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课改版二下数学1.1《有余数除法》教案(卫老师公开课).docx

返回 相似 举报
北京课改版二下数学1.1《有余数除法》教案(卫老师公开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北京课改版二下数学1.1《有余数除法》教案(卫老师公开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北京课改版二下数学1.1《有余数除法》教案(卫老师公开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北京2011课标版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有余数的除法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够正确读、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2.能力目标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生理解“余数”的含义。形成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概念。3.情感目标培养大家勤于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引导大家热爱生活,关注身边的每个事物。二.教学重点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余数”的含义;能够正确读、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三.教学难点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生理解“余数”的含义;形成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概念,能够正确读、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四.课前准备师食物 桔子 生小棒五.教学过程一热身练习口算(二)情境导入小猪佩琪和乔治不但喜欢帮助别人,还特别热情好客,家里来了客人,还给这些客人洗了10个苹果。现在请你家帮助它们分一分。三动手实践引出“余数”1.指两名学生来分一分动手实践。2.实践情况(1)有10个桔子,每2个放一盘,需要几个盘子生边说边操作佩琪有10个桔子,每2个放在一个盘子里,10个就需要5个盘子。也就是10里面有( )个2就有( )份。(2)有10个桔子,每5个放一盘,需要几个盘子生边说边操作有10个桔子,每5个放在一个盘子里,有10个就需要2个盘子。也就是10里面有( )个5就有( )份。(3)10个桔子,每3个放一盘,需要( )个盘子。(强调“余数”的含义)生边说边操作小猪佩琪有10个桔子,每3个放在一个盘子里。 师问“你发现了什么”生剩下一个桔子。 3个桔子是一份,10里面有( 3 )个( 3 )就有( 3 )份,还剩(1 )个。师你们是按老师的要求分的,剩下一个苹果,是对的。剩下的1个桔子,可以挤在这三个盘中的任一个盘子里吗为什么让他它单占一个盘子行吗问为什么所以剩下的( 1 )个桔子不够一份。我们就把这个“1”叫余数。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学习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四)新知探究知识点一问题引入有11盆花,3盆一堆。 最多 可以放( )堆,多( )盆。5盆一堆。 最多 可以放( )堆,多( )盆。6盆一堆。 最多 可以放( )堆,多( )盆。1.理解题意,明确解题思路2.操作解题指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圈小棒,写算式。3.小组合作探究先摆小棒,然后小组交流汇报摆法,说出算式。4.用除法算式表示分的过程,认识余数实际上是把11盆花每3盆,5盆,6盆平均分成一份,平均分的过程有剩余,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1认识余数并确定余数的单位名称.11盆花,每3盆一堆,最多可以分3堆,还剩1盆花,还剩的1在除法算式中叫余数。(2)除法算式各部分的意义11是有11盆花,3/5/6是一堆的个数,1/2/5还剩的盆数。【重点提示余数是被除数被平均分后剩余的部分,因此,余数的单位名称与被除数相同。】3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写法首先在等号 的右边写商,然后点6个小圆点,再写上余数。(五)小结 把一个数平均分时,如果分到最后有剩余且不够再分一次,剩余的部分就是余数。知识点二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掌握运用问题导入搭一搭,填一填,你发现了什么有/14/15/16/17/18/19/20根小棒,可以搭几个正方形,还剩几根学生在小组内摆小棒完成表格观察算式,找规律,从中发现了什么我发现观察无论余数怎么变化,都比除数小。得出结论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一定小于除数。验证余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找两名学生分别用25根,31根小棒搭正方形,验证余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六)归纳总结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小于除数。七 巩固新知,拓展延伸(八)全课总结,谈收获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1133堆3盆 1152堆1盆1161堆5盆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小于除数。课后反思1.本节课,我注重将具体的操作活动与抽象的算式紧密联系。我让学生分苹果,摆小棒,画一画,搭一搭,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逐步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本节课教学时操作活动的情境有两个作用一是引出有余数出发的算式;二是帮助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三形成余数必须小于除数概念。2.结合具体情境探究余数的意义。11是有11盆花,3/5/6是一堆的个数,1/2/5还剩的盆数。重点提示余数是被除数被平均分后剩余的部分,因此,余数的单位名称与被除数相同。结合14/15/16/17/18/19/20根小棒,可以搭几个正方形,还剩几根强调剩余的不够搭一个正方形,余数的单位名称与被除数相同。3.我在教学中,捕捉、提炼共享学生的感性描述,促进学生的理解。整堂课,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果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