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升华和凝华是八年级第四章物态变化第四节的内容,属于物质这个一级主题下的第一个二级主题,为九年级的关于物质的结构和属性的学习作好准备。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形态的六种变化,并达到课标要求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和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2、内容结构和教材特点本课内容线索依然禀承了现象分析现象(实践)的过程。由于升华和凝华过程不容易被注意到,一般只能根据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分析、推断。本节要从生活实例入手,尤其注意区别凝华与凝固、凝华与液化的现象。二、学情分析 升华和凝华是自然界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是物质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直接转变的过程,但同学们对这种转变的过程和转变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并不非常熟悉,而且也很难直接观察到,因此要掌握好这一节内容,我们可以在实际教学中把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过程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活动的过程。三、教法与学法教法为了实现“以物理教学目标为中心,目标导学为核心,反馈矫正为手段,自主能力发展为主旨,先学后教为方法”的教育指导思想,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本节课采用“纲要导学,自主建构”的教学模式,着力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教与学双方的实效性。学法 注重实验现象的观察、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设计 课题1.4 升华和凝华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2. 知道升华吸热、凝华放热及其应用;3. 能辨别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形成初步的观察能力;2. 交流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能够准确的辨别六种物态变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的过程中,提高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能辨别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难点升华吸热,凝华放热;升华和凝华在实际中的例子识别应用。教具多媒体课件、樟脑球、碘锤、酒精灯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一、升华和凝华二、升华吸热、凝华放热升华凝华现象的解释辨别升华和凝华现象介绍干冰的特点和应用。动画导入,播放冰雪奇缘片段,想一想生活中也能凭空出现冰雪世界,它是怎么形成的呢固液气提出问题问1 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两对物态变化固液气问2固态和气态之间能不能直接转化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固态和气态直接转化的实例。演示图片实验碘升华凝华1、引导学生观察管中碘的状态,并记录2、碘升华缓慢,想加快升华,所以加热3、指导学生实验,引出升华凝华概念。教师提问通过上面的实验分析升华和凝华的吸放热情况,并说出你的理由教师简单解释课前学生说的现象,示范如何判断物态变化,提供一些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让学生在其中找出哪些是升华、哪些是凝华,并。学生分析后,教师归类,并提示学生注意升华并不是特定温度特定物体才会发生的,一般在任意温度下,任何固体表面都会发生升华现象。但是升华会吸热。介绍干冰的特点和应用。学生填写,跟老师对照答案。视频展示水循环的过程,并让学生了解水的重要性。水循环伴随着水的物态变化,那么这些自然现象都是哪种物态变化的结果呢同样是水蒸气遇冷,为什么有时是露有时是霜,春秋是雨冬天是雪呢与什么因素有关雾凇为什么新疆没有,漠河没有另一个条件是需要大量的水蒸气。学生思考,并回答已经学了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四种物态变化。学生思考,1不能直接转化。2能直接转化。 认为能直接相互转换的同学举例。对比思考和前四种物态观察实验1、观察管中碘的状态2、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3、注意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4、认识升华和凝华思考分析,回答问题学会判断物态变化,并尝试简单解释现象。小组合作,练习判断物态变化,教师引导解释,要求每一组解释的都不同明确升华的条件学生看见漂亮的干冰图片和干冰放入饮料后的现象开始兴奋学生了解干冰及干冰升华吸热的应用,完成导学案。雨、露、雾是液化霜、雪是凝华实验,霜的形成过程,感受霜的形成条件。培养学生复习的良好习惯,温故知新。 利用图示将物态变化转化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出问题固态和气态之间能否直接转换。学生有依据地猜想,为后面解释现象提供素材。图片播放雾凇、霜、冰花,分析是之前的哪种物态变化,和之前所学的都不同,那是否有新的物态变化呢,从而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求知欲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记录实验现象的习惯。教会学生通过始末状态判断物态变化的方法让学生明确升华的条件只是吸热,而不需要达到一定温度,与熔化沸腾条件作以区分。干冰的应用在生活中还是比较多的,让学生多了解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现物理知识的有用性,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关注生活中的有趣现象,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区分液化和凝华的条件,突破难点。作业板书设计1.4 升华和凝华一、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2、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3、 人工降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