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2.3 蚕长大了(教案).doc

返回 相似 举报
2020版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2.3 蚕长大了(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0版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2.3 蚕长大了(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2.3蚕长大了教案课题蚕长大了单元二单元学科科学年级三年级学情分析学生饲养的小蚕开始慢慢长大,学生每天认真观察小蚕如何吃叶子,坚持给小蚕清理粪便,坚持观察记录小蚕的运动情况和外形变化(小蚕身体逐渐由黑变灰,再变白,脚丫数量越来越多,脚丫的力量越来越强),还发现了小蚕会睡觉、会蜕皮,但是还不是很清楚这叫什么现象,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学习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蚕的幼虫生长过程中伴随着眠和蜕皮现象。2. 蚕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氧气和食物。3. 蚕的身体能够感知外界环境的刺激。4. 蚕的幼虫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体有口、眼、足、气门等结构,与取食、运动、呼吸等功能相适应。科学探究目标1. 能通过查阅资料和积累经验,掌握正确的养蚕方法。2. 能用文字和画图的方法描述幼蚕的形态特征。3. 会借助尺子、放大镜等工具观察幼蚕的生长变化。4. 能基于观察到的现象,推测幼蚕身体变化及生命活动现象。科学态度目标1. 对养蚕活动及研究蚕的生长变化保持浓厚的兴趣。2. 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3. 理解坚持做好观察记录的重要性。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体会动物健康生活需要适宜的环境,人类行为影响动物生存。2. 知道蚕丝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到人类生活与动物息息相关。重点通过用文字、画图、测量的方法来记录和描述蚕在生长过程中的身长、体重、食量等方面发生的变化。难点能基于观察到的现象,推测幼蚕身体变化及生命活动现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 新课聚焦谈话同学们,经过精心孵化,蚕卵里孵出了蚕宝宝,蚕宝宝就是蚕的幼虫,刚出生的蚕的幼虫是什么样的长大一些的蚕的幼虫又是什么样子呢刚出生的蚕的幼虫与长大一些的蚕的幼虫有什么区别教师点拨刚出生的蚕的幼虫黑色的,很小,像蚂蚁一样。长大一些的蚕的幼虫变白了,变大了,会吐丝和蜕皮。提问从蚕卵孵化出蚕宝宝到现在,大家发现蚕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揭示课题蚕长大了。学生汇报交流学生回答蚕长大了教师通过谈话的方式聚焦在现阶段饲养的蚕上,引导学生明白他们熟悉的蚕宝宝就是蚕的幼虫,提出“刚出生的蚕的幼虫是什么样的长大一些的幼虫又是什么样的呢”的思考问题,明确了本课研究的主要内容。2. 科学探索探索一观察蚕房中的蚕的生活。1.观察蚕房中蚕的生活和它们的“家”的变化。播放视频观察蚕的生活观察方法从蚁蚕孵出开始,观察蚕宝宝的吃食、排便和活动等情况,了解蚕的生活和它们的家”的变化,并记录下来。例课堂观察4龄蚕注意不要用手触摸蚕,因为它们非常柔弱。观察结果蚕的生长需要食物,会排便,需要定期清理蚕沙,保持蚕盒的卫生。蚕在生长过程中会经历蜕皮的过程,蜕去旧皮后,蚕进入新的龄期。2.怎么知道蚕还活着呢蚕会运动、进食、排便,这说明蚕还活着。3.这一次看到和上一次有什么不一样这一次看到的蚕比上一次看到的大了一些,颜色也变白了,蚕房里的丝更多了。教师小结蚕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氧气和食物。所以,我们必须保证给蚕提供新鲜的、干净的桑叶,否则会危及到蚕的生命安全。科学词汇幼虫是动物个体发育中颇具形态和生理特点并有胚胎性质的发有阶段;一般具有暂时性专有器官或构造,以适应其生活方式的需要,但在直接发育形式下的幼体则无此情形。通俗来讲就是“幼虫小时候”。探索二用放大镜观察蚕的幼虫和它的食物。(一)观察蚕的幼虫。播放视频用放大镜观察蚕的幼虫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蚕幼虫的生长变化。下面我们来认识蚕的外部形态。大家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教师点拨(展示图片)1、头部(1)形态较小,位于蚕体的最前方,呈扁圆形。(2)组成有咀嚼式口器、单眼(蚕头左右各分布有6只单眼)等。2、胸部(1)位置头部后面的三个体节(环节)。(2)胸足 数量3对,胸部每一环节的腹面各有一对。 协助口器把持桑叶取食;吐丝时用于结茧;对爬行仅起辅助作用。3、腹部胸部后面的环节,由10个体节组成,第3、4、5、6节各有1对腹足,为蚕的运动器官。第10节有1对尾足,可用来挟持他物,固定身体。4、呼吸器官--气门(1)形态分布在身体两侧的黑色的小圆点。(2)数量共有9对,胸部1对,腹部8对。(3)作用气门和蚕体内的器官相连,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进出口。 5、蚕的尾角可以用来辨别雌雄,雌蚕尾角往前翘且有黑点;雄蚕尾角往上翘而无黑点。 (二)观察蚕的食物蚕的口器与蚊子的刺吸式口器不同,属于咀嚼式口器,非常适于咀嚼桑叶。进食时,使用胸足协助口器把持桑叶,由上到下进食桑叶,在桑叶上会留下弧形的痕迹。随着蚕的生长,食量会慢慢变大。蚕在进食后,就会开始排泄,排泄物是墨绿色颗粒,随着蚕的长大,排泄物的颗粒也渐渐变大。尤其是4、5龄蚕的排泄物,可以看出其形状近似短圆柱形。观看视频学生出示自己的记录单、照片、图画、标本等,从体长、吃食情况、排便情况、活动情况、蜕皮情况等方面进行汇报和交流。学生回答会动根据观察回答观看视频学生观察,汇报交流。观察蚕幼虫的生命活动现象,包括蚕吃食物、排除粪便、运动方式、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蚕不吃不动处于眠的状态以及蜕皮、吐丝结茧、身体不断长大等现象。对于蚕生命活动现象的观察,从三个方面帮助学生构建认知。一是通过现场观察自己养的蚕在蚕房中的行为,描述它们的生命活动现象;二是通过观察蚕房中的粪便、被吃过的桑叶上留下的痕迹、蚕房中出现了蚕丝等现象推测蚕的生命活动;三是通过与刚出生的蚁蚕身体大小的比较,发现蚕在不断长大等。通过观察和讨论,让学生用文字和数据记录蚕的生长变化,并且鼓励学生采用拍照、画图、写观察日记、制作标本等多种方式进行记录。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坚持不懈观察记录的重要性。本部分内容除了帮助学生了解蚕幼虫的外部特征,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提升观察研究动物外部形态特征的能力。观察记录单意在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蚕幼虫的外部形态特征用画图的方法记录下来,这也是研究生物常用的方法。3. 交流研讨研讨一蚕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蚕刚孵化出的样子很小,很黑,像蚂蚁一样,身体很柔弱。生长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身体由短变长,由细变粗,体色由黑色变成白色,身体表面有许多细毛变的光滑等。研讨二蚕用身体的哪些部分感知周围的环境蚕宝宝头上虽然有六个单眼,但是视力非常不好,只能大概感受亮和暗,看不清具体东西,所以大部分情况下,蚕是靠嗅觉和味觉器官来寻找和辨认食物的。研讨三蚕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什么蚕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食物,还要注意保持蚕盒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学生交流讨论,根据之前的观察活动总结结论。学生交流讨论,根据之前的观察活动总结结论。学生交流讨论,根据养蚕宝宝的经验总结。交流时,让学生出示自己的记录单、照片、图画等。交流的内容要基于前面的观察活动,要引导学生基于观察记录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形成对蚕幼虫的生命需求、生命活动现象及生长变化过程的认识。4.科学拓展拓展一观察蚕的蜕皮播放视频观察蚕宝宝蜕皮教师总结蜕皮(1) 含义蚕生长到一定的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2)原因蚕蜕皮是因为蚕的外皮不会随着蚕体的增长而增长,所以当它的身体增长到一定程度时 ,蚕就会换下较小的旧皮。(3)次数蚕从蚁蚕到结茧前会蜕4次皮。眠(1)含义蚕在蜕皮前,不吃也不动,好像睡着了一样,称作“眠”。(2)时长眠期长短不一,从数小时到一天。熟蚕幼虫发育到5龄末期,逐渐停止取食,蚕体收缩,排空消化道,呈透明状,此时叫熟蚕,开始吐丝。拓展二播放视频观察蚕的吐丝结茧教师点拨蚕到了5龄末期蜕皮四次以后的58天,就逐渐体现出老熟的特征先是排出的粪便由硬变软,由墨绿色变成叶绿色,在吐丝前会排泄出像水样的排泄物;食欲减退,食量下降;前部消化管空虚,胸部呈透明状;继而完全停食,体躯缩短,腹部也趋向透明,蚕体头、胸部昂起,口吐丝缕,上下左右摆动寻找营茧场所,此时的蚕称为熟蚕或适熟蚕。熟蚕不进食,并且它的身体发黄发亮后,就要开始吐丝了。在蚕房中搭些小架子,或用纸做一些小格 子,为蚕宝宝结茧做准备。一 旦发现蚕成熟了,就可以把它们放在架子或格子房上;如果没有架子或格子房,蚕也会在盒子的角落里结茧。观察蚕吐丝的过程。用图画记录下来。观看视频观看视频完成蚕吐丝的图画记录蚕将会怎样变化这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问题,需要学生在养蚕的过程中细心观察,为接下来蚕吐丝结茧做好准备。本课拓展部分是指导学生为蚕结茧做准备及观察蚕吐丝的过程。蚕吐丝结茧时需要借助外界物体固着吐出的丝。指导学生用纸板做成的小格子,将其放在蚕房中。作业布置完成同步练习题课后作业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蚕的幼虫生长过程中伴随着眠和蜕皮现象;蚕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氧气和食物;蚕的身体能够感知外界环境的刺激;蚕的幼虫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体由口、眼、足、气门等结构,与取食、运动、呼吸等功能相适应。对养蚕活动和研究蚕的生长变化保持浓厚的兴趣,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思考小结内容,巩固学习知识。板书2.3 蚕长大了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蚕其貌不扬的外表,甚至说那笨拙的样子会有一种令人生厌的感觉,可它却有一种默默无闻、一心吐丝造福人类的可贵品质。人们的记忆中早已没有了笨笨虫的形象,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被美化的、可爱的小生命。今天,在进行蚕的身体结构认识的教学环节中,当我把一幅栩栩如生的蚕的图片出示在学生面前时,部分学生都把脸转到一边,并不停地说“真恶心。”个别几个学生虽没有做出那么强烈的反应,但也只是为了免遭老师的批评。我当时确实很气愤,可转念一想,如果换成我,不了解蚕吐丝的本领,看到这样一个面目可憎的小生命,也会有恶心的感觉。要想深刻地了解剖析一种事物,需要建立在对它良好的第一印象的基础上。我向学生们生动地讲解了蚕这么小的生命,却能吐出那么多的蚕丝,人们用这些蚕丝织成了许多精美的丝织品。学生的心理在一点点变化,由厌恶到惊叹再到喜爱,我抓住这个契机,问同学们“你们喜欢蚕吗”学生们都毫不犹豫地回答喜欢。于是我就让学生们带着这种喜欢之情再去观察这个小生命,研究一下它身体结构的特点。学生都愉快地投入其中,其乐融融,最初的厌恶之感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