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物体的运动单元解读123目录单元设计思路教材内容1.运动和位置2.各种各样的运动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4.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5.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6.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7.我们的“过山车”8.测试“过山车”本单元指向的概念物体的运动单元结构实物模型建模本单元体现的科学思维心智模型抽象科学实践的八个类型提出问题和明确需要解决的难题建立和使用模型设计和实施调查研究分析和解释数据利用数学和计算思维建构解释和设计解决方案基于证据进行论证获取、评估和交流信息美国K-12年级科学教育框架(NRC2011)科学教育质量监测框架(2015)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课程目标1.形成物质观念、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等,能用其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2.具有建构模型的意识和能力;能运用科学思维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科学推理、找出规律、形成结论;具有使用科学证据的意识和评估科学证据的能力,能运用证据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意识,能基于证据大胆质疑,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科技创新。3.具有科学探究意识,能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合理猜想与假设;具有设计探究方案和获取证据的能力,能正确实施探究方案,使用不同方法和手段分析、处理信息,描述并解释探究结果和变化趋势;具有交流的意愿与能力,能准确表述、评估和反思探究过程与结果。4.能正确认识科学的本质;具有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尊重他人,能基于证据和逻辑发表自己的见解,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关心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了解物理研究和物理成果的应用应遵循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实物模型建模本单元体现的科学思维心智模型抽象分课时解读“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说出“判断的证据是什么”,这指向了中学物理“参照系”的认识。“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位置”在教学中要体现认知逻辑先亲身体验,再地图代入。用好“方向盘”为什么在物体上贴上圆点目的是帮助学生将具体的物体抽象为一个“质点”。在学生完成多种物体运动形式的记录后,引导学生对这些记录进行分类,最终梳理出几种运动形式(不必灌输科学名词)。借助轨道模型,引导学生画出物体的运动路线,正是帮助学生从实体模型抽象为心智模型的认知过程。为什么要借助斜面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四上运动和力单元通过观察多种物体在斜面上是怎样运动的,发现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是不同的。通过抬高斜面,学生发现这些物体的运动速度加快了,这为后面2节课研究“运动的快慢”做了铺垫。不涉及数学意义上“速度”计算,学生能“利用数据进行运动快慢的比较”即可。要强化学习小组的分工与合作,确保实验数据的精确。本课的编写目的是1.体现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学习内容;2.为后一课(单元总结课)做好模型准备。考虑到全国地域经济差异,提供了两种建造“过山车”的材料和方法。“设计”“制作”“评价”,体现了技术与工程的学习流程,有利于学生设计思维和工程能力的提升。注意,“设计要求”必须在“设计”之前让学生明确,即“评价指标前置”。本课是一堂单元总结课,也是一堂基于实体模型的实践能力测评课。这是对科学学业评价的一次有益尝试。单元教学建议1.了解物体运动的相关背景知识。物体的运动教学建议例如机械运动按运动轨迹来分,可分成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按运动状态是否变化来分,可分成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按物体运动形态来分,可分成平动和转动。2.理解“建模”对科学学习的意义。例如实体模型和心智模型的异同原型和模型之间的差异和联系怎样建模怎样评价和使用模型3.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悟。本单元的学习依托于学生的亲身实践,即教师务必提供有结构的材料,组织全员参与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所感悟。反对脱离材料、脱离实践的讲解。科学名词的记忆是次要的,首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