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docx

返回 相似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一单元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初中地理的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经纬网定位的学习是地理学的基础,也是地球和空间科学的基础,历来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本节课的学习,通过“让学生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受到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外,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对地球仪反复观察运用及经纬网的学习,树立地球上空间概念的“骨架”,可以说本节课不仅是初中地理学习和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而且是终身学习地理的基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2)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3)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2.过程与方法(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3)会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并能制作简易地球仪。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对真理勇于探索、执著追求的精神。(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描述地球的大小。2观察地球仪的特征。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找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中的四个关键点。2观察地球仪的特征。教学方法读图法、逻辑推理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观察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景导入播放视频地球的五大秘密提出问题1.你能说出地球有哪五大秘密吗2.关于地球的形状,你了解多少呢观视频回答问题,参与互动利用影像资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活动一探究形状和大小1.通过问题与学生互动(1)我们生活的家园是什么样子的呢(2)古代人对地球的认识又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承接)让我们穿越时空,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2. 古代人由于活动范围狭小,凭直觉对地球进行概括和总结,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1)臆想阶段补充早期的“盖天说”认为天圆地方,“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穹隆状的天覆盖在呈正方形的平直大地上。提问你知道中国哪些思想深受天圆地方的思想影响吗(2)推理阶段出示图片,请学生描述出示月食图片,引发学生猜想。(3)环球证实麦哲伦环球航行出示麦哲伦图片,进而展示麦哲伦环球航行图。追问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绕地球航行一周,依次经过了哪些大洋鼓励学生阅读课本,结合图讲述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艰辛。(4)亲眼目睹展示地球卫星图片。(5)归纳总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主要经历了四个过程天圆地方观看太阳和月亮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卫星图片(6)追问生活中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证明地球是“球”体你观察海边的船航行,你发现了什么你做过这样的动作吗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3.提出问题麦哲伦环球环球航行竟然用了3年的时间,地球到底有多大我们利用平均半径、最大周长(赤道)、表面积三个量来描述地球的大小4.对比感受(1)地球表面积约相当于 个足球场(约7000平方米)的总面积(2)赤道周长约相当于 个400米跑道的总长5.继续引导学生发现总结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1参与互动,积极发言进入第一个内容的学习探究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2.交流互动,找出人类自古至今认识地球形状的变化过程。(1)阶段一中国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列举“天坛”(2)猜想展示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猜想月食发生时的地球影子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3)互动交流 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经过长达3年的十分艰苦的海上航行,于1522年胜利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壮举,他们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体会科学探索的艰辛(4)互动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5)总结我们站在古人智慧的基础上,从而认识地球是个球体。(6)说一说,自己通过列举哪些案例,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地球卫星图片,观看月食等。看图发现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登高望远 ,要想看的远(范围更大),就要登的更高。3.合作探究(1)找出描述地球大小的三个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4.计算与对比(1)7.2857x1010(2)10万5.发现与归纳赤道半径极半径 21 千米认识到地球的形状不规则,不是一个正球体。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去教师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交流展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图文结合,通过模拟航行,让学生感知科学探索的艰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意识通过引导,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能力发挥学生自主性,自己解决计算对比能进一步了解地球的大小,从而帮助学生对地球的认识建立清晰的空间概念活动二制模型探特征1. 地球太大了,为了便于看到它的全貌,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提问你知道地球仪上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都用来表示什么吗2.出示图片,提问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地球仪和地球,有什么区别3.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认识地球仪的五大要素。地球仪上五大要素(点、线)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科学认知地球仪上的五个关键信息的含义。4.鼓励学生制作简易的地球仪按以下步骤制作地球仪(材料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1)如图1.5中所示,在乒乓球的中部用红笔画上一个圆圈,作为赤道;在a、b两点各钻一个小孔,使小孔到赤道上各点的距离相等。(2)把铁丝弯成图中所示的形状,注意倾斜的铁丝要与水平面成66.5角,同时所弯的半圆要比乒乓球略大一些。(3)把乒乓球用倾斜的铁丝穿起来。(4)在图中的倾斜铁丝两头,即ab处,用胶布裹几圈,这样可把乒乓球固定在倾斜铁丝的中间,同时可以自由转动。(5)在图中c部位,包上一些橡皮泥,使做好的小地球仪不会翻倒。1.拿出地球仪2.观察思考交流3.识图指认4.制作与交流展示按照要求和提示,亲自动手做一做,进一步认识地球仪上的关键信息。图1.5展示同学们的成果利用人手一个地球仪的优势,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说出自己的疑问,进行交流和讨论鼓励学生科学的去制作简易地球仪,为更深入的认识地球打下基础拓展提升科学不发达的古代,还有这些认识古印度人认为地球是一个倒置的碗,支撑地球的是几只巨大的大象;而大象又站在一只巨大的乌龟背上,它是印度主神毗湿奴的化身。毗湿奴、地球、大象又被一条巨大的眼镜蛇环绕,眼镜蛇代表着水。古巴比伦人认为宇宙是一个闭合的箱子,大地是这个箱子的底板。读一读丰富学生们的知识,拓展视野课堂总结课堂达标1. 地球的形状是 ( )A.赤道略扁的不规则球体 B.皮球似的正球体 C.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球体 D.天圆地方 2. 人们制作地球仪时,将地球仪做成标准的球体,这是因为( )A.为了美观B.地球是一个标准的球体C.为了地球仪的转动D.赤道半径和极半径差别很小,可以忽略不计3.生活中不能够说明地球是球体的自然现象是( A.站得高,看得远 B.太阳东升西落C.海边看船 D.月食4.首次证明地球是球体的历史事件是( A.麦哲伦环球航行 B.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C.指南针的发明 D.地球的卫星照片5.下列关于地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是北极点和南极点B.地轴是地球自转的旋转轴C .地球上有一根巨大的地轴 D.地轴是一根假想的轴线随堂练习,巩固基础,课堂达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