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1.1怎样才叫做功 教学目标 1、知道机械功的概念2、能用功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教学重点1、能识别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未做功。 2、会用公式对功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能识别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未做功 教具(教学)准备小车、木块、 小车、木块、弹簧秤、刻度尺等 教学方法(策略) 讨论、阅读 学情分析本节是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机械运动的基础上,讲述了机械功以及做功的必要条件和功的计算。这些知识是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又与现实生活联系十分密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新课教学(一)功(二)怎样测算功(三)功的单位三、课堂小结四、课堂练习五、作业布置六、板书设计.举例生活只做工的例子。生举例。.直接提出物理学中的“做功”是与生活中的“做工”是不同的。读多媒体图片“用力推汽车,车没动”从力的效果分析,这个力没有效果,我们说他没做功。1、力学上的功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上就说这个力做了功。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力学上所学的功包括两个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的距离。教师强调注意1、判断一个力是否做了功,哪些因素缺一不可。否则就没有做功。例如运动员把杠铃举在头上不支时,虽然有力但没有沿这个力的方向移动距离,所以没有做功,可见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也就是说有力作用在物体上这个力一定做功;物体移动了距离也一定有力对它做功。但做功过程中,一定有力的作用,而且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2、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的知识小结在下列三种情况下,力对物体没有功1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距离,也就没有力做功。例如某同学踢足球,球离开脚后飞出了100m远,足球飞出100m远过程中,人做功为零。2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没有移动距离,也就不可能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力对物体不做功,如一辆汽车,一个人用很大的力也推不动它,推力对汽车没有做功;再如上面的举重运动员,也没有对杠铃做功。3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同时也运动了一段路程,但在力的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这个力也没有对物体做功。手提水桶在水平面上运动一段距离,水桶跃然受到手的提力作用,由于提桶的力的方向始终竖起向上,跟水平地面垂直,所以在水平面上行走得再远,手的提力对水平水桶也没有做功。力学中规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功的计算公式WFS。教师强调注意应用上述公式计算时,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要明确是哪个力对哪个物体做功,或者哪个施力物体对哪个受力物体做功。2公式中的F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公式中的S是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这句话引起重视,否则在计算功时容易出错误。例如某人用50N的水平推力,推动重100N的箱子,在平地上前进10m,求此人对箱子做的功。如果按WFS100N10m1000J计算,其计算结果是错误的。因为100N是箱子的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而箱子并没有在竖直向下的方向上通过距离,重力没有做功,而人对箱子的推力50N地箱子做了功,其大小为WFS50N10m500J。3WFS中的F,是使物体沿着F方向移动S距离过程中始终作用在物体上的,其大小和方向是不变的。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力学中“功”的概念,知道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给出了功的计算公式WFS,知道了功的单位是焦耳。下面再给出一组尝试题,供大家练习,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功的意义,掌握功的计算。1、一个中学生从教室一楼登上二楼,他做的功约为J。2、某人用50N的力,将重30N的铅球抛到7m远处,则人对铅球做的功为A、350JB、210JC、0D、无法计算3、一列火车以20m/S的速度在平直的轨道上均速行驶,整列火车受的阻力是9103N。求这列火车行驶1mm火车做了多少功。、测出自己上楼时所做的功及所用的时间。要求1、测出(1)体重G。(2)楼层高h。(3)上楼所用的时间,按正常速度走上去所需时间t1。快速跑上去所需时间t2。2、计算上楼所做的功。两次登楼过程中,每秒钟做的功。13.1怎样才叫做功.机械功的含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着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功。.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二者缺一不可。3、功的测算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等于力对物体做的功。计算公式WFS功的单位焦耳(J)。创设物理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先安排了一个游戏,通过活动,让学生体会到通过找共同点,然后采用类比的方法来定义某一事物。再将课切入正题。教学时,体验“做功”做了三个实验,补充了斜面问题。利用实验1,给物理学中的功下了定义,再引导学生采用类比的方法来判断实验2和补充素材中力是否做功问题,再分析一些实例让学生分析。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功的问题理解比较好。同时学生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也更加深刻。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