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54制)八年级下册语文22 《礼记》二则 教案.docx

返回 相似 举报
部编版(54制)八年级下册语文22 《礼记》二则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部编版(54制)八年级下册语文22 《礼记》二则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部编版(54制)八年级下册语文22 《礼记》二则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2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学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掌握几种文言字词的学习方法,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2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直至背诵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领会文中教学相长的道理。3.通过诵读法反复朗读背诵文章,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主要内容。4.领会教学相长道理,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并在生活中学以致用。【教学重难点】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掌握几种文言字词的学习方法。2理解文章大意,领会文中教学相长的道理,并在生活中学以致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作品,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礼记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其中很多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短小生动,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它对我国几千年的思想、教育和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研读其中的一篇虽有嘉肴。二、熟读课文,感知内容1给加点字的注音。嘉肴(yo) 自强(qing) 兑命(yu) 学学半(xio)三、疏通文意,积累词语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但不去品尝它,就不知道它的甘美。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译文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译文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译文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反省自己;知道了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5故曰教学相长也。译文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6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四、分析课文,质疑解难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文章开头从“虽有嘉肴”引申到“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最后得到教学相长的结论。2读完本文,从学习的角度,说一说“教学相长”给你怎样的启示。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畅谈。3你还了解礼记学记中的其他有关学习的内容吗例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译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译单独学习而不与朋友互相切磋,就会孤陋寡闻。五、梳理归纳,盘点提升几种文言现象古今异义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虽有至道(古义最好的;今义到)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六、课后思考(填空)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曰“学而不教则______,教而不学则_______。”【板书设计】虽有嘉肴礼记 学记弗食、弗学后悔自知惭愧自反、自强振作教学相长感悟大道之行也【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2.理清层次;背诵课文。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利用讲学稿和课下注释完成自主预习部分,扫除字音字形障碍。2.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把握文章内容,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教学重难点】1.背诵课文。2.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对美好社会的不懈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其实由陶渊明再上溯千年,我国就有了名为“大同”(板书)的美好社会构想。那么,大同社会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学习大道之行也。先请学生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正确。好,读起来(板书大道之行也礼记)二、知识链接1.介绍礼记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 礼记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又是一部重要的仁义道德教科书。是孔子以后战国至秦汉之间儒家的作品,全书保存了先秦时代的重要史料。其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2. 知识拓展四书论语大学孟子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三、初读课文1.读准字音(1)关注生字读音。与(j) 矜(gun) 分(fn) 恶(w)(2)关注句子停顿。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故谋闭而不兴2.欣赏老师配乐范读3.学生一读课文自读4.学生二读课文2-3人朗读比拼。四、理解文意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2.小组合作学习。展示点评质疑精讲。思考1.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2.“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1.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2-3(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4.指名朗读。要求读出理解、读出层次,直至背诵。五、合作探究1.思考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联系实际谈一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推选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加深对本文的理解,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再如,从“往来种作”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那是一个“男有分,女有归”的理想社会。从正面设问,引导学生挖掘当前社会的积极健康因素,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6、 总结同学们, 由此可见,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我们要珍惜这幸福美好的生活。7、 作业1.背诵全文。 2.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不少于200字。8、 板书大道之行也礼记 6 / 6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