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川教版三年级上册 生命 生态 安全 第6课 公共场所如何避震 教案.doc

返回 相似 举报
人教川教版三年级上册 生命 生态 安全 第6课 公共场所如何避震 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人教川教版三年级上册 生命 生态 安全 第6课 公共场所如何避震 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 6 课 公共场所如何避震【教学内容】(1) 了解、认识在公共场所内发生地震时可能出现的危险。(2) 学习、掌握基本的在地震中的自我保护的方法。【教学重难点】学习、掌握基本的在地震中的自我保护的方法。教学过程活动一 安全小问号一、教学引入老师请同学看安全小问号里的图片,说一说图片里的人们怎么了学生他们遇到地震了。二、引导探究,解决问题老师我们一起来学习什么是地震怎么产生的有什么现象【概述】 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它发源于地下某一点,该点称为震源focus。振动从震源传出,在地球中传播。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 500 万次,对整个社会有着很大的影响。【地震的产生】 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产生地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地震现象】 地震发生时,最基本的现象是地面的连续振动,主要是明显的晃动。极震区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动之前,有时首先感到上下跳动。这是因为地震波从地内向地面传来,纵波首先到达的缘故。横波接着产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动,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1960 年智利大地震时,最大的晃动持续了 3 分钟。地震造成的灾害首先是破坏房屋和构筑物,造成人畜的伤亡,如1976 年中国河北唐山地震中,7080的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惨重。地震对自然界景观也有很大影响。最主要的后果是地面出现断层和地裂缝。大地震的地表断层常绵延几十至几百千米,往往具有较明显的垂直错距和水平错距,能反映出震源处的构造变动特征见浓尾大地震,旧金山大地震。但并不是所有的地表断裂都直接与震源的运动相联系,它们也可能是由于地震波造成的次生影响。特别是地表沉积层较厚的地区,坡地边缘、河岸和道路两旁常出现地裂缝,这往往是由于地形因素,在一侧没有依托的条件下晃动使表土松垮和崩裂。地震的晃动使表土下沉,浅层的地下水受挤压会沿地裂缝上升至地表,形成喷沙冒水现象。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观,或隆起,或沉降。使城乡道路坼裂、铁轨扭曲、桥梁折断。在现代化城市中,由于地下管道破裂和电缆被切断造成停水、停电和通讯受阻。煤气、有毒气体和放射性物质泄漏可导致火灾和毒物、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灾害。在山区,地震还能引起山崩和滑坡,常造成掩埋村镇的惨剧。崩塌的山石堵塞江河,在上游形成地震湖。1923 年日本关东大地震时,神奈川县发生泥石流,顺山谷下滑,远达5 千米。老师同学们从报纸上、新闻里了解了那些有关地震的新闻三、课堂小结活动二 安全小博士引导探究,解决问题老师如果我们在电影院、体育馆,商场、书店,行驶的公共汽车内遇到了地震该如何避震请同学们认真看安全小博士李的内容。老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还有没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呢三、课堂小结四、作业 回家后,把学到的避震方法向家人说一说。活动三 安全小卫士引导探究,解决问题老师看 16 页上的“评一评”下面那些事真确的避震方法三、避震演习 选择教师这个公共场所,做“模拟避震演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