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6月球教案.docx

返回 相似 举报
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6月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6月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6月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 地球、月球与太阳6月球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过程。2.了解月球概况,知道月球是地球的一颗卫星。3.知道月相名称,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教学重点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过程。教学难点知道月相名称,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教学准备教师材料有关月球的视频。学生分组材料月球仪、塑料盒、沙、石子、泡沫球、手电筒、排球、月相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上一课我们了解了有关地球的知识,指生说一说上一课学习的有关地球的知识。在我们地球附近,有一颗始终围绕地球旋转的卫星,同学们知道他的名字吗是月球。2.是的,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大家知道月球的有关知识吗今天我们就来探讨,有关月球的知识。板书课题6月球二、探索活动一阅读有关环形山的资料,做环形山形成和阴影变化的模拟实验1.教师引导月球的历史由来已久,我们古人是怎样认识月球的呢2.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说一说古人对月球的认识。3.400多年前,意大利的天文学家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了地球,让我们跟随伽利略一起去看一看,月球上究竟有什么4.出示课本17页伽利略观察月球的图片和月球表面的图片,学生认真观察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伽利略观察到了月球表面有什么。预设伽利略通过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看到了月球表面众多的环形山、高地和月海。5.学生看旁边的月球表面图片,分别在这幅图上找一找环形山、高地和月海。6.对于这些环形山,人们又是怎样认识的呢预设许多年来,科学家一直认为环形山是由火山喷发而形成的,直到大约50年前,科学家又得出新的结论,这些环形山大部分是来自宇宙的流星撞击而形成的。7.教师出示火山喷发及火山喷发后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并且与月球上的环形山比较一下,想象两者的相同之处。8.教师引导到了大约50年前,科学家对于环形山又有了新的结论,认为这些环形山大部分是由来自宇宙的流星撞击而形成的。来自宇宙的流星撞击为什么会形成环形山呢下面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体验一下模拟环形山的形成。9.出示课本第17页下面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图片,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相关文字,初步了解本次模拟实验的所需材料、方法及要求。10.全班交流实验器材托盘、细沙、石子、泡沫球、手电筒等等。实验方法在一个盘子里铺上约3厘米厚的细沙。从不同的高度和不同位置往沙盘里丢相同大小的石子。再从同一高度、不同位置丢大小不同的石子。实验注意点本次实验是一个对比实验,分别要从不同的高度和不同位置往沙盘里丢大小相同的石子,再从同一高度、不同位置丢大小不同的石子,然后比较沙盘里沙坑的情况。11.学生分小组活动,进行模拟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做相应的指导。全班交流,各小组说一说本小组的实验情况以及得出的实验结论。预设从不同的高度、不同的位置往沙盘里丢相同大小的石子,高度越高,沙坑越大,高度越低,沙坑越小。从同一高度、不同位置丢大小不同的石子,石子越大,沙坑越大,石子越小,沙坑越小。手电筒代表太阳,当阳光从不同角度照射月球上的环形山时,形成的阴影不同,太阳光斜射月面,环形山最为明显,而直射时环形山不太明显。实验结论月球上的环形山主要由陨石撞击形成。12.教师小结刚刚我们模拟了环形山的形成,观察了环形山投影的变化,从这个模拟活动中,我们初步可以得出结论月球上的环形山主要是由陨石撞击而形成的。活动二模拟月球公转,观察月相变化1.教师引导大家都知道,我们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而月球是地球的一颗卫星,地球始终围绕太阳转,而月球始终围绕地球转。那么,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相会有什么变化呢这种变化又有怎样的规律呢下面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这个方面的问题。2.出示课本18页上面的模拟月球公转的图片,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本次模拟实验的材料、方法及注意点。3.全班交流实验材料台灯、排球等。实验步骤拉上窗帘,关上顶灯,打开台灯并放在教室中央。手臂伸直,双手托住一只排球,球的位置比头稍高。原地转动身体,让球一直保持在身体的前方。观察球面受光的情形。教师强调本次实验的注意点实验时,教室里面要保持黑暗状态,这样效果更好。在这个实验中,落地台灯相当于太阳,排球相当于月球,人的头部相当于地球。地球转动一周,相当于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地球上的人就可以看到台灯的光照在排球上的反光,由于照射角度的不同,可以看到月相的变化。4.教师请一位同学做演示实验,其他同学认真看一看,进一步了解本次实验的方法以及注意点。学生分小组活动,做一做这个模拟实验,进一步体会月球公转时月相的变化。5.全班交流,学生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以及得出的实验结论。预设我们可以看到8个方向的排球受光部分的情形。可以知道月球按逆时针方向绕着地球公转。活动三阅读月球的相关资料1.出示课本18页中间的一段文字,学生自由读一读,初步了解这段文字的内容,进一步了解有关月球的知识。在宇宙中,环绕行星运行的天体被称为卫星。月球围绕地球运行,是地球的卫星,也是距地球最近的一个天体。它还是至今人类唯一登陆过的地外天体。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水分,缺乏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月球自己并不发光,但能够反射太阳光。2.出示18页中间有关月球以及月球围绕地球转动的图片,引导学生再看一看,结合有关月球的介绍,进一步体会月球的知识。3.讨论交流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月球的表面和地球的表面,想一想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有什么不同预设地球表面有大气、土壤、岩石,还有液态水形成的海洋、河流、湖泊等自然水体;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因而没有风),没有液态水,有岩石,月壤因热胀冷缩而呈粉末状。地球表面有地壳结构和地质作用,所以有山地、平原、盆地等地形;月球表面没有地质作用,月表虽也有高低不同的地形,但大部分是由陨星撞击形成的。二者有完全不同的成因。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只有地球表面的1/6,人受到的重力要比在地球上小得多,走起来很容易,但容易摔跤。4.教师相机补充一些有关月球的知识月球绕地球的公转周期是27.3天,月球在绕地球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自转周期也是27.3天。由于月球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相等,所以我们在地球上只能看见月球的正面,而看不见月球的背面,因此模拟月球的排球需要保持静止状态。5.讨论交流同学们,假如我们要登陆月球或者参加月球基地建设,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呢需要带哪些物品出示课本18页最下面一幅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第1次登上月球的情景。活动四连续观察月亮并整理月相观察日记,总结月相变化规律1.教师引导月亮每天升起,把淡淡的月光洒向地球,月亮每天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又有什么规律呢请同学们观察月亮。出示课本19页上面连续观察月亮的要求。2.提出要求每晚6点对月亮进行观察。将观察到的月亮形状和它的位置画在月相记录单上。3.指导学生观察月相和记录月相月相的画法先画一个圆,再通过圆心画圆的一条中心线,阴暗部分涂上黑色,光亮部分涂上黄色,这样一个月相就记录好了。 4.教师强调每天观察月相要在固定时间观察,要记录月亮的相对位置,因为月亮和太阳一样,也会东升西落,同一天中晚上600、900和夜里1200,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是不一样的,因此,每天观察月亮的时间要固定。说明本次活动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因此课堂上可以将活动要求布置下去,引导学生每天坚持观察月相,并且记录整理。一个月后,再利用时间进行交流展示。在本次课堂上,教师可以事先提供1-2个月的月相记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学习,得出月相的变化规律。5.整理月相观察记录出示月相记录,引导这是老师观察记录的月相记录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且按照要求完成相关的活动要求。6.出示课本19页中间的整理月相观察记录要求。根据形状认识各种月相名称。将你记录的月相对照形状进行归类。根据月相观察记录,数一数两次满月大约间隔多少天。学生读一读,初步了解本次月相观察日记的整理要求。7.学生分小组活动,进行月相观察日记的整理活动,并且思考要求中提出的问题。出示课本19页各种月相名称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认识各种月相的名称。8.讨论从新月到满月,月相是怎样变化的从满月到残月,月相又是怎样变化的预设从新月开始,月亮亮右边一点点,随着日期的增加,亮的部分愈来愈多;满月之后,月亮右边亮的部分由边缘逐渐消失而阴影慢慢增多,变成亮左边一半的下弦月。右边阴影部分愈来愈多,而到亮左边一点点的残月,再后来就看不见了。9.教师相机出示一些月相,引导学生看一看,说一说这些月相的名称。10.交流讨论根据月相观察记录,大家想一想,两次满月大约间隔多少天预设两次月圆之间相隔29.53天,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月娥眉月上弦月盈凸满月亏凸下弦月残月新月,就这样循环,月相变化是周期性的,周期大约是一个月。11.同学们,经过月相的观察日记的整理,我们发现月亮升起的位置变化有什么规律呢每天固定时间观察,6点或者9点都可以,这样可以观察到月亮出现在天空的不同位置。总体是上半夜上弦月出现在西部天空,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圆,下弦月出现在东部天空或者看不见一天比一天出现得晚;下半夜则相反,上弦月基本上看不见,下弦月出现在东部天空。三、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过程,模拟了月球环形山的形成实验,并且在此基础上,观察了环形山投影的变化。接着我们又模拟了月球的公转,观察了月相的变化,了解了月相变化的规律。课后,请大家坚持每天观察月相,做好观察记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