一称,建立1克的概念。(1)一枚2分硬币到底有多重,靠我们的感觉很难判断准确,我们就要用一种精密的仪器天平来称量。(天平一般用来称比较轻的物体的质量,常用“克”作单位。)(2)【课件出示天平,教师简介天平和砝码并用天平来实际称出1枚2分硬币的重量】(3)这个2分硬币的质量就是1克。(4)请同学们闭上眼,把2分硬币放在手中,再感觉一下这1克物体的质量,再掂一掂。3、估计克重的物体。(1)你能根据这个2分硬币的质量,在学具中找一找,掂一掂,还有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也是1克重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2)在你的生活中或身边还有那些物体的质量是1克。(学生举例)4、感知几克。(1)我们已经知道1个2分硬币重1克,假如老师有无穷多的2分硬币,我把它一枚一枚的放进这个钱袋子里,你能告诉我它的质量是多少吗2枚呢3枚呢10枚呢100枚呢(2)100克有多重呢这袋饼干的质量就是100克,猜我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掂一掂感受100克)(3)在学具袋中还有好多是老师从超市采购来的食品,你能在上面找到他们的质量吗掂一掂、读一读。(4)饼干没有写明质量,你能不能把它跟其他物体比较一下,掂一掂,比一比。做两件事一、估计一下一袋饼干的质量,二、按轻重先给他们排排队。(5)继续往袋子里放硬币200枚呢500枚呢500克有多重找一找学具中500克的物品掂一掂。(6)随着硬币的不停放入,让学生感受质量越来越重,继续追问并放入硬币999枚呢1000枚呢告诉学生1000克也可以记做1千克。千克是相对于克而言更高级的质量单位。【板书1000克 1千克】(二)认识“千克”。1、感知1千克。(1)师你能在学具中找到质量为1000克的物品吗(两袋500克)掂一掂。1000克比1克重多了,称这些较重的东西,平时常用什么秤你在哪儿见过【课件出示各种秤介绍各种称的适用范围,重点介绍台秤。】(2)台秤可以称相对重一些的物体,一般以千克为单位。把两袋500克黄豆放到盘子上,观察看指针对着几,对着1就是千克。2、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1)师说明1000克不仅可以表示为1千克,通过称我们知道1000克和1千克所表示的质量也是相等的,用什么符号连接呢【板书1千克1000克】(2)关系交流。1000克和1千克的单位一样吗【课件出示】怎样读它们比较好呢1 千克 1000 克根据它们关系,抢答【课件出示】1000克里面有( )个1克。 1千克里面有( )个1克。 1000个1克是( )克。 1000个1克是( )千克。(3)把这两包黄豆放在手上,轮流掂一掂,仔细感觉一下1千克。师把1千克和1克重的物体放在手上,有什么感觉问生活中哪些物体以克作单位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生活中哪些物体以千克作单位有什么共同点【课件出示较轻的物体---(克)较重的物体---(千克) 】(4)进一步感受克与千克。师拎起一袋苹果,问“这袋苹果的质量以什么作单位”教师继续问“谁来拎一拎,估计一下这袋苹果有多少千克”指名估算。放在台秤上称一称。数一数,一共有几个。算一算,1千克有几个。教师继续问“这一个苹果以什么作单位”追问“请你估算一下这个苹果有多少克” 三、巩固练习。 1、填上合适的单位。 3( ) 4 4 230 2、趣味练习(改错题)慢羊羊收到了懒羊羊写来的一封信,信的内容为村长,您好我参加夏令营已经9天了,最近我的身体更加健壮了,体重已达50克,每天早上吃一个60千克的蛋,一袋250克的牛奶,中午可以吃掉3个100千克的馒头,晚上吃的更多,和两个小伙伴一起能把1克的米饭吃光。 慢羊羊看完后,笑得直不起腰,为什么呢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来找出文中的错误。看哪个小组找的又快又准3、拓展性练习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比较,谁重一些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后延伸【课件出示大象图】你认为这头大象的质量要用什么作单位除了我们今天认识的克和千克,我们以后还要学到其他的质量单位。学习效果评价设计评价方式1、 对参与程度的评价,从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方面进行考察。2、 对学生合作交流意识的评价,从学生是否主动地与同桌合作、是否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是否愿意与同桌交流各自的想法等方面考察。3、 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评价,结合具体的问题,随时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对数学的兴趣。4、对数学思维过程的评价,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够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评价量规针对学生年龄特点, 采用定性描述的方式,及时用鼓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千克与克的认识的设计上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1、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力求体现数学知识来源于又回归于生活的思想。本课设计尊重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并由此引入教学,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不再陌生。而且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2、面向全体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本课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贯穿始终,多处采用小组合作的组织教学形式,设计了让学生称一称、掂一掂、抱一抱、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感受1克、几十克、几百克、1千克的质量的轻重。充分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操作活动中,学会学习。3、把猜一猜、估一估贯穿教学全过程注意培养学生的估测和应用意识。在实际生活中除必要的精确的称量物品质量外,更多的情况下要用到估测。教学中,当学生初步建立了1克和1千克的概念后,教师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出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如利用已知质量的物体进行对比,估一估没有标记质量的物品;利用10个苹果重2千克,估一估1千克苹果有几个1个苹果重多少克等。在这样的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教学反思千克与克的认识是小学生系统学习质量单位的开始。本节课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的同时,知道两个质量单位间的进率,了解用称称物体质量的方法。学生尽管在购物中对质量问题有所接触,但毕竟缺少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因此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是本节课的难点。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生实际的把握,我精心设计了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1克与1千克这两个质量观念的建立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体验过程。学生在一系列体验活动中,获得了重要的行为体验和积极的心理体验,细细品味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1、在体验中建立概念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的建立,不同于长度单位的建立,不能靠观察得到,而要靠肌肉感觉,靠体验形成。因此我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操作实践的空间和足够的思考与交流的时间,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去体验,从而建立概念。比如1克概念的建立教师从让学生掂一掂1枚2分硬币开始,学生感受到它的质量很轻很轻,就像一片叶子;紧接着让学生看一看,用天平称量的结果,这枚2分硬币的质量就是1克;然后,让学生闭眼再次把1枚2分的硬币放在手中,让学生再次感受1克。当学生对1克的质量有了初步感知以后,马上让学生利用刚刚建立起来的1克的观念,猜一猜硬币的质量,一小捆2分硬币的质量,推算、感受50枚、100枚、500枚、1000枚硬币的质量,从而把克的认识扩展到几克、几十克、几百克、1000克。尤其巧妙的设计是,随着课件演示教师不断地往袋子里投放2分的硬币,学生感受到,袋子里硬币的质量越来越重,1000枚硬币的质量就是1000克,也就是1千克,既巧妙地引出了新的质量单位1千克,使学生开始了一个新的质量单位的学习,又十分自然地让学生接受了1000克1千克这个事实,从而理解了这两个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回忆这个教学过程,我觉得学生是在一系列感受、体验、观察、思考、推理活动中,建立了1克的质量观念,扩展了对克的认识,建立了1克与1千克之间的联系。 2、在体验中感受数学在认识克与千克、建立联系、辨析这两个概念的使用时,我深入学生的生活挖掘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的材料都是学生熟悉的、身边的、有趣的、有用的,深入学生的内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和学习过程的趣味性。比如我拎起一袋苹果,让学生说一说应该用哪个单位,估一估大约有几千克,数一数有多少个,算一算1千克苹果大约有几个,掂一掂一个苹果大约有多少克。刚刚建立起1克与1千克观念的学生,看到生活中经常见到的1袋子苹果,凭借对克与千克的认识经验,立即选择了千克这个较高级的单位,估出了它的质量,检验了估计的结果。材料的有趣和过程的趣味性,让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绪体验;以后就可以利用1千克苹果大约有几个或1个苹果大约有多少克来处理生活中的买水果问题了,使学生体验到所学知识的有用。 “懒羊羊写给村长的一封信”这一趣味练习,学生不仅在笑声中辨析、巩固了两个质量单位,还使学习了近40分钟的学生在笑声中得到了放松。 3、在体验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不仅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获得了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情感与态度,还注意帮学生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方法。比如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过程,获得了猜想验证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体验等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了数学活动经验。 在总结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以外,我认自己在这节课的上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如教师的评价语言还较为单一,应多考虑从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等方面进行评价,使老师的评价内容也成为学生课堂上的收获。总之,本节课,我通过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教学过程,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生动有趣的、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学生不仅有动手实践的行为体验,更有在一系列活动中获得的心理体验;不仅有自己的直接体验,更有分享的同学的体验,做到了很好地实现有效的数学学习。7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