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下生物11.2《尿的形成与排出》教案(杨老师公开课作品).docx

返回 相似 举报
北师大版七下生物11.2《尿的形成与排出》教案(杨老师公开课作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北师大版七下生物11.2《尿的形成与排出》教案(杨老师公开课作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北师大版七下生物11.2《尿的形成与排出》教案(杨老师公开课作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十一章 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第2节 尿的形成与排出公开课教学设计教 学目 标知识目标1、说出泌尿系统的组成器官和各个器官的功能。2、概述肾脏的结构,以及肾脏与尿液形成相关的结构特点。3、概述尿液形成和排出的过程。能力目标尝试用比较法对肾单位形成原尿、终尿以及血浆成分进行分析和归纳。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建立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认同生物科学的价值,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3、通过学习泌尿系统的卫生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重 点难 点教学重点1、肾脏的结构与功能2、尿液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1、肾单位的结构与尿液形成的关系。2、尿液形成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课程性质新授课教学用具实验器具、多媒体教学设备、自制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实物投影仪课前准备学生的探究学案板书设计第2节 尿的形成与排出 一、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二、肾单位 肾小囊 肾单位 肾小球 肾小管形成过程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三、尿液的排出肾单位产生尿液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教学过程教 学 内 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管理课堂组织教学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引入课题尿液的形成【认识泌尿系统】【认识肾脏】【认识肾脏的基本单位肾单位】【课堂小组活动】【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自身健康】【迁移应用,拓展视野】组织学生入座,课前小组间讨论与交流。(课前已发放学案)请翻开第11章第2节内容尿液的形成与排出出示一张尿毒症患血液者使用血液透析装置进行血液透析的照片。设疑照片中的病人在做什么治疗什么是尿毒症可见,排出代谢废物对人体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人体每时每刻的生命活动过程中会产生许多代谢废物,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有哪些又是通过哪些途径排出主要的排出途径是哪种教师设问尿液究竟是怎样形成和排出体外的呢一、 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要弄清尿液是怎样形成和排出的,需要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展示课本P60图11-2,观察泌尿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名称,引导学生思考泌尿系统的组成,并提出疑问,及时评价,并鼓励其他学生回答。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并依据图中的泌尿系统中的肾动静脉,说出血液进出肾脏的路径,说明尿液的形成和血液循环有关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它在某些方面有点像过滤器,当血液从肾动脉流经肾脏时,它们将代谢废物从血液中分离出来,对血液进行过滤,再由肾静脉流出肾脏。二、 肾脏是泌尿系统的重要器官我们的肾脏究竟在体内什么位置呢1、 肾脏的位置位于人体腹腔后壁、脊柱两侧,也正是腰的位置。所以有一些肾病的患者常常会有腰酸、腰痛的症状。2、 演示实验观察肾脏要求(1) 描述肾脏的外形(2) 观察肾门外连接的肾动脉、肾静脉、输尿管开口(3) 剖开肾脏,观察其内部结构辨认皮质、髓质、肾盂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中相关文字,观察教师提供的实物照片。并总结肾脏的外形像蚕豆,主要功能是形成尿液。肾脏的一侧有一凹陷,叫做肾门。肾门是肾静脉、肾动脉出入肾脏以及输尿管与肾脏连接的部位。切开肾脏,从纵剖面可以看到颜色较深的外周的部分是皮质,皮质中毛细血管丰富。皮质内侧颜色较浅的结构是髓质。肾脏中央的空腔里肾盂。3、 分析与讨论(1) 肾脏的结构分为几个部分(2) 输尿管与肾脏的哪一部分结构相连接(3) 观察图11-4,为什么肾脏的皮质部分比髓质部分颜色深三、 肾单位的结构教师介绍每个肾由100万个肾单位组成,肾单位是肾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每个肾单位犹如一个“过滤工厂”。PPT展示肾单位的示意图,依据图11-5肾单位的结构模式图,指出肾单位是由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等组成的。肾小球是一个由数十条毛细血管弯曲盘绕形成的血管球,血液从入球小动脉人肾小球,由出球小动脉流出肾小球。肾小球外包围着肾小囊。肾小囊很薄,其内层紧贴肾小球,内外两层之间有一囊腔。肾小球与肾小囊主要分布在肾脏的皮质部分。肾小管弯曲细长,主要分布在肾脏的髓质部分;外面有与出球小动脉相连通的毛细血管网。大量的肾小管汇集成一些较大的管道通入肾盂。输尿管具有输送尿液的功能。膀胱是一个囊状结构,位于盆腔内,具有贮存尿液的功能。尿道是通向体外的管道,具有排出尿液的功能。播放“肾单位结构”视频。1、 尿液在肾单位中的形成过程播放肾单位过滤血液并形成尿液的Flash动画。提问(1)尿液在肾单位中的形成包括几个阶段(2)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有何作用肾小管有何作用(3)为什么进入肾小囊的液体不再称为血液而称为原尿原尿和血液有什么区别导致这种区别的原因是什么原尿是尿液吗(4)一个健康人每天形成原尿约150L,但每天排出的尿液一般只有1.5L,为什么播放“尿液在肾单位中形成过程”的视频。教师归纳总结尿液在肾单位中的形成全过程。PPT展示图表数据血浆、原尿和尿液的成分表提问血浆、原尿、尿液的成分上有什么区别2、 指导学生依据P63活动要求,进行“分析尿液成分的几项指标”活动。小组讨论(1) 与正常人相比,这个病人尿液中的哪项指标不正常(2) 推测这个病人的肾脏哪些结构出现了问题四、 尿的排出展示泌尿系统中尿的排出过程的Flash示意图。小结肾单位产生的尿液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排出体外五、 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对泌尿系统进行保健呢1、人体每天摄取的水量和排出的水量是相对平衡的,为了减少排尿,我们可以尽量少喝水,对吗2、膀胱可以储存尿液,因此我们可以憋尿,对吗3、为防止尿路感染,女性应特别注意什么小结如果泌尿系统发生了病变,可能会导致体内有用物质的排出,或者有害物质在体内滞存,会对人体的生命活动造成严重影响,指导学生注意泌尿系统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1、每天饮用适量的水2、及时排尿3、女性注意尿道外口的清洁卫生六、拓展延伸,关注健康实际生活中,有些人还是免不了会受到肾病的折磨,如肾衰竭。什么是肾衰竭呢(展示肾衰竭患者图片,简单介绍症状。)设疑问患了肾衰竭可以怎样救治呢(展示血液透析仪工作原理示意图)1、血液透析仪(人工肾)的工作原理 血液透析仪被称作人工肾,就是模拟肾脏的功能,对患者的血液在体外进行净化。医生从腕部将病人的动脉和静脉与装置相连接,血液由动脉导出,经过透析装置中透析膜的滤过装置,析出病人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和有毒物质,干净的血液由静脉流回到病人体内。2、肾移植观察图片中的尿毒症病人,思考患者为什么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学生回答血液透析。尿毒症是人体不能通过肾脏产生尿液,不能将体内代谢产生的废物和过多的水分排出体外所引起的毒害。学生回答主要有水、二氧化碳、尿素和无机盐。通过汗液的形式、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排出。代谢废物主要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学生观察泌尿系统的图片和模型,自主学习泌尿系统的结构,根据结构特征结合书本,归纳泌尿系统各部分的功能。学生描述泌尿系统的组成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学生观察幻灯片示意图,感受肾脏在人体的位置。学生阅读课本P61活动“观察肾脏”的内容,仔细观察肾脏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学生概括肾脏外观可以看到肾门、和肾脏连接的血管以及输尿管。从肾脏的纵剖面可以看到肾盂、肾皮质和肾髓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串,并进行总结归纳。学生倾听、思考尿液的形成过程。学生观看实验视频,观察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 学生观看Flash动画,小组合作讨论,并归纳尿液在肾单位中形成有2个阶段。肾小球和肾小囊壁可以让小分子的物质通过,大分子的物质仍然留在血液中,说明肾小球有滤过作用。肾小管具有重吸收作用。指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原尿在流经肾小管时,有99的水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进入毛细血管血液中,只有1形成尿液。认真观看Flash并思考其中的变化。学生回答原尿与血液相比,没有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这是因为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尿液和原尿相比,尿液中没有葡萄糖,这是由于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学生认真阅读,思考回答病人的蛋白质、红细胞和葡萄糖等指标不正常,推测肾小球的通透性太大,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太差。学生总结尿液的排出过程。学生自由谈谈收获体会,养成健康意识。阅读思考,小组讨论通过展示生活中学生未见的情境,创设课堂氛围,突出生物学科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特点,同时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望。复习旧知识,准备进入新知识的学习。教师提出的日常中最常见的问题“尿液究竟是怎样形成和排出体外的”激发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带着问题观察。认识到生物科学与人的身体、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热情。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重点突出肾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特点,同时向学生渗透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辩证观点,让学生总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插入的大量图片能形象生动地说明肾单位的结构、功能等抽象问题,从而有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和分析。动画演示“肾单位”的结构特点,将微观抽象的人体结构具体形象化,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突出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培养表达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从图标获取信息并分析的能力。学以致用,训练学生对数据资料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升华。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树立健康意识。让学生了解血液透析仪的工作原理。 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