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教案 精品.doc

返回 相似 举报
2020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教案 精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0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教案 精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0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教案 精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教材分析】材料的发现发明及利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材料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之一。本单元教材是在二年级教材生活中的材料基础上,丰富对材料的感性认识。本课围绕身边的材料,分四个部分展开教学内容。第一部分,调查造房子需要的材料以及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材料。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由材料制成的,让学生调查造房子需要的材料以及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材料,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材料的广泛性,同时也认识到身边的世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第二部分,知道什么是天然材料,什么是人造材料。木质纤维、沙砾、石油,以及羊毛、木材,这些材料直接来自大自然,是天然材料。而木质纤维浆化制成的纸,沙与其他矿物质反应制成的玻璃,石油加工制成的塑料,都是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变化后制造出来的,所以,纸、玻璃、塑料都是人造材料。第三部分,比较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异同。教材选取了学生熟悉的棉花(天然材料)和腈纶棉(人造材料),用看、摸、浸、烧等方法进行辨识,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的相似处和不同点。第四部分,思考身边的物品使用天然材料或人造材料多寡的原因。旨在复习、巩固学生在本课所学,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二年级上册他们是用什么做的一单元的学习,已经能够认识并辨别出生活中常见的材料,知道身边常见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初步了解不同材料的特点。这些都是三年级学生学习本单元身边的材料的基础。本课中,学生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认识更多的材料,并能将这些材料分成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一些学生容易用有没有人参与来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依次说说纸、玻璃、塑料是怎么制造出来的,也可以举出更多的事例,从而让学生理解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依据不是有没有人的参与,而是有没有人工合成的材料出现,如果有人工合成的材料就是人造材料。此外用燃烧法辨别棉花和腈纶棉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和危险性。实验前有必要进行充分的操作引导和安全提醒,以便学生理清探究思路,明确观察对象,提高探究的有效性,从而让学生有信心完成探究活动。此外,棉花和腈纶棉的有些特征在课堂上不易进行对比实验,教师可补充阅读内容,让学生通过阅读进一步了解棉花和腈纶棉。 【教学目标】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四维目标。科学知识1认识周围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2知道材料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科学探究1能够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2能根据计划探究材料的特征。科学态度1能积极想办法比较棉花与腈纶棉探的异同之处。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意识到保护天然资源的重要。2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生产出越来越多的人造材料。【教学重点】认识周围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教学难点】能根据计划探究材料的特征。【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塑料尺,本子,燕尾夹。学生材料棉花、腈纶棉、放大镜、小烧杯,水,培养皿,火柴。【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师今天来上课的时候,老师带了几个小东西,你能不能说说他们是什么材料做的2师回答得这么自信,那老师考考你们3师(出示塑料尺)这种直尺是什么材料做的生塑料。4 师(出示燕尾夹)这个夹子是什么材料做的5师大家知道的真不少,那老师要加大难度了。在我们生活中,建造房子需要用到哪些材料呢(PPT出示图片)请同桌两个人互相轻声说一说。6师谁来说说你们的交流结果。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将这些材料的图片展示在黑板上。7师这些材料哪些是天然的哪些人造的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说说你的理由。8师这些材料哪些是天然材料呢我请一位同学上台挑一挑,并说说你的理由。学生上台展示。9 师大家都同意吗 学生发表自己的分类依据。10师是的,沙子、石子和木材直接来自于大自然,是天然材料。而玻璃、钢筋、水泥等是人们制造出来的,是人造材料。(指着黑板说)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板书题目)设计意图从孩子的已有认知入手,选择源自儿童生活的材料,激活原有经验,让学生快速进入主题。再适当提高到造房子需要的材料,使他们认识到材料的多样性,并引导他们把材料分成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两大类,激发他们积极思考,自然的导入课题。二、认识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1师那人造材料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呢比如纸、玻璃和塑料,哪位同学挑选一个你知道的说一说(根据学生的答案点击PPT中的相应图片,出现超链接后的详细图解,再进行师生交流,再点击图片则回到前面。)。2师说的是纸,其他同学对于纸的来源有没有补充的3师是的,(PPT)人们把树木等木质天然材料加工成木质纤维,再经过浆化等一系列处理制造出纸。4师谁再挑一个说一说5师你知道的真多,是的玻璃与沙子这种天然材料有关,玻璃是沙粒与其它矿物质反应制造出来的。(PPT) 5师还有塑料,有同学们知道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吗6师塑料的加工来源是石油这种天然材料。人们炼化石油,产生许多不同的产品,塑料就是由其中的某些产品进行在加工得到的。7师根据我们刚刚了解的纸、玻璃和塑料的加工来源,同学们知不知道人造材料主要是怎么制造出来的8师纸、玻璃、塑料还有造房子用的钢筋、水泥和陶瓷等材料,都不是直接来自大自然,而是人们通过加工处理天然材料,或使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变化后制造出来的,属于“人造材料”。而木材、竹子、棉花、羊毛等材料,直接来自于大自然,它们属于天然材料。(点击PPT3的“认造材料”,跳转到后面)设计意图通过交流纸、玻璃和塑料的来源,进一步进一步激活学生对于材料的原有认知,了解木质纤维浆化制成的纸,沙与其他矿物质反应制成的玻璃,石油加工制成的塑料,从而了解人造材料是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变化后制造出来的,进一步了解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三、比较棉花与腈纶棉的相似处与不同点1师老师今天带来一种天然材料棉花和一种人造材料腈纶棉,课前老师装袋的时候忘了写名称,只贴了A和B,你们能不能想办法帮老师辨别出A袋和B袋里分别装的是什么生能。实验一“感官总动员”,直接对比棉花与腈纶棉。2师如果老师只给你这两袋材料(PPT出示棉花和腈纶棉)。你们准备怎么观察、比较它们。学生交流3师同学们说得真不错,我们都学过“感官总动员”的本领(1)用眼睛看颜色(2)用鼻子闻气味(3)用手摸软硬注意不能用舌头尝。4学生拿出材料实验,教师巡视。5师谁来介绍一下你们的发现学生汇报,师生交流。(1)用眼睛看颜色都是白色,但B袋里的更白(2)用鼻子闻都没有什么气味(3)用手摸都是柔软的,但A袋里的更软一些。6师同学们用感官观察,棉花和腈纶棉比较相似,那能先辨一辨A袋里和B袋里分别是什么吗7师真是善于观察生活,确实A袋里是棉花,B袋里是腈纶棉。实验二“燃烧法”对比棉花与腈纶棉。8师棉花和腈纶棉有许多相似之处,当把他们加工成纺织纤维,再染上色后,就更难辨别了(PPT),我们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区分它们呢9师我们可以借助其他工具或材料来观察。老师课前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认不认识他们学生认识材料。10师你觉得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可以怎么来对比、区分棉花和腈纶棉小组内商量商量。学生小组讨论。11师谁来介绍一下你们小组的想法。学生汇报,师生交流,用燃烧的方法进行对比。燃烧时(1)用眼睛看火焰大小与颜色、燃烧产生的烟。(2)用鼻子闻燃烧时产生的气味。燃烧后的灰烬(1)用眼睛看颜色、形状。(2)用鼻子闻灰烬的气味。(3)用手按压灰烬的软硬。12师做这个实验时要注意些什么谁能给你的同学一些友情提醒学生回答,师生交流。13师大家说的不错,听听老师的友情提醒。(1)点然后,用过的火柴放在小烧杯里。(2)观察时不要离火焰太近。(3)灰烬完全熄灭、冷却后再闻和按。14师听清楚了吗好的,请小组长上来领材料,拿到手后就开始。学生实验,教师巡视。15师请一位同学对照表格(PPT),说说你们的发现。学生汇报,师生交流。16师棉花和腈纶棉点燃后的现象容易区分吗17师燃烧法是我们在生活中区分天然纺织材料和人造纺织材料的常用方法。当然除了我们同学们今天在课堂上自己发现的棉花和腈纶棉的特点,人们在使用过程中还有更多的发现。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18师指导学生根据实验和阅读材料完成活动手册。设计意图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通过比较棉花与腈纶棉的相似处和不同点,了解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异同。学生的思维往往是单向的,考虑问题不够周全,探究前的小组交流和师生交流都是探究前的规划,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每个环节应该注意什么,思考并做好规划后,探究才能有序进行。四、总结全课1师材料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非常重要,你觉得生活中,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哪种人们使用的多2师是的,人造材料。大家知道为什么用天然材料做的物品越来越少,而用人造材料做的物品越来越多生天然材料的数量比较少。生有的天然材料用完了就没有了。3师是的,像煤、石油、石料等一些天然材料用完了就没有了。于是人们想办法制造了许多人造材料来替代他们。5师请同学们课后了解我们身边常见材料的特点,查找一些新材料的资料。接下来的科学课上我们还会继续认识不同种类的材料和他们的特点。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用天然材料做的物品越来越少,而用人造材料做的物品越来越多,从而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能意识到保护天然材料的重要性。【板书设计】12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天然材料 人造材料 【课后反思】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身边的材料 - 7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