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下生物11.2《尿的形成与排出》教案(孙老师公开课作品).docx

返回 相似 举报
北师大版七下生物11.2《尿的形成与排出》教案(孙老师公开课作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北师大版七下生物11.2《尿的形成与排出》教案(孙老师公开课作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北师大版七下生物11.2《尿的形成与排出》教案(孙老师公开课作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尿的形成与排出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生能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2学生能描述肾脏的结构与功能。2、学生能用生物学术语叙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肾脏,使学生掌握观察的一般方法。2、通过尿液的形成过程分析,培养学生利用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目标1、在学习肾单位的结构及功能特点的基础上,近一步形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2、通过对肾移植事例的介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思想。 3关注泌尿系统的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肾脏的结构。2 尿液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1 肾单位的结构与尿液形成的关系2 尿液形成过程中的物质变化重难点突破以数据分析为方法以教师引导为保证以多媒体教学为手段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情境与引入1、观察与思考了解泌尿系统的功能和肾脏的结构 了解泌尿系统的功能了解肾脏的结构肾单位的结构2、分析与推测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滤过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尿的形成过程3、应用与拓展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讲述田世国捐肾救母的故事,获得获得情感上的升华,引发思考为什么肾功能衰竭能导致生命危险观察泌尿系统图片,了解泌尿系统组成、各结构功能,以及尿液是如何排出体外的。观察肾脏的颜色、与肾脏相连的血管以及与肾脏相连的输尿管。思考流入肾脏的只有血液,而从肾脏流出的既有血液又有尿液,这说明了什么比较血浆与尿液的的成分、了解排尿主要排出哪些物质。理解人为什么要排尿。观察肾单位立体结构模式图及结构图,了解肾单位的组成。认识肾小球的特点是毛细血管球。观察肾小管外毛细血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并记录分析结果。发表自己的讨论结果。在教师指导下以准确的生物学术语总结肾小球和肾小囊的滤过作用。学生发现原尿和尿液在成分上存在着差异,原尿中含有葡萄糖,而尿中没有,此外其它成分的浓度也发生了改变,通过对比原尿和尿液的成分,学生推测原尿在肾小管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形成了尿液表述推测结果,在教师的指导下完善、准确推测结论。在教师的启发下讨论,想到补充,相互完善。形成可行方案。加深对肾小管重吸收的理解,体验获取知识的成功和快乐。观察、回顾、总结,尿的形成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的滤过作用以及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观察肾脏病人尿检结果进行分析,巩固尿的形成过程,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阅读科学技术与社会,了解血液透析和肾移植以及这两种治疗方法的局限性。展开思维,发表看法。 引导学生讲述上节课排泄的意义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帮助学生掌握观察的一般方法,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出示血浆和尿液成分。演示肾单位立体结构模式图及结构图,引导学生观察肾单位的组成。,让学生认识肾小球的特点是毛细血管球。观察肾小管外毛细血管。提出问题流入肾小球的是血液,流出肾小球的还是血液,肾小管末端流出的是尿液,血液在流经肾小球时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对比分析血浆和原尿的成分,推测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滤过作用。在学生表述分析结果后,注意提醒学生使用准确的生物学术语,总结肾小球和肾小囊的的滤过作用。以具体数字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据测定人体每天形成的原尿约150升,人体每天排出的尿约1.5升。看到数字大家有什么想法呢引导推测原尿在肾小管中的变化。通过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将学生的推测结果总结成准确科学的生物学结论。演示多媒体动画,帮助学生回顾、总结。提出问题如果一个人的肾脏出了问题,又会怎样呢给出某肾脏病人尿检结果。如果肾脏无法正常形成尿液,又会怎样呢同学们,21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今日的莘莘学子,明日的栋梁之材,假如在不久的将来你成为了一名生物科学家,你能利用先进的生物学技术,找到更好的方法吗 板书设计尿的形成与排出一、泌尿系统的组成1、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结构的功能肾脏形成尿液输尿管输送尿液 泌尿系统 膀胱暂时贮存尿液 尿道排出尿液2、肾脏的结构皮质1宏观结构 髓质 肾盂 2 微观结构 肾小球 肾小体 肾单位 肾小囊 肾小管 二、尿的形成原尿血液尿液滤过作用 重吸收作用 肾小球 肾小管三、尿的排出 肾脏 输尿管 膀胱 尿道 四.泌尿系统的卫生与保健 五.血液透析与肾移植 教学反思教学感悟 1、体现了探究性学习,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获得知识,掌握技能。 2、课堂设计层次分明,环环紧扣,课堂效率较高。3、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宏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注重科学发现史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注意各学科间的交叉渗透。 4、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5、通过分析数据,强化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及生物学术语的表达能力。 6、能够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达成教学目标。努力方向 1、合理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变教师“满堂灌”为学生“主动学”,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脑、手、眼、口。同时又要防止变成教师“满堂问”,学生随口答。 2、合理、充分、科学地使用多媒体,力争达到课堂效果的最优化。 3、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合理地进行学生评价。6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