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教科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磁铁第一课磁铁能吸引什么教学设计【教材简析】 磁铁很常见,在一些玩具里就能发现磁铁的踪影,一些学生可能还接触过不同形状的磁铁。对于磁铁,学生有正确的认识“磁铁能吸住一些物体”“磁铁与磁铁之间也会吸在一起,有时候会相互推开”。但是,学生对磁铁只停留在“玩”的阶段,形成的相关认识是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例如,很多学生认为“磁铁能吸大部分金属”,这就需要我们组织主题明确、结构严谨、体验深刻的探究活动来转变其错误的前概念。 学生在本课先认识各种形状的磁铁;再经历“磁铁能吸引什么样的物体”的探索活动,知道磁铁能吸引铁一类物体;最后利用磁铁辨认有铁的物质,进一步完善“磁铁能吸引铁一类的物体”这一科学概念,并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单元封面图片是学生非常喜欢玩的磁铁钓鱼玩具,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磁铁游戏的回想,说一说“磁铁有哪些特点”“我们能用磁铁做什么”,以唤起前概念,激发探究磁铁的兴趣。【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磁铁的形状有条形、蹄形、环形等。磁铁能够吸引铁类的物体2.科学探究目标根据已有的经验,对“磁铁能吸引什么”做出猜想和预测。用证据来检验自己的猜测,与同学交流探究的过程与结论。通过多次测试识别物体是否含有铁。3.科学态度目标感受对磁铁进行科学探究的乐趣。体会重复测试在探究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能够在获取证据后,如实地讲述事实。愿意跟同伴共同操作、交流研讨。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知道在很多产品里含有磁铁,磁铁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了解到生活中很多的物品是用铁做的。认识到可以用工具来认识物体的特征。【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发现磁铁能够吸引铁类的物体。2.教学难点通过多次测试识别物体是否含有铁。【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钓鱼套件、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金、银、木屑和回形针。小组条形磁铁、回形针、铁钉、易拉罐、玻璃珠、长尾夹、木片、纸片、铜导线、扳手、橡皮筋、铅笔、水、塑料尺、铝制螺丝钉、橡皮、砖块、石等材料,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钓鱼套件,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1.出示钓鱼套件,提问谁想来试一试(课件1出示封面)邀请1-2个学生上台体验。学生钓着鱼后在教室里绕一圈展示。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引出磁铁。(课件2出示“磁铁”二字)2.出示各种各样的有磁铁物品图片,学生随机说说这些物品的作用。(课件3出示生活中的磁铁)3.出示条形磁铁、环形磁铁、蹄形磁铁,引导概括条形磁铁、环形磁铁、蹄形磁铁。(板书)4.揭题并板书磁铁能吸引什么(板书)二、探索磁铁能吸引什么(预设20分钟)1.小组讨论磁铁能吸引什么(课件4出示讨论的问题)组织反馈,把物体按磁铁能吸、不能吸分成两类。(副板书)2.实验探究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课件5出示)材料准备条形磁铁、回形针、铁钉、易拉罐、玻璃珠、长尾夹、木片、纸片、铜导线、扳手、橡皮筋、铅笔、水、塑料尺、铝制螺丝钉、橡皮、砖块、石(1)说明实验步骤1.编号;2.预测;3.实验;4.记录(课件6分步出示)(2)各组领检测器材,按老师要求将统一的编号,记录在活动手册表格里。(3)每位同学都进行预测,不能吸打“”,能吸打“”,记录在自己活动手册上。(4)分发磁铁,进行实验,实验前教师要强调实验的规范操作用条形磁铁轻轻接近被测物体,观察物体是否被磁铁所吸引。为了让实验结果更准确,每种物体应该重复测三次。(课件7出示操作要求)(5)记录实验结果,整理实验材料。(6)协助学生完成表格最后一列(组成材料)。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0分钟)1.分类整理指导学生完成材料分类。(副板书)2.组织学生交流你有什么发现小结并板书磁铁能吸引铁类物体。(板书) 可以让学生交流哪几个物体自己预测错误了,错误原因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知道仅凭经验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需要用实验来验证猜想是否正确)3.讨论拾起木屑中的回形针,有哪些方法(用磁铁吸引,用手直接捡,用水分离)教师提问你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为什么。(研讨后可以做下演示实验)4.找一找,教室中有哪些物体是铁做的提示不能用磁铁去吸引手机、磁卡、电脑屏幕等,以免物品被损坏(课件8出示问题和提示)四、拓展磁铁还能吸什么(预设5分钟)1.教师介绍科学家研究磁铁时,测试过很多材料。他们发现磁铁不但能吸铁,还能吸镍和钴。镍和钻在工业生产中运用比较广泛。磁铁还能吸引钴、镍。(板书)2.出示小资料硬币的成分,学生认真阅读。1元硬币是钢芯镀镍的,也可以被吸引。我们可以用磁铁来找一找哪些硬币含有铁和镍。(课件9出示硬币及小资料)3.学习资料“磁石”拓展学生的思维,可以指导学生课下了解相关知识(课件10磁石资料)【板书设计】磁铁能吸引什么条形磁铁 蹄形磁铁 环形磁铁磁铁能吸引铁类物体还能吸引镍和钴易拉罐 玻璃珠 木块纸片 铜导线 橡皮筋 铅笔 塑料尺 橡皮 砖块 石 金 银铁钉 回形针 长尾夹 扳手 能吸 不能吸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