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共124页)第一单元1 邓稼先【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并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3能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4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背景说明。1关于“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2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3关于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二、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下列词语。邓稼ji先 元勋xn 至死不懈xi 鞠j躬尽瘁cu 选聘pn 无垠yn 殷yn红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地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歌歌颂,赞叹;泣流泪。元勋立大功的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沙场。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叠,重复;穷穷尽。三、总体内容把握。本文共有六大部分,且每一部分均设有小标题。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通过列举189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深知百年之前中国的屈辱历史。然而一个世纪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就在这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诞生的早晨,中华人民共和国带着从黑夜走出的人们,披着朝阳的霞光,迎来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国母亲有拳拳之心的儿子邓稼先。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显邓稼先的人品。奥本海默是一位出类拔萃、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原子弹工程领导人。邓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朴实,最不引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第四部分,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第五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着与勇敢。通过回顾学生时代课本中的吊古战场文,描绘了沙漠戈壁的荒凉与凄婉,同时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且常常伴有生命危险。第六部分,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阅读分析课文(一)默读第一部分。说说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多年前的屈辱历史。文章开头列举中国一百年前的历史对于表现人物的作用通过鲜明的对比,突出“今天”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的伟大成就,从而把邓稼先的贡献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中国之所以不再任人宰割是因为我们有了强大的国力,而由邓稼先领导的核武器研究的成功,无疑是这之中最闪亮的一笔,突出了邓稼先的贡献之大。(二)默读第三部分。说说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并说说邓稼先的性格特点。作者将美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奥本海默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邓稼先做对比的目的他们是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科学家,作者的意图显然不是要褒贬某人,而是通过对比,彰显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三)默读第四部分。说说你对“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的理解。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的深情,如“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邓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还有其他的句子,请同学们在书中找一找,并加以体会。)(四)朗读第五部分(“我不能走”)。(1)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和译文。译文如下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像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鸟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就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埋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2)理解“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这组排比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说说在戈壁滩上搞核武器试验有哪些困难。(4)体会中国男儿歌的壮美。第五部分(“我不能走”)。这一部分集中写了邓稼先之所以成为“两弹元勋”,是由于有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以及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同时这一部分语言的含金量也最大,有古诗文引用、有排比的运用、有环境描写、有人物的生动事例,也有对邓稼先的心理探求。二、总结课文(一)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评传,而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了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同时文中还插入了幼儿读本、诗歌电报书信等内容,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可以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题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写作特色1朴实无华、平白流畅的语言风格,结合长短变化的句式安排,使文章蕴含了深厚的情感,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2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六个部分各有各的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整体。三、解答文章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做对比,旨在表现邓稼先的人格魅力,同时也为了说明邓稼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性格和品质,与他所生长的社会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说明了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的必然性。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把握文章内容,感受闻一多独特的人格魅力;2理清文章的思路,精致严谨的结构,过渡语段的作用;体悟精选的典型事例,精当的抒情议论;赏析文章的语言美。3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工作作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二)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中感悟,在合作交流中思考。(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闻一多先生刻苦的学习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执着的爱国热情和言行一致的高尚品格,做一个生动的人,大写的人。【教学重点】1学习、感受闻一多独特的人格魅力;2体会生动形象、精练含蓄的语言,理解文中的关键语句。【教学难点】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和剪裁的方法。【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教学准备】布置学生查找闻一多和臧克家的资料。【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著名画家徐悲鸿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有一个人一身傲骨让山河为之动容,他就是闻一多。今天我们来学习臧克家的文章,了解一下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并且思考一下,我们应学习他怎样的精神。二、展示自学,夯实基础说说你自学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1简介作家作品。臧克家(19052004),诗人,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歌和民歌。1932年开始写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此后,他陆续出版一系列诗集,凝结着他一生汗水和心血的十二卷本臧克家全集也于2002年12月出版。2文中主要人物。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899年生于湖北省浠水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5年7月15日被特务暗杀。3展示重点词语读音,然后多种形式读写。衰(shui)微 弥(m)高 赫(h)然 迭(di)起 小楷(ki) 卓(zhu)越锲(qi)而不舍 兀兀(w)穷年 迥(jing)乎不同 潜(qin)心贯注气冲斗(du)牛 沥(l)尽心血 目不窥(ku)园 群蚁排衙(y)4展示重点词语的意思。衰微(国家、民族等)衰落;不兴旺。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迭起一次又一次地兴起,出现。高标超群、出众。锲而不舍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刻。兀兀穷年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兀兀,用心劳苦的样子。穷年,终年、一年到头。群蚁排衙文中指整齐地排列着。目不窥园眼睛不暗中看一看家中的园圃,即专心致志。沥尽心血用尽心思和力量。 潜心贯注用心专而深,全部精力都放在上面。心会神凝心思精神完全会聚和集中起来。迥乎不同很不一样。迥,差得远。一反既往完全与已经过去的情况不同。慷慨淋漓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表达时极为畅快的样子。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斗、牛,星宿名,借指天空。三、课堂新授活动 活动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认真倾听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朗读录音,然后进行诵读大比拼,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可以个人读、集体读、分角色读,看谁读得更准确、更流利、更有感情。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1从整体上看,课文可以分两部分,应该如何分呢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教师点拨第一部分(17)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两部分之间用了7、8、9三个段落过渡。第7段承接上文小结,第8、9段开启下文。2课文开头前两句有什么作用“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教师点拨领起全文,表现闻一多“做”的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不说”。对比写法。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和谦虚谨慎的美德。3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与做”围绕这两个方面各写了哪几件事表现了闻一多什么品质内容特征材料品质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做”了再“说”,“做”了也不“说”。唐诗杂论锲而不舍沥尽心血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作为民主战士的闻一多“说”了就“做”参加游行示威勇敢无畏不怕牺牲言行一致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的演说4闻一多作为学者时的“说”和“做”,与作为民主战士时的“说”和“做”有哪些不同彼此有无关联试根据课文内容做简要分析。教师点拨不同闻一多作为学者时“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作者介绍了闻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闻一多作为革命家时“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作者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作为例证,表现了闻先生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气冲斗牛,声震天地的斗志。关联潜心学术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革命斗争是为了踏出一条救国救民的血路。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爱国情和使命感始终如一。5说说闻一多先生前期和后期思想性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教师点拨前期着重于学术研究,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这是由于他对社会的认识发生了变化。而无论何时何地,他的言行始终是保持一致的。活动二品味细节描写的作用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闻一多的人物形象,结合文中一两个例子,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1“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凌乱”“睡得很少”。点拨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2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点拨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3“演讲”中,抓住最“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点拨突出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活动三仔细读,品味表达的妙处1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点拨记叙中洋溢着赞美之情。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点拨“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表现闻一多寻找使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3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点拨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却乐在其中,全力进行学术研究。“它”指深夜灯火。“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表现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一多深夜潜心研究的怡然自适,与“大开光明之路”一脉相承。4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点拨“潜心贯注”“心会神凝”“何妨一下楼”意思一致,都是说闻一多研究极其用功,用心极专极深。如此“血性”的男儿,很长一段时间竟能“沉寂”,可见闻一多是想从探索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渊源中,寻找出医治我们民族病症的药方。活动四合作交流,感受语言特点1生动形象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点拨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是热情的称赞了。2精练含蓄(1)作为学者部分的“说”有哪几种含义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者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有吹嘘、自诩的意思。点拨这部分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2)作为“革命家”部分的“说”有什么含义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他“说”了,跟着的是“做”。他“说”了就“做”。对革命的宣传和动员,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点拨这部分的“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斗争精神、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品德。3富于音乐美(1)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2)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四、课堂小结本文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作者前半部分介绍了闻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刻画了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精神,体现了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作者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作为例证,表现了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两部分互为补充,使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跃然纸上。【作业布置】学习本文后,闻一多的说和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实,古人也认为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你能说出称赞“说”或“做”的词语吗我们今后的生活中怎样对待说和做呢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温和、平易近人的一面,理解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2能力目标自主阅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并思考批注中提出的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理解作者的情感。教学难点揣摩重点语句、段落的含义,品味作者语言细腻的特点,体会课文在表达方面的妙处。【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多媒体上展示鲁迅先生的自题小像,请同学谈谈对鲁迅先生的印象。原诗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全诗解释我的爱国之心犹如被爱神之箭所射一般无处可逃,祖国正在风雨飘摇中黯然失色。我把我的心意寄托给人民,然而人民却难以察觉,我愿意把我毕生的精力托付给我。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的视角,去看看生活中的鲁迅。二、讲授新课(一)作者简介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女作家,原名张迺莹,黑龙江呼兰(今属哈尔滨)人。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蜚声文坛。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香港。重病的萧红陷落在九龙,在一所临时医院里去世。这位自传型的、抒情型的女作家,一直沿着反封建的思想道路前进,她用自己那些具有独特风格的优美散文及散文化的小说,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坛的花苑,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有风格的杰出的女作家。主要作品有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二)基础梳理字词清单舀(yo) 碟(di) 捆(kn) 咳嗽(k) 绞肉(jio)薪金(xn) 校对(jio) 草率(shui) 洗澡(zo)悠然(yu) 吩咐(fn f) 揩(ki) 阖(h)调羹(gng) 抹杀(m) 深恶痛绝(w)理解词义敏捷(动作、思路等)迅速而灵敏。安顿安稳。工夫时间(指占用的时间)。调羹羹匙。展然(心绪)舒展的样子。忧郁忧伤愁闷。存心心里怀有的念头。校样书刊报纸等印刷品印刷前供校对用的样张。抹杀一概不计;完全勾销。也作抹煞。疙瘩小球形或块状的东西。白萨萨文中指玻璃窗发亮了,即天快亮了。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极点。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三、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完成以下两个问题(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鲁迅的性格特点的作者选取了鲁迅的日常起居、会见朋友、与家人相处的生活片段来表现鲁迅的平凡与不平凡之处。(2)初步感知文中的鲁迅留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鲁迅先生是一个乐观开朗、平易近人、幽默风趣、童心未泯、博学广识的人。回忆鲁迅先生中作者选取了哪些生活场景来描写鲁迅先生(答出5点即可)笑声明朗;走路轻捷;品评衣着;待人饮食;调侃玩笑;感染快乐;接待商人;回复来信;等等。这些生活场景体现了他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意思对,答出其中任意五点即可)【第二课时】一、温故知新1给下面的词语注音。咳嗽(k) 绞肉(jio) 薪金(xn) 校对(jio)揩(ki) 阖(h) 调羹(gng) 深恶痛绝(w)2解释下列成语的意思。展然(心绪)舒展的样子。敏捷(动作、思路等)迅速而灵敏。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极点。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二、文本探究1细节赏析,感悟平凡鲁迅之中蕴含的不平凡。作者通过女性视角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加以分析,然后小组交流,并说说喜欢的理由。(1)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这是萧红用自己心灵感受的非常个人化的鲁迅,是一个使常人敢于走近并能够伸手去触摸的可亲的鲁迅。(2)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作者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走路很轻捷,淡淡几笔,就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3)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可见鲁迅是一个可亲近的人,与朋友相处的融洽、愉悦可见一斑。(4)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好久不见,好久不见。”一边说着一边向我点头。转身坐在躺椅上才自己笑起来,他是在开着玩笑。孩子化的语言,透着风趣,透着玩笑;鲁迅先生也有幽默风趣、可爱可亲的一面。(5)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青年严格要求,同时又深切关爱。(6) 别人都不注意,鲁迅先生把海婴碟里的拿来尝尝。果然是不新鲜的。这个细节展现了鲁迅先生实事求是的一面。2第47、48段都提到了鲁迅先生的背影,这里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作者运用反衬的手法,用窗户和台灯的光来衬托鲁迅先生的身姿,刻画了鲁迅先生深夜坐着工作的情景,体现了鲁迅先生夜里工作至天亮的时间之长,工作之刻苦。作者反复强调鲁迅先生背影的颜色,突出了一种在黑暗中的沉稳,暗示了鲁迅先生的从容和战斗精神。3作者通过生活琐事刻画了鲁迅先生怎样的形象特点文章开篇,“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严厉的鲁迅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有一次,萧红去鲁迅家包饺子吃,“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表现了鲁迅先生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性格特点。有一天下午,鲁迅先生在校对海上述林的间隙,他看到萧红进来,对着几乎天天见面的她,居然说“好久不见,好久不见”,孩子化的语言,透着风趣,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幽默。作者还描绘了鲁迅先生的一些习惯动作,比如走路很轻捷,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先生一往无前、义无反顾的精神;另外还有他的工作习惯、休闲娱乐等方面的事淡淡几笔,便勾画出一个独一无二、仙灵生动的“活的鲁迅”。4本文的标题为回忆鲁迅先生,为何要用大量篇幅写许先生许先生融合了中国传统妇女与新时代女性的勤劳、节俭、善良、聪慧、宽容、隐忍、坚毅等品质,展现了夫妻间相濡以沫的深情。鲁迅先生与许先生不仅是一对夫妻,而且是志同道合的战友。在鲁迅先生病重后,许先生无微不至的照顾与理解包容展现了鲁迅先生执着的一面,同时从侧面表现了鲁迅先生忘我工作的精神。5有人说这篇回忆鲁迅的“琐记”是流水账,你如何看(1)文中撷取凡人琐事,表现了鲁迅先生平凡中伟大的特点,收到了刻骨铭心、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2)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3)提供局外人所无从了解的生活细节,再现一个真实而又富有人情味的伟人。三、教学反思在众多回忆鲁迅先生的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其成功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萧红与鲁迅先生有很深的情意,更主要的是因为萧红善于撷取生活琐事,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这些能力,也正是我们学生在写作中所欠缺的。因此,在教学中,应力求引导学生体会萧红散文创作的技巧,并力争学以致用。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鼓励学生主动质疑、认真探究,实践证明,效果较好。但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基础知识方面的问题,课堂上往往顾及不上,课堂上讨论的问题,往往也是经过教师预先设定的思路来解决的,因而难免有“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嫌疑,这也是今后的教学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4 孙权劝学【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2能力目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常见用法,掌握文中语气词和称谓语言的含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启迪。【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常见用法,掌握文中语气词和称谓语言的含义。教学难点学习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和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突出中心的方法;揣摩文中的对话,感受人物说话时口吻、神态和心理,体会利用对话组织材料的妙处。【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三国故事中有“刘备借荆州,有借不还”的故事,想来大家都很熟悉。后来,孙权、鲁肃都想要夺回荆州,终不能如愿。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刘备令守荆州的关羽率主力攻樊城,孙权一看机会来了,一面用计迷惑关羽,一面命一个人为大都督,率兵袭取荆州。这个人把精兵隐藏在大船舱内,命摇橹士兵穿白衣,伪装商人西进,然后出其不意急袭荆州,关羽率军回救荆州失败,走麦城,中埋伏被俘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衣渡江之计。这个夺荆州擒关羽的厉害人物是谁呢他就是吕蒙。(三国演义第75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吕蒙,字子明,三国吴国名将,初不习文,怎么会变得这么厉害呢今天要学的孙权劝学会告诉我们这个原因的。二、讲授新课(一)作品简介资治通鉴,司马光编写。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这是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 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丰富,叙事简练,是富有一定文学价值的历史名著。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二)基础梳理生字注音卿(qng) 涉猎(sh) 孰(sh) 遂(su)通假字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同“耶”,语气词)三、整体感知1检查自学情况(用PPT)。词(1)卿今当涂掌事(掌管国家大事)(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难道)(3)但当涉猎(只,只是;粗略地阅读)句(1)蒙辞以军中多务(推托)(2)卿言多务,孰若孤(比得上)2听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显出惊讶的语气)(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3结合课下注释及前面归纳的文言用法,翻译课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为借口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好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谈论天下大事,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地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4积累并运用成语。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或从穷困变富有了,都可以说非复吴下阿蒙。造句这人啊,可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以前只是个穷小子的小王,而今却成了大企业家,不再是吴下阿蒙了。刮目相待指用新的眼光来对待。造句平时不善言语、性格内向的张军,这次却在全国的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大家不得不对他刮目相待了。5再次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1)请同学们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有惊人的长进,以至于令鲁肃叹服不已,并且与他结为朋友的故事。(2)理清课文思路。生1本文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并“结友而别”。生2我想用“学”字作一线穿珠式的概括,即“孙权劝学”“吕蒙治学”“鲁肃叹学”。生3文章是用对话组材,借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的,抓住“劝”“议”即可。【第二课时】一、温故知新老师有几个问题请教同学们1孙权是三国中哪一个国的开国君主( C )A魏国 B蜀国 C吴国2在孙权心目中胆识、学问、才能、谋略仅次于周瑜的大将是( B )A关羽 B吕蒙 C鲁肃3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 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二、文本探究1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他称(除一般他称,又有爱称、敬称等)。说说下列句中加线的称谓语分别属于哪种情况。课外再搜集一些。(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有用“卿”为爱称的。孤古时王侯的自称。卿朋友间的爱称。阿蒙他称,用吕蒙的小名,表示吕蒙变化很大。大兄对朋友辈的敬称。其他还有很多,表示自称、谦称的有“臣、仆、某、鄙人”等,王侯自称的有“寡人”等,称呼对方有“子、君、足下”等。2孙权劝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请问他是怎样劝学的首先是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身份“不可不学”;其次是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善于劝学,又可以感受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不失人主的身份。3从劝学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孙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孙权以自身为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层层劝解。他可以和部将就非军事、非政治的话题进行交谈。由此可见,孙权平易近人。他对部将严格要求,为提高屡立战功的吕蒙的素质而对其谆谆教导。他具有王者的风范。4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可谓是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的关系。请问作者描写二人的对话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何作用二人的对话,既从侧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5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在东吴,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诸臣中是仅次于周瑜的二号人物。鲁肃之所以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了鲁肃的爱才、敬才,二人的情投意合。这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6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读书学习大有益处,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升自我,增长知识与才干。7文章中心既为劝学,为什么不详写吕蒙学习的具体情况和通过学习后他的论议的高妙文章的中心在于表现通过学习使人发生巨大变化,只要能表现出这种变化就能突出促进这一变化的动因学习的巨大作用。文章没有铺叙吕蒙学习的具体状况和他的论议,但通过鲁肃的“大惊”、评价和做法,已非常明显地表现出吕蒙的巨大变化,而这一变化正是学习促成的。这突出了学习的重要和功用。8“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现已演变成一耳熟能详的成语。请问这一成语带给你哪些启示这一成语告诉我们,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能拿老眼光看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第二单元5 黄河颂【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正确认读、理解、识记、运用本课词语。2能力目标利用多媒体去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为朗诵打好基础。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中所表现的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