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游子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以“母子情”为情境主题。本课由学生学唱歌曲游子吟、进行献给妈妈的爱的活动两个部分组成的。通过感受母子情、唱母子情、说母子情、演母子情这一情境主线将两部分贯穿起来,使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感受到母子之间的深厚感情。本课从学生的情感生活出发,联系实际,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学习的同时,激发对亲人的挚爱,培育美好的人性。教学目标1、能学会演唱歌曲游子吟,并从中感受母子情,得到爱的教育。2、能积极参与活动献给妈妈的爱,并从中体验和表达对母亲的深情。教学重点充分感受母子情、表现母子情。教学难点体验、表现母子情。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师生问好。2、播放春晓师生一起做律动。一首清新明快的古诗词歌曲把我们带进了今天这节生动愉快的音乐课,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首古诗词,请大家看这张图片,请你说一说这张图片上描绘的是什么并请同学们为他命名。(展示图片母亲在缝衣服)生;她在缝衣服师;能不能说得具体一点、她在为谁缝衣服生;对、为她的孩子缝衣服师;慈祥的母亲一针一线地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她担心儿子迟迟不能回来、因此细针密线把衣服缝的结实耐穿,但心里却盼着儿子早些平安回来,这就是我国唐朝著名诗人孟郊的母亲,而孟郊为了表达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感激之情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歌----------游子吟(出示古诗游子吟)2、读。师想必同学们对这首诗应该都并不陌生,谁能有感情的朗读一遍呢(二名同学)师同学们读的真好,谁来说说看这首诗的内容是什么意思呢(学生自由回答)师;你们说的都很好;像小草似的儿女怎么也报答不了春天阳光般伟大的母爱,整首诗比喻父母的恩情深重,难以报答师现在大家对这首古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下面请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感情地配乐诗朗诵吧。(放背景音乐)二、体验母爱师同学们读的可真好,看来你们都被诗歌深深地打动了,其实被打动的不只是你们。还有许许多多的儿女们。有一位叫谷建芬作曲家为了让人们能够更好的表达这种情感,为诗歌加上了神奇的音乐语言,使它变成了一首动听的歌曲,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下面两个问题认真的初听歌曲吧1、找一找,在这首歌中,出现了哪些我们之前很少见到的音符呢 2、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情绪来演唱波音教学;师这个音是我们以前没有接触过的, 你们看它的形状像什么大家看,它的形状就好像妈妈紧紧地拉着小朋友的手, 害怕他离开自己的那种依依不舍的感觉。 它有一个特有的名字叫上波音。 那么我们在演唱的时候也要注意将这两个音符连起来唱, 就像妈妈和她的孩子紧紧连在一起。那么,当它出现在乐曲中,该如何演唱呢(教示范唱第一句歌词)师你们也来试试好吗(生唱)师很好接下来,让我们把所有的波音都找一找。乐曲中共出现了几次(四次)师对,四次。那谁来说一说,为什么这里会出现这么多的波音呢(自由回答)师嗯,你们说得都很有道理 之所以歌曲中会出现这么多的波音,是因为要体现母子情,作者是想把母子之间那种依依不舍的感觉给表现出来。既然前波音在我们这首歌曲里起到了这么重要的作用, 那我们一定要把它们唱得更好哦3、学唱歌曲师因为这是一首表达母子情深的歌曲, 所以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情绪来唱呢(深情的)同学们说的真棒。下面我们就跟着音乐唱一唱,边唱边感受歌曲情感,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作曲家用不同的旋律将这首诗呈现了几遍生两遍。师对,这两遍也就是这首歌曲的前后两段。2这两段旋律有什么不同呢,该用怎样的感情去演唱呢我们一起跟录音唱一唱, 边唱边感受歌曲情感,并思考这个问题。(播放录音)3歌曲处理(与生讨论,讲解歌曲音区、旋律进行,并回答问题)师第一段可用亲切、温柔、连贯的声音深情地演唱;第二段可在情感上做细处理,要唱得激动、充满感情,并用渐强的力度来演唱,把歌曲的高潮推至结束句 ;这里,我们还需注意,最后的结束句可用渐慢渐弱的处理,唱得意味深长,以表达念念不忘的深情师;说的真是太好了师那请大家带着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来完整演唱歌曲吧。三、回报母爱1、表演唱师刚才的演唱让我们体会了孟郊对母亲的爱, 现在我想给大家出一个小小的难题,你们能不能用肢体语言也就是表演这份母子情呢这是我给大家提前布置的作业, 我来看看有哪些同学准备好了。 准备好了的同学请举手。(前台是一人扮演唐代诗人孟郊的老母亲,穿着唐代老夫人的衣衫,头发斑白,眼睛模糊,正在烛光下缝衣衫;后台是一人扮演唐代诗人孟郊,穿着唐代的长袍,站在不远处,静静地看着母亲;背景音乐是全班同学吟唱游子吟,请大家一定要带着我们刚刚梳理过的情感来演2、拓展说;播放感恩的心歌曲师刚才两位同学的表演实在是太精彩了, 让我们所有人都感受到了深深的母子情。孟郊的一首 游子吟道出了许许多多母亲对儿女的心,有人说我们要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祖国 ...... 但是,最需要去感恩和报答的人不就是我们的父母吗那么在这里,你想对你的父母说什么呢(学生回答)歌曲的高潮部分(歌词;感恩的心、感谢有你,让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师生共同做手语。结束本节课4/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