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54制)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教学设计共126页).docx

返回 相似 举报
部编版(54制)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教学设计共126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9页
部编版(54制)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教学设计共126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9页
部编版(54制)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教学设计共126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9页
部编版(54制)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教学设计共126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9页
部编版(54制)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教学设计共126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54制)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教学设计共126页)第一单元1 社 戏【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对易读错的字正音,学习运用情节、结构分析小说。2体会、揣摩小说在安排材料上详略得当的问题。3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教学重点】1理解分析双喜这一人物形象;概括“我”的心理变化过程。2领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从不同角度描写的。【教学难点】1分析平桥村是“乐土”的原因,以及看戏和“偷豆”的趣点。2用准确的词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路历程。3理解小说的现实意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童年是我们最值得珍藏和回忆的美好时光,老师很想知道你童年时,你最喜欢去哪里最喜欢做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师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读鲁迅先生的社戏,看看文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生活的画面。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二心集等。2背景资料这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3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是作者在大都市中由看戏引起的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也是在大都市的作者对农村及其农民淳朴的品质的歌颂。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3关于社戏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是指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看社戏的时间应该是在初夏,而不是在春天。社戏演出的内容是游园吊打。4字音字形归省(xn) 行辈(hn) 撺掇(cun duo) 絮叨(x dao) 怠慢(di) 凫水(f) 蕴藻(yn zo) 家眷(jun)楫(j) 大抵(d) 纠葛(ji ) 潺潺(chnchn)船篷(pn)皎洁(jio) 桕树(ji) 棹(zho)5词语解释。乐土自由快乐的地方。归省回家探望父母。疏疏朗朗形容稀疏而分明的样子。皎洁(月亮)明亮而洁白。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立着,常比喻坚定不可动摇。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弥散弥漫消散。怠慢冷淡。怠,轻慢,不恭敬。漂渺现在写作“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学生大声读课文,对文章圈点勾画,理清文章的思路,从“时间”角度,从“事情”角度,从怀念童年的“原因”角度概括全文内容。本文的中心情节是看社戏,从“时间”角度概括看戏前看戏看戏后。从“事情”角度概括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舟船上看戏归航偷豆六一送豆。从“原因”角度概括怀念童年乐土美景趣事伙伴。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 (1)七件事A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B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C看社戏前的波折;D夜航去看社戏途中;E去赵庄看社戏;F看社戏后归航偷豆;G六一公公送豆。(2)详写的是C D E F (3)略写的是A B G 3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去赵庄看社戏,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二)深层探究1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作者为什么说“在我是乐土”)作者笔下的平桥村“离海不远”“偏僻”“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以“种田”“打鱼”为业,“只有一个杂货店”。“乐土”一词既写出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我”对平桥村的情感。“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可以免读诗经之类难懂的书;可以钓虾、放牛,体验自由快乐的乡间生活。2写平桥村这一部分在全篇中有何作用交代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引出了同去看社戏的人物乡间生活的小朋友,还交代了“乐土”中的乐事,为下文写“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看社戏”,做了重要的铺垫。同时,平桥村的生活也是“我”所深深怀念的。3作者写夏夜行船是怎样烘托迫切心情的夏夜行程是课文的精彩片段。作者写起伏的连山如猛兽,以动写静,烘托出“我”的心情。听到歌声,料想发自戏台,心里更是迫切。而宛转、悠扬的笛声,使“我”沉静,反衬出此前急切的心情。4“我”急切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不好看。理由在于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除正面写出戏不好看,文中“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哈欠”也从侧面作了烘托。5写月下归航时,主要写了什么趣事这时“我”的心情和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月下归航时,写了小伙伴去“偷”罗汉豆的趣事。去时“我”的心情很急迫,总“以为船慢”,而此时“我”和小伙伴偷吃豆,心情无比欢畅、轻松。四、课堂小结本文通过对“我”与农村孩子看社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以及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第2课时】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说社戏的故事情节和作者的行文思路。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社戏中提到的一系列人物形象,赏析文章写景的妙处。二、自主学习(一)人物赏析1小说描写的主要人物是谁其他人物有谁双喜;其他人物有桂生、阿发、六一公公。2分析双喜的言行,谈谈双喜是“好孩子头”还是“坏孩子头” (1)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表现双喜聪明。(2)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理由有三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表现双喜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3)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表现双喜聪明、细心。(4)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挨骂的表现双喜考虑周到。(5)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6)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表现双喜做事有始终。(7)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 表现双喜反应灵敏。小结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3分析六一公公的言行,谈谈六一公公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人(1)“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表现六一公公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2)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揖,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3)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热诚。“我”夸了他一句,他“竟非常感激起来”表现六一公公老实厚道。小结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老实厚道的老人。(二)语言品析1说说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的字能不能去掉为什么(1)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2)赵庄便(真)在眼前了。括号里的字都不能去掉。(1)“一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表现了孩子们天真、活泼的行动和欢乐、迫切的心情。(2)到赵庄看戏是“我”盼望已久的,何况前面还有把渔火作为戏台的错误猜测,因此赵庄一出现,“我”的心情是无比喜悦的。这个“真”字用得十分传神。2说说你对小说结尾的理解。小说的结尾意味深长。其实那夜的戏并不怎么好看,那夜吃的豆也是普通的罗汉豆,作者借助“我”怀念那夜的戏和豆,实际上是怀念平桥村朴实、勤劳、聪慧的小伙伴们和有趣的生活。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三)手法探究找学生朗读第11-13段、22-23段,速度稍慢,同学们闭目静听,想象其意境,并思考这几段从哪几方面写景,结合哪些事物来写的,运用了哪些修辞,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参考答案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情入景,描绘出一幅十分优美的“水乡月夜图”,既表现出“我”心情的愉快,又表现出“我”心情的急切,非常传神。视觉月色朦胧在水气里;淡黑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依稀的赵庄,还有几点火;嗅觉豆麦和水草的“清香”;听觉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那声音似乎是横笛,宛转,悠扬。感觉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如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比喻成“踊跃的铁的兽脊”。以动写静,烘托出“我”急迫的心情。抒发作者对江南水乡的热爱。三、课堂小结课文描绘了农村少年的群像,着重刻画了双喜的形象,还有阿发等人;此外还勾勒了六一公公淳朴、热诚和宽厚的性格。作品的主题思想或者说中心意思,主要就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表现出来的。2 回延安【教学目标】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教学难点】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写作方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用一首陕北民歌入题,让同学们体会陕北民歌的高亢悠扬的曲调,引出这种歌词的特点,导入回延安的讲授。二、检查预习情况1读准下列字。搂定(lu) 白羊肚手巾(d) 糜子(mi)黍类(sh) 油馍(m) 气喘(chun)登时 盏 脑畔 眼眶2解释下面词语。(1)几回回方言,一回又一回。(2)糜子一种形状像小米、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3)脑畔上课文指窑洞的顶上。(4)鸡毛信一种粘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5)赤卫军就是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内一种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组织。三、作者、作品介绍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1924年11月出生于山东枣庄一个贫农家庭。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2年5月,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学习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5年与丁毅等人集体创作歌剧白毛女。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影响较大。此后创作的桂林山水歌三门峡歌也成了诗人创作艺术的高峰。这些抒情诗充分展示了诗人提炼生活的艺术才情,情真意切,构思精巧,音律生动。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如放声歌唱十年放歌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在艺术形式上有新的探索,借鉴了国外政治抒情诗歌中的“楼梯式”,并将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和对仗,以及民歌中的某些独特形式融入其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195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拓展】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四、赏析课文1朗读课文。学生朗读,读时应注意不念错字,不添字、漏字。教师范读,或播放朗读录音。通过朗读体会课文的感情基调积极进取、高度赞美。2总体感受诗歌。本诗共五个自然节,请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这五个自然节的主要内容。(交由学生讨论。)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五、感受全诗中心本诗以“信天游”的形式,写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激发了诗人无限兴奋和喜悦的心情,抒发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作业布置】1朗读回延安,并为之配一首合适的乐曲。2查找有关信天游的资料,选取一两个优美的信天游歌词,下一节课交流。【第2课时】一、导入新课上一节我们留了一个作业,搜集优美的信天游歌词,下面我们来交换作业,共同欣赏。“十冬腊月数九天,光脊背背炭实可怜。”“西北风顶住个上水船,破衣烂衫我跑河滩。”“前沟的糜子后沟的谷,哪达儿想起哪达儿哭。”“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红旗一层天下都红遍。”“鸡娃子叫来狗娃子咬,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哥哥杀敌妹宣传,裤腿绾在大腿弯。”这些铭心刻骨的描绘和倾诉,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图景,和他们发自肺腑的怨愤和呼号。有表现生离死别人生之大痛的,有大胆泼辣地表达真挚热烈爱情的,有表现革命斗争生活的。总之,信天游的歌词大胆泼辣、直接生动地表现生活,这一点为广大群众所喜爱。二、赏析诗歌1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全诗以诗人离别10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为线索。2诗的第一小节是如何新颖地写出作者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的作者离别延安已达10年之久,日日夜夜都想念她。现在回来看望她,正所谓“近乡情更怯”,越是接近,心情越是激动。但作者却说“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反衬出非同一般的兴奋心情。一开头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想尽快看到延安的心情。展示出作者心潮翻滚、思绪万千的内心世界。这是一种深沉的爱和眷恋的表现。3体会作者在第一节中是怎样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情感的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延安时的激动情景。而“双手搂定宝塔山”中的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的怀念之情。“唱”“笑”“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最后一个“扑”字,则更加洗练,表情达意更加强烈、准确。4分析诗歌第二节的比喻修辞运用的与众不同之处。“亲山亲水有亲人”犹如看到家乡的山、水,家乡的人,一个“亲”字,突出了诗人与延安的亲密之情。而“羊羔吃奶眼望着妈”更是绝好的比喻,诗人如羊羔一样吮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是延安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诗句活脱脱写出了延安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而诗人正为能投身于其中倍感自豪。5分析诗歌第三节是如何描绘诗人和亲人热烈欢聚的动人情景的。首先,诗人在这里通过描写延安乡亲对诗人的盛情接待的情景表达了炽热的感情。写亲人欢聚的场面,突出了烧热的炕、生起地上的木炭火,热上加热,选取有地方特色的食物,既亲切又真实地写出延安人民争先恐后看望诗人的情景。其次,诗歌描写老、中、青三代人与诗人的对话,突出了亲人欢聚的情景。最后,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话题由延安而飞越千山万水,内容从全国形势到长江、黄河汹涌澎湃。由延安看到全中国,由10年前想到今天可喜的变化。6诗歌第四节运用哪种修辞描绘了延安城秀丽如画的新面貌具体谈一谈。主要运用整齐的排比句,使延安欣欣向荣的新姿跃然纸上。此外还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表达自己游览延安新城的兴奋和喜悦。延安焕然一新,诗人无限感慨,赞美之情溢于言表。7诗歌第五节诗人除了歌颂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又表达了自己内心怎样的愿望这一节艺术地概括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呼应前文,热切期望英勇豪迈的延安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永远站在最前列,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愿望革命战士继承革命传统,发扬延安精神,奋勇前进。8这首诗叠字的运用很有特点,有表事物的,有表数量的,有表情态和颜色的,请从诗中找出十几个叠字词语,按上述类别加以分类。(1)表事物的有树根根、羊羔羔等。(2)表数量的有几回回、几根根、一口口、一条条、一排排、一座座等。(3)表情态的有紧紧、飘飘、团团、高高、滚滚等。(4)表颜色的有白生生等。三、概括诗人是如何在诗中抒发感情的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爱延安、会亲人、看延安、颂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在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一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与延安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四、诗歌的艺术特点1夸张手法的运用。诗中写道“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这种为了强调事物的某一特征,作夸大的描述的修辞手法,叫作夸张。又如“双手搂定宝塔山”“满窑里围得不透风”等等,高耸入云的宝塔山怎么搂得过来呢满窑里真的被人围得一点儿风也透不进吗这样写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热爱延安、热爱延安亲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热烈欢迎诗人的真挚感情。2富于变化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1)比兴关系这是“信天游”中大量使用的。所谓“比”,即比喻。古人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谓“兴”,即起兴。古人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信天游”每节的第一句常用“比”或“兴”,目的都是为了引出第二句的内容来。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一节中,第一句是以“比”开头的,用羊羔吃奶比喻第二句战士的成长,目的是要说明延安母亲对延安儿女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延安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2)并列关系如“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此处极言延安发展变化后的崭新面貌。(3)顺承关系如“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这一节前一句写老爷爷进门喘气的动作神态,后一句写出老爷爷讲的话,上下句构成了顺承关系。3动词的运用很有特色。诗歌第一节中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扑”,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用“抓”而不用“捧”,用“贴”而不用“放”,这里表现诗人与延安关系的亲密无间和诗人珍爱延安土地的强烈感情。不用“抱”而用“搂”,是因为“搂”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这就更加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激动。至于“扑”字,更体现出“情动于中而行于外”,这些外在的动作,揭示了作者的内心情感,表达出了诗人见到延安亲人时的极度兴奋、喜悦。4语言的运用有鲜明的地方色彩。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带有延安的地方色彩;诗中所采用的信天游形式,是陕北民歌;诗中“登时”“莫要”“几根根”等,取自陕北方言。诗歌表达的是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诗中景物的描写、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五、小结回延安采用了“信天游”形式,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读起来让人激情澎湃。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辐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更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2背诵整首诗。3* 安塞腰鼓【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理解排比句、感叹句对表达感情,增强语势的作用。2感受本文所抒发的生命律动的激情。3领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训练朗读能力,体会文章的气势。5培养捕捉关键语句的能力,锻炼理解分析能力。情感价值态度观 体会文章对人的旺盛的生命力的赞颂,对中华民族的旺盛的生命力的赞颂。【教学重难点】1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2品读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方法】投影演示法、讨论法、朗读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在北方,夏季太阳肆无忌惮地照耀在广阔的天地间,与冬季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形成鲜明的反差,从而造就了北方人义气、豁达、豪爽的性格。对于南方,雾蒙蒙的天气,湿漉漉的空气,润泽着江南的大地,也熏染着南方人的性格,他们清秀、不愠不火,优雅平和。所以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今天,我们将走进黄土高原,看看那群“朴实”“沉稳”的陕北汉子,他们用安塞腰鼓向世人诉说什么二、作者简介刘成章,生于1937年,陕西延安市人,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已出版六种散文集,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三、字词积累晦暗(hu) 困倦(jun) 瞳仁(tn) 捶(chu) 烧灼(zhu) 亢奋(kn) 羁绊(j) 恬静(tin) 冗杂(rn) 束缚(f) 戛然(ji)而止 淋漓(ln l) 磅礴(pnb) 骤雨(zhu) 震撼(hn) 闭塞(s) 严峻(jn) 辐射(f) 渺远(mio)大彻大悟 叹为观止四、诵读课文1请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朗读2倾听学生朗读 3对同学的朗读简单评价 4指导朗读五、分析文章结构(14)安静的腰鼓(526)激昂的腰鼓(2729)寂静的腰鼓六、研习文章第一部分文章是怎样写表演前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从背景写是一片高粱地,咝溜溜的南风。从人物写是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朴实得像高粱。从神情写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在沉稳而安静的气氛中,生命在积蓄激情,等待爆发。七、课堂小结这群陕北的汉子们,他们在积蓄激情和力量,等待敲响身旁的腰鼓,请同学们回去想象一下,敲响后的场景如何【第二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这没有杏花春雨江南,没有小桥流水人家,也没有吴侬软语的咿咿呀呀,只有奔腾的黄河,酱色的黄土,火红的高粱,以及朴实、剽悍的西北汉子在等待时机敲响身侧的腰鼓。今天,就让我们踏上黄土高原,来欣赏他们用激情和力量敲起地腰鼓。二、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三、分析文章1观看后有何感受气势磅礴、震撼人心、惊心动魄。2而作者对它的情感呢(用文中的话回答)赞美。好一个安塞腰鼓3它总共出现了几次每出现一次,又分别在赞美安塞腰鼓哪个方面的“好”赞美安塞腰鼓宏伟的场面; 赞美安塞腰鼓雄壮的响声; 赞美安塞腰鼓击鼓的后生; 赞美安塞腰鼓绮丽的舞姿。4因此,人们这样形容安塞腰鼓的表演“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表演是那样的有“劲”,作家描绘它的语言带“劲”吗这“劲”是大量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带来的排比。5请找出文中的排比句,挑出你最喜欢的语句仔细品味,准备读给大家听,并简要说说它好在哪里。请用“我喜欢,因为。”“ 美,你看(听)。”“好,好在。”的句式来说。(将上节课学生未读到的地方进行品读)6同学们想一想,课文中在大量运用排比的同时,还运用了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和短句,它们对描写场面、表达情感起了什么作用较好地渲染了安塞腰鼓表演场面的磅礴气势,充分地表达出作者对安塞腰鼓强烈的赞美之情。7那样壮阔、火热、豪放的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孕育了这样的力量,可文中为何提到多水的江南,与安塞腰鼓有什么关系江南的水更多表现的是清秀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的元素是粗犷的,这是生命力量的对比。在作者看来,黄土高原的人“朴实”“沉稳”“安静”,他们还保存着生命的“元气”,相比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少了些浮躁,缺了些世故。厚土蕴藏着原始的生命,积蓄着骚动的力量,而多水的江南,已经流逝了许多许多,改变了许多许多。8西北,曾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曾有过秦、汉、唐的强盛,有人说过,黄土高原的土层有多厚,它的文化积淀就有多深,但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地理封闭,改革开放后,安塞人仍过着贫穷的生活,可他们为什么还能将自己的腰鼓打得那么响文中有没有宣泄他们情感的一句话因为他们的躯体里涌动着强劲的生命力量,更因为他们的骨子里充满着对新生活的强烈渴望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9这“劲”从何处而来联系陕北的历史及历史人物的精神;地域特点及改革开放回答。 正因为穷,所以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响整个黄土高原时,他们激动了,他们飞扬了,他们回忆起那些曾为“保卫”这片土地勇往直前的战士们,他们要继承并发扬这种精神,他们要为“建设”这片土地大干一场。于是,他们击起了腰间的鼓。10当鼓声戛然而止时,给人一种寂静的感觉,作者认为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在这运用了何种手法结尾有何深刻含义这就是以声衬静,以声衬静的手法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早有运用,正所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用“鸡啼”来反衬寂静,是激情后留下的一片宁静,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想象的空间。想到安塞人的骨子里充满着对新生活的强烈渴望想到安塞人的渴望定能实现所以“另一个星球”,是全新的世界;“渺远的鸡啼”,是全新的生活(请学生朗读最后3小节,要读出在寂静中的沉思。) 四、解读难句合作探究,领悟文中写意语句的内涵。五、创意展示请发挥你的创造力“安塞腰鼓”品牌准备在中央电视台打广告,做宣传,请你为它拟一则广告词。六、课堂小结落后只是暂时的,只要生命有一股劲,重生之日并不遥远。人活得要有一股劲这劲,是生命力,是上进心,是坚忍不拔的意志,是不屈不挠的精神学习上,要有一股猛劲;工作上,要有一股能劲;事业上,要有一股牛劲我们中华民族正是因为有了这股劲,才在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后,神奇的崛起。你们是二十一世纪的新一代,你们该怎样做呢4* 灯笼【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课后读读写写中的字词,品析优美语句。2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4文化传承与理解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感情的变化,体会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吴伯箫的灯笼。二、教学新课(一)检查预习1读读写写。争讼 领域 斡旋 静穆 思慕 怅惘 锵然 褪色 燎原 熙熙然暖融融 马前卒 人情世故2作家作品及灯笼文化。3文章的主要内容。(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1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并思考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灯笼”是文本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灯笼的事情以表达自己的情感。2找到文本围绕“灯笼”记叙事情的段落,并说说围绕“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挑着灯笼迎祖父回家;上下灯学母亲对自己的照顾;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元宵节看灯、猜灯谜;族姊远嫁,官衔灯记录家门的兴衰;纱灯上描红;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3由上述分析可知,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诸多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请你做简要说明。有文化上的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有情感上的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笃;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是对岁月沧桑的感慨;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是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三)深度解读作者的爱国情感学生合作探究1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达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但第10、11自然段却跳出回忆,而去写了想象虚构的事情,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2结尾段“唉,壮”作者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慨,文本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义是什么参考答案1第10自然段作者由想象宫灯的装饰,联想到在宫灯陪伴下人物的活动,想到了汉献帝,从而把灯笼与历史人物联系到一起。11自然段就自然而然地写到历史人物中爱国的将领。这样的安排,使行文更加自然、流畅,为后面直抒胸臆做铺垫,由对灯笼的个人情感过渡到家国情怀。2作者写这篇散文时,正是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之时,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所以作者发出“灯笼不够了”的感慨。最后一个自然段借灯笼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此时的情感早已不再沉浸于回忆,而超脱出来,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凝聚力的精神,团结全国人民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结尾表现出作者要同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四)体会文章写作特色1在回忆的诸事中寄寓情感,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征,而能达到寓情自然的目的,还在于作者擅长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综合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2请同学们分析文章中作者感情的变化特色一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第3自然段写“我”去接祖父和祖父讲故事是记叙,“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是抒情。第11自然段“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是抒情,其他的句子主要是描写。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既创设了感人的意境,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特色二感情变化明晰,结构严谨。这篇文章由小时候喜欢的火、光自然过渡到灯笼,又由灯笼联想起亲人的关爱,通过对宫灯的想象,体验到了深长的历史况味,结尾处,情绪陡然一扬,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由个人的情感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表达,情感也转而悲壮激越。最后一段又由灯笼联想到“燎原的一把烈火”,再用一“壮”字,再次升华中心,赞颂蓬勃发展的中国革命。与开头两段联系起来。(五)学生质疑问难1交流文中精彩语句。2质疑问难。(六)小结灯笼这篇散文,回忆了作者与灯笼有关的往事,寄寓着丰富的情感。文章以小见大,融记叙、抒情、描写于一体;语言自然朴素、清新练达,既朴实平易又生动传神,娓娓而谈,侃侃而论,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是我们学写散文的典范。课时作业阅读吴伯箫的其他散文,感受其散文的写作风格。第二单元5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3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4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1导语,多媒体播放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视频。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2认识作者。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并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当时培养地学英才的摇篮。以求实精神领导浙江大学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工作,积极倡导并组织和参加中国地学、生物学、天文学、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及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多方面的工作,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3检查预习效果。(1)字音。衰草连天(shui) 连翘(qio) 纬度(wi)销声匿迹(xio) 蓑衣(su) 阻挠(no)忌讳(hu) 悄然无声(qio)(2)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二、整体感知。1视频欣赏朗读思考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呢“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2朗读思考如下问题,快速筛选有价值的信息。(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明确(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三、合作探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1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2学生齐读610段3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的说明顺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