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 7.1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说课稿.docx

返回 相似 举报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 7.1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 7.1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7.1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说课设计 小数的加减法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小数的加、减法,(第95至97页的例1、例2及“做一做”)。一说教材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笔算整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学习掌握了小数的认识、基本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后编排的。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习、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把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是小学生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这一教学内容与老教材相比,突出了计算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选择学生熟悉的感爱好的素材作为计算教学的背景,让学生感到计算学习同样是生动、有趣的,使学生在解答用小数计算的实际问题时,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把握小数运算的基本方法。对于小数加减法,学生并不陌生。教材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有意不给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不概括小数的加减法法则,而是刻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把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的情境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写法,经历计算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迁移到本课内容上来。二说教学目标1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新课程标准实施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学情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2)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掌握小数的加减法笔算方法。(2)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情感与态度(1)通过相互讨论、合作交流,养成合作互助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数学交流的能力。(2)通过具体情景的创设,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激发数学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2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对小数点的处理。(2)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弄清“得数的末尾如何去0简写”的道理。3教学准备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课前预备了2004雅典奥运会女子双人10米跳台跳水两幅画面,投影仪等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三说教学理念根据新课程标准,本节课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以下3个教学理念1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注重学生的需求,注重学生的体验,注重学生的行动,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2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在体验的基础上内化知识,提高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能力。3实行多样化的教学评价,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四说学情从整个小学阶段来说,这部分内容学生在第一学段(三年级)已经认识了简单的小数,大部分同学已掌握了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的计算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对于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在原有基础上作铺垫。从本册学习内容来说,本单元知识是四年级下册八个新授单元的重点学习内容,而本课内容又是今后学习小数混合运算、小数运算定律的基础。五说教法、学法本节课是一堂计算教学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创设情景法、自主探究实现知识迁移法、学用结合法、引导发现法等,主要突出以下的两种教学方法,即1创设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从现实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2自主探究实现知识迁移教学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寻找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的相同点,从“相同数位对齐”的认知统一到“小数点对齐”,把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推广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学法主要采用主要采用发现与比较相结合,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六说教学程序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程序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情导入课件出示一个整数加法算式出示47534;475-34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算式学生回答师对,这是一道我们早已学过的整数加、减法算式,你们能很快列竖式计算吗学生独立计算出结果后,并选其一展示,问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指名学生说说算理(强调数位对齐)。【设计意图】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是一致的,复习导入为学生后面利用旧知来学习新知,归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扫清了障碍。师好,刚才我们复习了整数加减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课件出示课本95页情境图师大家对奥运会了解多少(学生自由回答)引导观察2004年28届雅典奥运会,我国跳水运动员双人10米跳台跳水的决赛画面,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师也是我国体育健儿在雅典奥运会上为国争光,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现自我和勇于拼搏的精神。这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1教学例1(1)出示成绩统计表。师从决赛的各轮成绩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要求学生把问题写在预备好的纸条上随后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显示在黑板上。【设计意图】在课堂情境创设中,选择对学生有感染力的体育运动为背景。呈现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国跳水运动员劳丽诗、李婷在女子10米跳台双人跳水比赛中的完美的空中动作照片,该项目奖牌榜以及中国队与加拿大队各轮动作得分总成绩统计表。通过观察照片进行计算,让学生回味雅典奥运会中我国运动员创造的辉煌成绩,又使爱国主义教育润物无声。第二环节自主探究,获得新知。师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哪些是用加法解决的,哪些是用减法解决的1大家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会解决吗小组合作,从这些问题里先选择一个加法问题,再选择一个减法问题试着列竖式算一算。算完,说一说怎样算的。1探索尝试。【设计意图】给予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通过过程体验,明确算理,体会计算方法的合理性。2小组汇报交流。小数加法师先说一说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吧,说一说怎样计算的。53.4058.20111.60分53.4058.20-------------- 111.60引导学生明确首先要把数位对齐,再从低位加起,百分位写0,十分位写6,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最后对齐竖式中的小数点在结果中点上小数点。小数减法师你们又是如何解决减法问题的说说你的计算过程。53.4049.803.6分 53.4049.80-----------3.6引导学生明确首先要把小数点对齐,再从低位减起,百分位写0,十分位4减8不够减,就从个位退一当十再减,148,十分位写6,最后对齐竖式中的小数点在结果中点上小数点。3.60化简后是3.6。【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形成“小数点对齐”这一计算规则,不应仅凭借“小数点有没有对齐”自己来评判竖式的正确与否,而应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展开分析。结合具体数量思考,也可以从小数的意义分析,根据整数加法的经验,把相同计数单位的数对齐着列竖式,最便于计算。在教法上,我会先让学生独立探索算法,根据出现的情况引发讨论。第三环节集体交流、总结算法三教学例2总结算法,出示课件。师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该留意什么呢先把你的想法说给同位听听。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总结(1)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2)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3)最后再点上小数点,得数能化简的都要化简(和或差末尾的零要去掉)全体学生读一遍。编童谣小数加减点对齐,从右向左计算起,满十进一要牢记,退一当十别大意【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以及把小数的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算法的比较归纳,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比较思想,在比较中体会数学规律既具有普遍意义,又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不同的表现形式。加上童谣,便于学生识记,有兴趣4验算师小数加减计算很轻易出错,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计算的结果假如有困难,教师再提示一下(5)看书质疑。【设计意图】通过看书,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质疑的过程实际也是整理、消化新知,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第四环节智慧闯关、巩固提升(三)、巩固练习智慧闯关游戏第一关填一填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 ),都要把( )上的数对齐,都要从( )位算起。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只要把( )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去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 ),点上( )。计算结果要( )。第二关数学“小医生”,看看谁的医术高。3.64 21.56500.68 67. 4 - 37.3-------- -------------------4.02 82.60 13.3第三关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2.980.56 12.534.67 5.64-1.78 7.2-6.45【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形式多样,而且具有层次性。不仅巩固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在这个环节中,还让学生开展了自我评价、生生互评等。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四)全课总结师说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谈谈你的体会【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让学生谈感受、谈收获、谈体会,总结拓展升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兴趣。七说板书设计本节课的板书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习重点,解决知识难点,不仅粘贴学生所提问题,还板书出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竖式写法,这样安排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附板书设计小数的加减法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的加减法从低位算起中国队两轮的总成绩是多少分俄罗斯队第四轮比中国队少多少分八说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主要体现以下三点一是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情境的创设,使数学充满生活气息,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深化他们热爱数学的情感。 二是教师大胆放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标要求;三是重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有效生成,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人参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