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电荷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电荷是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一章第三节,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原子结构、静电的应用及防护等。其中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学习电学规律的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知道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构造作用; 知道静电的应用及防护,更好的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2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探究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摩擦起电的性质; 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知识去解决具体的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常见的电现象(如摩擦起电等),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善于观察、勤于分析,具有创新的精神。【教学重点】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教学难点】1从实验现象推理得出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2认识原子结构的基础上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阅读法。【教学准备】 纸巾、吸管、旋转支架、纸屑和气球、塑料尺、圆珠笔杆、梳子、验电器、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投屏软件等【教学过程】一、激发探究兴趣 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欣赏屏幕上的视频,视频中包含大量的静电现象,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求知欲,引入新课电荷。二、进行新课1摩擦起电及其实质 学生分组实验,先用未摩擦过的物体靠近轻小纸片,观察现象;然后用摩擦后的物体靠近轻小纸片,再次观察现象。回答教师设计的三个问题(1)两次实验有什么不同(2)摩擦后的物体有何特点这说明了什么 (3)用什么方式使物体带电这三个问题链让学生清楚摩擦起电的方式及带电物体的特点。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物体摩擦后就带了电播放趣味微课,学生从视频中探索答案。2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 同学们用纸巾摩擦吸管使其带电,再将两根吸管带电的一端靠近,观察二者相互作用并汇报展示交流,归纳两种相同电荷间相互排斥。 演示实验(课件展示)注意可见度 播放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的视频,请学生汇报不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3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验电器 如何检验一个物体是否带电呢你的方法是什么例1如果一个带电体排斥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带电例2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学生讨论交流两种方式是否能准备判断物体是否带电,不仅为验电器的引出做好铺垫,也检验了学生对之前的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学生自学后汇报验电器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学生实验检验自己手中的物体经过摩擦后是否带电,并汇报带电体接触验电器金属球时,验电器箔片张角的变化。进一步讨论验电器使用原理。想一想从验电器张角的大小我们可以判断出什么(可以判断所带电荷的多少)验电器金属箔片张角越大,说明所带电荷越多。4.静电的应用及防护 同学们交流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发现静电现象有利有弊,进一步学习静电的应用和防护,播放微课视频知道静电的应用实例。出示带铁链的油罐车图片,学生讨论交流铁链的作用是将摩擦后多余的电荷导入大地中。学生阅读资料更深层的了解静电的防护知识。三、习题检测四、归纳小结 学生分组汇报本节课的收获五、反思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是利用了微课堂和投屏软件,大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课采用的趣味视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找到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整堂课以实验为基础,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实验技能、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能力等。课后,感觉不足之处是没有考虑天气的因素,丝绸摩擦的玻璃棒带电现象很不明显,所以只能视频播放异种电荷的相互作用,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该考虑的更细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