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11.3《电荷》教案(钱老师公开课作品).doc

返回 相似 举报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11.3《电荷》教案(钱老师公开课作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11.3《电荷》教案(钱老师公开课作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11.3《电荷》教案(钱老师公开课作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11.3《电荷》教案(钱老师公开课作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一章简单电路第三节电荷 教学设计课题 11.3 电荷一课标与教材 课标要求一是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教材首先通过图片展示了熟悉的生活现象“与头发摩擦过的梳子会吸引碎纸屑”“摩擦过的气球会使细水流弯曲”等现象,引起学生的关注,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拉近物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课标的第二个要求是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教材编排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这个重要的实验,以促进学生实验能力的发展。知识构成及在本章中的地位摩擦起电是学生熟悉的电现象之一,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物理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本节在整个电学部分起到基础支撑作用,是整个电学的基石与开始。二学情分析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在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中,对摩擦起电现象已经有一些印象,但是从微观结构上认识此现象并且涉及电荷的移动,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已有的学习方式、习惯、能力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集体荣誉感,而且通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组内成员间相互帮助的学习方式已经形成,而且学生还具有一定的观察、实验、分析、归纳、推理能力。但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能力还比较欠缺。教师指导解决通过实验现象,学会分析问题,并且对推理过程进行规范训练。大部分学生遇到的困难对于微观电荷移动的理解,用语言表达简单的推理过程,比较生疏,应加强练习。困难学生遇到的困难不善于动手实验,不会用语言表达实验过程,要加强实验能力和推理表述的训练。三、教法、学法分析。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是主体,教师起的是主导作用。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节课我以我校实验成熟推行的“661” 学教练案导学法为主来完成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了解知识,加深理解。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实验现象,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在活动中我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验证,对学生的观点多加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学法指导上,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弱,他们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是直观感知,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事实联想、合作交流,大胆展示,矫正提高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能严谨实验,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推理的过程。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逐步培养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勤于动手,勇于表达和尊重事实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建立小组激励性评价机制,培养小组成员的合作精神教师要将激励性评价指标公布给学生,并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科班长和学科组长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积极评价,教学结束时教师对各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激励。四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和对课标的基本理念的理解,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电荷,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了解摩擦起电现象。2.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3.知道电流的定义及公式。4.知道验电器的作用,了解静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护。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是通过摩擦起电现象认识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难点是对电荷的认识。 教学方法“661” 学教练案导学法。经历观察、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教学媒体学教练案导学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五导学过程设计应用“661” 学教练案导学法为主来完成教学。本节课共设计了6大环节第一环节认知学习目标;第二环节预习成果展示;第三环节课堂学习研讨;第四环节反馈小结升华;第五环节当堂训练检测; 第六环节新课预习指导。当堂学习研讨又分6小环节1定向,即老师根据学教练案给出探究活动,讲清学习要求,教给学习方法。2独学。学生按要求完成自学任务;3对学。对子先互相检查对方学习情况,再相互帮助解决存在问题。4群学。在学科组长的组织下进行交流,记录员做好记录,发言人梳理好思路,递层帮扶解决问题.5展示反馈,教师点拨。6修正补充整理学教练案。1.就是知识过关。(一).认知学习目标 1.学生齐读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2.教师强调点拨本节的要点。(二)、预习成果展示一、知识回顾及新课预习1物体具有了吸引 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正电荷指被丝绸摩擦过的 所带的电荷,用“ ”表示。负电荷指被毛皮摩擦过的 所带的电荷,用“ ”表示。2电荷的相互作用是同种电荷相互 ,异种电荷相互 。3、检验物体是否带点的仪表叫做 4.有A、B、C、D四个带电体,若A排斥B,A吸引C,C排斥D,已知D带正电。那么A、B、C物体各带什么电答A带 , B带 ,C带 ,D带 .5.用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 。物体带电的多少叫 ,单位是 ,简称库,符号C。6电流的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叫电流。公式 其中I为电流,单位为安(A),Q为电荷量,单位为库(C)t为通电时间,单位为秒(s)。7.静电现象的应用 , , 。静电现象的防护 。学习要求要求几名B级学生展示预习部分,第6题,教师给予评价。设计说明本节增设了电流定义内容,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三)、课堂学习研讨探究活动一摩擦起电现象1.对学塑料梳子梳头后,靠近小纸屑;气球在衣服上摩擦。同桌合作共同完成,观察有什么现象,选择一个问题展示交流。2. 群学小组内讨论,尝试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率先完成的小组展示交流。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带电体的性质吸引轻小物体。设计说明活动一是探究实验,,有些同学可能不太主动动手实验。这时,教师可以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鼓励,重在参与,鼓励学生大胆实验。探究活动二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1.独学用1min阅读课本P46内容,按照“学生实验”的要求准备实验。2.对学师友合作,分别用丝绸摩擦玻璃棒,毛皮摩擦橡胶板看看这两个棒能否吸引小纸片,说明说明3.群学组间合作,进行实验探究两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观察实验现象,率先完成的小组交流展示。设计说明本环节学生通过对比实验,让他们归纳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教师例举相吸现象,让学生判断物体的带电情况,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展开争辩,与争辩中理解带电体的“吸小性”和“相互性”。探究活动三验电器群学小组内讨论,了解“验电器”的构造、作用和工作原理。率先完成的小组交流展示。设计说明由于初次接触电学微观理论,学生需要的时间会较长,而且在书面表达方面还有些欠缺,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探究空间。探究活动四电流的定义群学小组内讨论,解决下列有关问题。1.电流的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 叫电流。2.公式( )3.符号及单位I为 ,单位为( )Q为电荷量,单位为库(C),t为通电时间,单位为( )讨论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设计说明由于初次接触电流的定义,教学时要注重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对于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要增加思维深度比如QIt的应用。探究活动五静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护独学阅读课本P48内容,了解静电现象。群学交流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 举例说明生活中有关静电现象的实例。 2. 当雷电来临时,我们应该怎样做才安全3.整理练案学生将这一部分的问题内容迅速准确地整理到学案上。设计说明本环节训练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往往在书面表达方面还有些欠缺,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探究空间,并可通过板书为学生进行示范。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鼓励学生先运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理由,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结论的认识,初步训练数学语言。 (四)反馈小结升华谈谈本节课你的收获 1.本节课你认为自己解决的最好的问题是什么 2.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还存在那些疑问设计说明设计了以上两个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先反悟,后谈自身的收获和疑问,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通过对以上两个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回顾整节课的学习历程,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沉淀、吸收的过程。此外,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反思归纳能力不同,所以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收获,学生之间的这种差异也是一种学习资源。通过教师为学生提供的交流互动的平台,使学生倾听别人的想法、意见、收获的同时,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五)、当堂训练,检测固学A级基础知识1、摩擦起电的原因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电荷发生了 ,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缺少电子的物体带 电,多余电子的物体带 电。2、当带电的物体接触不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就有一部分 转移到验电器的金属箔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 电荷互相 而张开。带电体所带的电荷越多,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就 。3、带正电的物体慢慢靠近悬挂的小通草球时,发现与球彼此排斥,这说明通草球 ( )A一定带负电 B一定带正电 C一定不带电 D可能带电,也可能不带电4、A、B两物体靠近时,互相吸引,那么这两个物体( )A一定带同种电荷 B一定带异种电荷 C至少有一个物体带电 DA带正电荷B级应用与拓展5、四个带电小球,相互作用情况如图43所示,已知A带负电,则B、C、D三球带电情况是 ( )A带 电B带 电,C带 电,D带 电6四个轻质小球,其中甲带正电,两两之间的关系是甲排斥乙,乙吸引丙,丙吸引丁,丁吸引甲,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其中三个小球带电,另一球一定不带电B甲、乙两球带同种电荷,丙、丁两球带异种电荷C甲、丙两球带异种电荷,乙、丁两球也带异种电荷D甲、丁两球带异种电荷,乙、丙两球带同种电荷7. 通过某一电路的电流是0.5A,在10s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是多少8某一电路,在10s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是6C,求通过导体的电流是多少学习要求1.学生按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检测固学题(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A级学生完成所有,B学生完成A级题目)。2.请学生展示3.教师督促、组织学生,就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记录,并指导和强调。设计说明通过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A级题目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B级题目强化知识的应用与拓展,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通过有梯度的不同形式的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训练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六).新课预习指导1大家知道电流吗电流的大小怎么测量想要了解电流的知识,就请大家预习课本P52页第十一章第四节电流 2.完成学教练案自主预习内容的填写并理解记忆。板书设计 11.3 电荷一摩擦起电带电体的性质“吸小性”二两种电荷(丝玻正,毛胶负) 同名相斥,异名相吸。三电流的定义1.电流的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叫电流。2.公式( IQ/t ) 3.符号及单位I为 电流 ,单位为安(A ),Q为电荷量,单位为库(C),t为通电时间,单位为秒(s)四静电现象的应用 静电除尘 静电喷涂 静电植绒防护避雷针这样设计板书,既简洁明了,又突破了重难点,使学生很容易知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也便于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教学反思通过集思广益,统一了对独学、对学、群学的认识,对自身教学设计思路和理念有很大提升。下面针对本节课教学情况反思如下本节的亮点1.我采用了我校实验推广应用的“661” 学教练案导学法。教学过程为认知学习目标、预习成果展示、课堂学习研讨、当堂训练检测、反馈小结升华、新课预习指导。小组合作学习是支撑学教练案教学模式的主要学习方式。2.在课堂学习研讨中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六人学习小组)。即独学(自主学习);对学(师友合作)、群学(合作学习);展示、汇报、点拨(展示分为组内小展示和班内大展示)。对此我对小六教学环节都是这样处理的环节一老师根据学教练案给出探究活动,讲清学习要求,教给学习方法环节二独学环节。学生按要求完成自学任务环节三对学环节。徒弟先向师傅回报学习情况,再相互帮助解决存在问题。环节四群学环节。完成后,在学科组长的组织下进行交流, 记录员做好记录,发言人梳理好思路,给出你所认为即完整又简明的推理过程,递层帮扶解决问题。环节五学生展示、汇报,教师点拨环节六整理学教练案。一清知识清单过关。学生以学教练案为抓手,以问题为主线,并运用双色笔就独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标注,带到对学、群学中解决。 这样一个完整的合作学习循环就有六个环节组成。具体的一节课根据探究活动的多少,采用多批次的合作学习来完成整堂课的学习。3.建立了激励性评价机制,培养小组成员的合作精。教师要将激励性评价指标公布给学生,并定期引导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和进行加分。4.正确处理好组内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差生更差。为此,教师要首先做好学困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即使说错了也要说出来;其次,在组内安排他们优先发言,让学困生先说出最容易想的解题策略,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第三教师其间指导时,应重点指导学困生的学习,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5、为了让学生明确感知电荷,安排了大量实验,通过实验探究物理规律。这样易懂,学生接受较好。本节的不足及改进措施1、我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炼,普通话不太标准,还有口误。这是今后要避免和改正的,加强教学语言的感染力和激情。还要多听课,多学习,取长补短。力争做到精讲精练。2、在师友对学时,没有训练师友点评知识点的易错点,易混点。今后在培养学生点评上下功夫。多给学生展示发挥的空间,激发学生勤于深思、善于总结的学习潜能。3、学友讲解和展示练习的时间不够,讲评由老师或者师友代劳,没时间让学生纠错。今后在教学中关注时间的合理安排。4.群学不分层次,乱说一气。出现的不正确的做法是,A层讨论热烈,B层不会,当看客,参与不进去,问题不能得到解决,学困生更差。对学、群学环节主要要解决问题,谁有问题呢,当然是B层学生才有问题,特别是B层学生问题不解决,整体不会提高。所谓分层教学,抓住学困生,不能光是课外抓,要在课堂牢牢抓住。所以今后要加强对学科组长的培训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