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教学设计共101页)11.1怎样才叫做功 教学目标 1、知道机械功的概念2、能用功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教学重点1、能识别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未做功。 2、会用公式对功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能识别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未做功 教具(教学)准备小车、木块、 小车、木块、弹簧秤、刻度尺等 教学方法(策略) 讨论、阅读 学情分析本节是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机械运动的基础上,讲述了机械功以及做功的必要条件和功的计算。这些知识是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又与现实生活联系十分密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新课教学(一)功(二)怎样测算功(三)功的单位三、课堂小结四、课堂练习五、作业布置六、板书设计.举例生活只做工的例子。生举例。.直接提出物理学中的“做功”是与生活中的“做工”是不同的。读多媒体图片“用力推汽车,车没动”从力的效果分析,这个力没有效果,我们说他没做功。1、力学上的功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上就说这个力做了功。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力学上所学的功包括两个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的距离。教师强调注意1、判断一个力是否做了功,哪些因素缺一不可。否则就没有做功。例如运动员把杠铃举在头上不支时,虽然有力但没有沿这个力的方向移动距离,所以没有做功,可见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也就是说有力作用在物体上这个力一定做功;物体移动了距离也一定有力对它做功。但做功过程中,一定有力的作用,而且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2、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的知识小结在下列三种情况下,力对物体没有功1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距离,也就没有力做功。例如某同学踢足球,球离开脚后飞出了100m远,足球飞出100m远过程中,人做功为零。2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没有移动距离,也就不可能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力对物体不做功,如一辆汽车,一个人用很大的力也推不动它,推力对汽车没有做功;再如上面的举重运动员,也没有对杠铃做功。3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同时也运动了一段路程,但在力的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这个力也没有对物体做功。手提水桶在水平面上运动一段距离,水桶跃然受到手的提力作用,由于提桶的力的方向始终竖起向上,跟水平地面垂直,所以在水平面上行走得再远,手的提力对水平水桶也没有做功。力学中规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功的计算公式WFS。教师强调注意应用上述公式计算时,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要明确是哪个力对哪个物体做功,或者哪个施力物体对哪个受力物体做功。2公式中的F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公式中的S是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这句话引起重视,否则在计算功时容易出错误。例如某人用50N的水平推力,推动重100N的箱子,在平地上前进10m,求此人对箱子做的功。如果按WFS100N10m1000J计算,其计算结果是错误的。因为100N是箱子的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而箱子并没有在竖直向下的方向上通过距离,重力没有做功,而人对箱子的推力50N地箱子做了功,其大小为WFS50N10m500J。3WFS中的F,是使物体沿着F方向移动S距离过程中始终作用在物体上的,其大小和方向是不变的。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力学中“功”的概念,知道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给出了功的计算公式WFS,知道了功的单位是焦耳。下面再给出一组尝试题,供大家练习,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功的意义,掌握功的计算。1、一个中学生从教室一楼登上二楼,他做的功约为J。2、某人用50N的力,将重30N的铅球抛到7m远处,则人对铅球做的功为A、350JB、210JC、0D、无法计算3、一列火车以20m/S的速度在平直的轨道上均速行驶,整列火车受的阻力是9103N。求这列火车行驶1mm火车做了多少功。、测出自己上楼时所做的功及所用的时间。要求1、测出(1)体重G。(2)楼层高h。(3)上楼所用的时间,按正常速度走上去所需时间t1。快速跑上去所需时间t2。2、计算上楼所做的功。两次登楼过程中,每秒钟做的功。13.1怎样才叫做功.机械功的含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着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功。.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二者缺一不可。3、功的测算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等于力对物体做的功。计算公式WFS功的单位焦耳(J)。创设物理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先安排了一个游戏,通过活动,让学生体会到通过找共同点,然后采用类比的方法来定义某一事物。再将课切入正题。教学时,体验“做功”做了三个实验,补充了斜面问题。利用实验1,给物理学中的功下了定义,再引导学生采用类比的方法来判断实验2和补充素材中力是否做功问题,再分析一些实例让学生分析。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功的问题理解比较好。同时学生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也更加深刻。教学反思11.2 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知道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能说明有关问题并进行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会用不同的方法判断做功的快慢。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调查了解常用机械的铭牌,了解机械功率。 教学重点理解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功率的计算 教具(教学)准备 教学方法(策略) 比较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复习提问, 引入新课二、新课教学(一)怎样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二)功率与测算功率的方法三、课堂小结四、课堂练习五、作业布置六、板书设计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2、怎样计算功功的国际单位是什么无论是人做功,还是利用机械做功,都有做功快慢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物体做功的快慢。甲乙两位同学分别将12块砖搬到二楼,每块砖重为10N,楼高为3m,由abc图可知在6min的时间里,甲搬12块砖,乙搬6块砖。分析可得在相同的时间里,比较物体做功的多少,做功多则做功快。由abcd图可知同样搬12块砖,甲用了6min,乙用了12min分析可得做相同的功,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时间短则做功快。通过总结归纳得出(1)、在相同的时间里,比较做功的多少。(2)、做相同的功,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若做功和时间都不相同,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呢为了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我们引入了功率这个物理量,功率如何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功率。功率用符号P表示,功用符号W表示,时间用符号t表示。功率的公式PW/t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率的单位由功和时间的单位组合而成的,为J/s,后人为了纪念物理学家瓦所作出的贡献,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功率的单位,即瓦特,简称瓦,用符号W表示。1W1J/s,在工程技术上常用kW作为功率的单位。换算关系1kW10W。请同学们观看课本中的图片,了解一些物体的功率。信息窗了解机器铭牌中的一些数据,功率是其中的一项。知道机器中功率表示的物理意义。例题起重机用钢绳吊起一个重10000N的货物,在10s内沿竖直方向上匀速上升10m,求钢绳拉起重物的功率有多大 1、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方法。2、功率表示的物理意义。3、功率的定义、公式及单位。1、高出水面30m处有一个容积是50m3的水箱,要用一台离心式水泵抽水给水箱,1h能把水箱充满即可。这台水泵的功率至少是多少KW(取g10N/千克)1、课本作业1、2、4。2、补充实验探究如何测出人上楼的功率需要哪些器材,写出实验步骤及表达式。13.4做功的快慢1、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的方法(1)、在相同的时间里,比较做功的多少。(2)、做相同的功,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2、功率(1)、物理意义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2)、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功率(3)、公式PW/t(4)、功率国际单位为瓦特,简称瓦,符号W。在工程技术上常用单位是kW,换算关系1kW10W。学生观察,通过教学实践检验,发现学生兴趣非常浓厚。观察完实验,学生基本上能觉察到力做功时,不仅有多有少,而且有快有慢。且做功快慢不仅与功的多少有关、还与做功所用的时间有关。且很自然的的采用控制变量的观察分析上述实验,针对小实验3,学生通过类比,非常清楚的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来处理。课堂教学也十分顺利。教学反思11.3 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 3、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知道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 教学难点1、区分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 教具(教学)准备 滑轮组、钩码、细绳 教学方法(策略)实验、讨论、阅读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二、新课教学(一)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二)机械效率三、课堂小结四、作业布置五、板书设计1、力学里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是什么计算功的公式和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什么2、演示启发,引入新课。GNhmW阻JFNSmW动J1.960.050.0981.20.10.12 比较W动 和W阻发现W动W阻为什么呢引入机械效率。1、首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图并结合上面的实验进行讨论、上述情景中哪些功有用、哪些功无用但不得不做2、引出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 有用功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W有 Gh额外功人们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W额W总- W有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W总FS、教师讲解实际使用机械时,人们总是希望额外功少些。4、引导学生讨论杠杆、起重机、电梯等所有机械都有一些是有用功,一些是额外功。讨论一下,哪些是有用功,哪些是额外功 1、使用任何机械都不可避免要做额外功。例如用水桶从井里提水,目的是把水提上来,所以提水的功是有用功,提桶的功是额外功,而为了把水提上来,水桶是不可缺少的。额外功是我们不需要的,它白白浪费能量,因此应尽量减小它。使用不同的机械来提起物体,我们希望做的额外功越少越好,或者说,有用功与总功越接近越好。2、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机械效率公式强调有用功总是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机械效率通常用百分数表示。提高机械效率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可以减少能耗,降低生产成本,应对这个问题重视。4、例题及机械效率的练习重2540N的货物。如图2所示,滑轮组把它提升1.7m。若不考虑摩擦,(1)绳端移动的距离是多少m(2)若考虑摩擦、滑轮和绳子的物重,须在绳端施力800N,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多少分析由于重物G是由n段绳子承担,当重物升高hm时,绳末端移动的距离snhm;若考虑摩擦、滑轮和绳子的物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等于有用功和总功的比值。解(1)绳端移动的距离为snh41.7m6.8m(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W有/W总Gh/FsGh/FnhG/Fn2540N/4800N79 说明 如何判断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是解机械效率有关问题的关键,解题时可以用机械做功的目的来分析。凡是用机械来升高物体的,使物体升高所做的功为有用功;且有W有Gh,即有用功等于被升高的物体的重力与其提升高度的乘积。凡是动力做的功就是总功;且有W总Fs,它等于力与机械在动力作用下移动的距离的乘积。而用来克服摩擦和机械自身重力所做的功为额外功。W额W总W有。1、有用功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W有 Gh2、额外功人们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W额W总- W有 3、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W总FS4、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之比。即机械效率总小于1。自我评价与作业11.3 如何提高机械效率总功有用功额外功机械效率定义公式总小于1,通常用百分数表示学生阅读课本了解一些常见机械的效率及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及方法。使学生意识到我们在使用机械做功时,额外功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总希望做的额外功越少越好,也就是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越好。教学反思认识动能和势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机械能,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分别与哪些因素有关。2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并能解释自然界中机械能相互转化的现象。(二)过程方法1通过描述所观察各种能量现象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2通过探究动能和势能分别跟哪些因素有关,学习运用控制变量研究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加强科学方法教育。(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实验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敢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教学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比较形象直观,易于学生理解,但它是学生理解一般能量概念的基础;理解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是解释生产、生活中一些能量转化现象的基础,所以建立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理解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教学难点】能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因此让学生形成能的初步概念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教学准备】斜槽,钢球,木块,橡皮筋,压缩弹簧、沙,小木桩、铁架台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从能源,体能方面引入能量复习知识;功和能的关系二、新课教学什么是能演示A玩具小车拉木块;B举高的钩码拉木块(通过铁架台和滑轮);C伸长的橡皮筋拉木块。问三个物体是否对木块做功(学生回答做了功)归纳(1)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物体能做的功越多,它的能量就越大。(2)怎样判断物体是否有能量看它能否做功。动能的大小跟那些因素相关(1)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2)决定动能大小因素活动1 探究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演示实验如书图质量相同,速度越大,做的功越多,动能越大;速度相同,质量越大,做的功越多,动能越大。结论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的速度有关。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1)重力势能(a)概念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b)重力势能大小的决定因素(2)弹性势能(a)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b)弹性势能大小决定的因素形变的大小活动2 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跟那些因素有关演示实验如图结论重力势能大小与物体被举高的高度和质量有关。 4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它的单位是焦耳5练习、小结【第二课时】一、复习提问1什么叫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2它们的大小各由什么因素决定 二、新课导入演示小球竖直上抛,分析其上升和下落过程。三、新课教学机械能的转化1动能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1)指出演示小球竖直上抛过程中,动能转化成势能(上升),势能转化成动能(下落)。(2)演示滚摆实验。(a)学生观察并分析滚摆下落,上升过程中能的转化(b)归纳下降高度,速度,质量不变,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上降高度,速度,质量不变,是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3)举例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如自行车下坡、荡秋千、高空掷物、荡秋千、人造地球卫星等。2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1)演示实验小车的动能与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A学生观察并分析小车运动过程中能的转化。B归纳弹簧压缩小车速度,弹簧形变,是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弹簧恢复小车速度,弹簧形变,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2)演示实验分析乒乓球从手中下落到地上,又向上弹的过程中能的转化情况。分析乒乓球从手中下落到刚接触地面是重力势能转化成动能,从接触地面到发生到最大形变是动能转化成弹性势能,从恢复形变到离开地面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动,从离开地面上升的过程是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3)举例动能与弹性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3学生讨论。第十二章 内能与热机 12.1 认识内能 教学目标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的单位是焦耳。 2能简单描述内能与温度的关系。3知道对于同一个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多;温度越低,内能越少。 4. 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重、难点教学重点改变内能的方法。教学难点内能概念。器材准备装有适量冷、热水的烧杯(400ml)各一只、铁丝一段、压缩空气引火仪、酒精灯、锤子、铁砧、砂纸等。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展示汽车、火车、拖拉机、轮船、喷气式飞机、火箭的图片,让学生看图比较,讨论交流,找出它们的相同点。交流、归纳要点都需要燃烧燃料;最后都产生动力,带动其他机器工作。引导它们都是利用燃料燃烧释放出的内能来产生动力的。那么,什么是内能呢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 、什么是内能1阅读课本p22,交流讨论(1)什么叫做物体的内能对于物体具有内能,你是怎样理解的(2)同一物体的内能与其温度有什么关系为什么(3)为什么说“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每小组向全班汇报一个问题;教师及时点评总结。探究点二、 怎样改变物体的内能 1内能是可以改变的。物体的内能跟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可以改变,内能也是可以改变的。2怎样才能改变物体的内能。(1)活动每个小组准备铁丝、酒精灯、热水、锤子、铁砧、砂纸等,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并实际操作,改变铁丝的内能。学生汇报操作方法,对各种不同方法梳理归类,明确改变物体的内能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做功和热传递。(2)分析课本图123,124,判断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3用做功的方式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1)演示压缩空气引火(2)列举生活中的有关事例,并进行分析解释。4用热传递的方式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1)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及各自的特点通过多媒体投影展示传导、对流和辐射的定义传导热沿着物体传递叫做传导;演示实验热传导对流靠液体或者气体的流动来传递热的方式叫做对流;演示实验热对流辐射热由物体向外发射出去叫做辐射。演示实验热辐射(2)阅读课本p24活动2,思考并讨论图中三种情况各是通过哪种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传导、对流和辐射这三种热传递方式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总结归纳相同点热量都是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不同点传导是热沿着物体传递,物体并不运动;对流是靠物体(液体或气体)流动传热;辐射不需要媒介,热直接传递出去。(3)列举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事例。探究点三 做功和热传递对于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例想办法使手的内能增加,判断是属于做功还是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思考课本p25“想一想”。板书设计12.1 认识内能一、什么是内能1.概念2.举例二怎样改变物体的内能1.活动1 用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2.活动2 用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教学反思通过对这节课不断地琢磨、仔细地推敲,反复地修改,认识越来越深,教学设计的思路也越来越清晰。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过程和其他老师对这节课的点评,形成了以下的反思1、明确教学目标,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层次清晰,各个教学环节的过渡很自然、到位。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教师始终发挥着课堂组织者和学习引导者的作用,使学生通过活动、观察、思考、讨论、归纳、交流等行为自然地掌握所学知识,这一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的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注意从学生探究与交流的角度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2、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技术的作用。这节课应用了多媒体教学,选择了许多图片和视频,使许多实例直观的呈现在学生眼前,比如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中的打磨机图片、砂轮机视频,在做功还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减小中的爆竹升空、炸弹爆炸、开水将壶盖顶起、火箭发射等,这样是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不仅仅限制的文字的理解上,而是直接将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达到了很好的效果。3、注意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每个重要的知识点的得出都能先根据学生的一些已有经验总结,学完以后让学生列举相关的生活实例。这样既能达到练习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同时又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教学理念。12.2 热量与热值 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其质量、温度变化关系 2、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燃料热值的概念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理解燃料的热值 教具(教学)准备 教学方法(策略)分析、讨论 七、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二、新课教学(一)什么叫做热量(二)探究水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三)燃料的热值三、课堂小结四、课堂练习五、作业布置六、板书设计1、内能的概念 2、内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改变内能的大小的方法有哪些4、现代社会中,人类使用的能量绝大部分是从燃料的燃烧中获得的内能,燃料燃烧是一种化学变化。在燃烧过程中,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也就是常说的释放热量。 1热量的概念物理学中,把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内能改变的多少叫做热量。注意(1)热量是为了描述和量度热传递过程中内能的变化而引入的,热量是一个过程量,它对应于热传递的过程。(2)一个物体的温度即使很高,也不能说它含有的热量多;反之,物体的温度低,也不能说它含有的热量少。如果没有发生热传递,即它的内能没有改变,就谈不上热量。(3)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内能减少,放出热量,低温物体内能增加,吸收热量。2热量的表示符号和国际单位制单位热量是内能变化多少的量度,其单位应与内能单位一致。思考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水温升高的多少的关系。1提出问题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2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事实进行猜想。问题讨论1.在家用燃气将初温相同一壶水与半壶水都烧开,它们温度变化量的关系如何谁吸收的热量多(你是如何判断的)2.将初温相同的一壶水烧成温水与烧成开水,水温的变化量如何谁吸收的热量多学生能从生活经验得出 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也越多。 3研究水的吸热与其质量、温度变化的定量关系按照教材设计进行实验。4结论(1)水吸收的热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温度的变化量成正比。(2)英国物理学家焦耳经实验得出1kg纯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 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 J。5拓展训练(1)1kg水温度升高1时, 吸收的热量是 4.2103 J。则2 kg水温度升高1需吸收多少热量2 kg水温度升高10需吸收多少热量1燃料(1)从生活中需要大量的热量引出热值问题(2)列举生活中常见燃料,并分类。(3)思考讨论题不同燃料燃烧的过程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2热值表示燃料燃烧时放热本领。 热值的定义1kg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热值的单位焦耳每千克3查看热值表,回答问题()哪一种燃料的热值最大说说它表示的意思(2)火箭为什么用液态氢做燃料4燃烧的效率问题和污染多媒体投影展示锅炉烟囱、蒸汽机车冒黑烟等类似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些燃烧存在哪些问题组织学生交流,最后归结到燃烧效率和环境污染两个方面,指出燃料不能完全燃烧会浪费燃料,降低效率,造成污染。引导学生分析燃料燃烧所产生热量的流向,知道哪些是有用的,哪些被浪费掉了,进一步理解效率的意义。比较普通家用煤炉、普通燃煤锅炉和现代化锅炉的效率时,通过多媒体投、挂图展示相关情景。按照板书小结本节课的内容1、查一查酒精的热值是多少说说它表示的意思。2、3kg的酒精完全燃烧一半可放出多少热量剩余酒精的热值是多少3、3kg的酒精完全燃烧可放出多少热量自我评价与作业学生交流后,教师及时总结,明确燃料燃烧过程都要放热,但质量相等的不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不相等。教材先引入内能,再介绍热量。内能是状态量,教材通过类比力学中的动能、势能,从分子动理论直接引出。建立内能的概念后,介绍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再由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内能改变的多少定义热量;在热量概念的基础上介绍热值和比热容;最后以汽油机为例,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分析热机的工作过程,并渗透提高效率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对社会产生的作用和影响。让学生知道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是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目标。教学反思12.3 研究物质的比热容 教学目标 1、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2、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 能力 教学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教具(教学)准备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易拉罐 教学方法(策略)科学探究、实验、讨论、观察 七、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引入新课二、新课教学 一探究物质的吸、放热性能(二)什么是比热容三、课堂小结四、课堂练习五、作业布置六、板书设计、学生阅读教材,为什么沿海地区的气温变化没有内陆地区气温变化大。、不同物质吸、放热的性能与什么因素有关1、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问题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经验分析烧开一壶水与烧开半壶水,谁吸收的热量多把一壶水烧开与一壶水烧到温水,谁吸收的热量多结论物体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体的质量和物体升高的温度有关。是否还与其它因素有关呢应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2、质量相同的不同物体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提出问题质量相同的不同物体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猜想与假设 与构成物体的物质本身有关实验设计学生阅读教材,注意解决好三个问题进行实验 1、出示盛有等质量的水和煤油的两只烧杯,但我们明显地看出两者的体积不相同,这是为什么(请学生回答)不同的物质其密度不同,密度是物质的属性。()、介绍电加热器(俗称“热得快”),强调电加热器每一秒钟放出的热量是一定的,两个电加热器是相同的,在相同的时间里它们放出的热量也是相等的。()、请两名同学帮助观察温度计,并随时报告温度。实验结果煤油温度升得快。这表明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水吸的热量比煤油多。、换用其他物质,重复上述实验,得到的结果是类似的。就是说,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这跟我们在测量物体质量时,遇到的情况相似;相同体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