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海陆的变迁说课稿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生情况、教法选用、学法指导、教学流程和课后反思等六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予以说明。一、教材分析地位作用 “海陆的变迁”一节是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今天我们见到的地表形态仅仅是地球漫长发展过程中一个小镜头而已,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目标扫描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本节课确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运用实例说明海陆是不断变迁的,知道大陆漂移和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特点。能力目标通过了解地球海陆的发展变化过程,锻炼自己的读图析图、想象思维和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进行科学史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重难两点依据课程标准和初一学生特点,本节教材重点是板块学说的基本内容,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难点为大陆漂移,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二、学情分析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对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的学习,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存在一定的难度。三、教法选用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以启发探究为主,辅以读书指导法、讲解法和直观演示法等。因此在课程资源的选用上以教材为主,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四、学法指导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为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五、教学流程教学流程分导入新课、学习过程、课堂小结和智能训练四步。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播放陆地海洋的一组图片,然后设问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塑造了多姿多彩的地表形态,同学们听说过沧海桑田成语故事吗播放动画片“沧海桑田”,学生欣赏图片,观看动画并思考沧海为什么能变桑田。创设情景,引用成语导课,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又点明本课主题沧海桑田即海陆变迁。海陆变迁实例解释,指导学生完成教材37页活动,设问1、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会出现海洋生物的化石产生这种沧海变桑田的原因是什么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的古河流和古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过去这里为什么状况这种桑田变沧海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3、荷兰的国土面积不断扩大,反映了什么活动也能引起沧海桑田的变化学生带着我提出的三个问题认真阅读教材,经过独立思考,相互交流,逐一解决。这样安排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典型实例将沧海桑田的实例举证和原因分析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从中感悟体会,重在帮助学生树立海陆变迁的观念。你还能举出哪些实例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学生分组讨论,师生交流。在此基础上我实物投影从我市沐浴店镇北泊子村采集的鱼化石。学生观看的同时推断该村过去为怎样的环境如此启发学生获取课外知识,联系家乡的沧海桑田,体现了地理就在身边的教学理念。上面我们认识的沧海桑田的实例,反映了地球表面局部的海陆变迁。就全球而言,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很早以前有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引领学生进入下一个问题“大陆漂移”的学习我首先设问这个现象是谁发现的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假说学生看教材39-40页内容,描述有趣现象。在学生看书之后,我再播放课件点击大陆漂移的动态过程,让学生观察1、两亿年前的地球有几块大陆2、6500万年前这块大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现在地球的海陆轮廓如何4、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的变化趋势如何学生通过上述活动,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内容。正确的论断需要科学的依据来支持。有哪些证据能证明该假说成立学生阅读教材40页活动性课文,找证据拼合大陆古老岩层的相似形、海牛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大陆分布的相同性。还有哪些证据能证明其科学性学生讨论交流,师生互补共同帮助魏格纳寻找证据。许多地理科学研究结果表明大陆确实在漂移。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对此,人们看法不一。美国的赫子和笛子提出了海底扩张学说。我向学生出示海底扩张示意图并做简单讲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前面两个学说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板块构造学说。指引学生进入板块运动的学习。这部分内容我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我首先指导学生分组活动,自学教材“板块的运动”框题,归纳总结板块学说的基本理论。然后让学生拿出课前备好的世界海陆分布图和描好的六大板块轮廓图,组织学生进行六大板块的剪图拼图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描、剪、拼的动手动脑的实际操作中掌握六大板块的名称及分布。最后问各小组在“六大板块和世界火山地震图”上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学生看图交流,明确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第二步不仅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构造有关,世界上许多地理现象的形成也和板块运动有关。我首先指导学生读图“红海东非大裂谷分布图”“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和喜马拉雅山分布图”,然后课件演示板块张裂拉伸形成红海、碰撞挤压形成喜马拉雅山的动态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1、红海的面积为什么在不断扩大红海是怎样形成的2、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和喜马拉雅山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3、板块发生张裂拉伸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板块碰撞挤压地表会发生什么变化最后让学生总结概括板块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通过多媒体课件把沧海桑田的漫长历程瞬间演示,将地表事物的静态分布和动态形成同时呈现,直观形象的帮助学生理解板块运动如何引起海陆变迁。课堂小结我是这样这样安排的地球上海陆轮廓的形成和分布都是板块运动的结果,同学们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我在学生交流学习成果的基础上,指出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运用实例说明海陆变迁,知道板块学说的主要理论。智能训练我设计了具有阶梯性的三个题型。一是巩固练习填充图册13页第一题,填注六大板块的名称,复习强化课堂知识。二是学以致用,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释四个地理现象台湾海峡海底发现古森林和古河流遗迹、南太平洋上的许多岛国将被海水淹没、日本的中小学生经常进行防震演习、最近巴基斯坦发生强烈地震。利于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体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三是拓展延伸预测我们脚下的大地将来会有什么变化并说说理由、利用节假日查阅有关资料和实地考察,写出以“家乡的沧海桑田”为题的小论文,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六、课后反思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探究学习的起点和方向,力求从学生感兴趣地理现象入手,注意生活中地理教学资料的积累和运用,采用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读图析图技能、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精神,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沧海桑田 大陆 漂移 板块学说 实例 魏格纳 六大板块 原因 观点 火山地震的分布 证据 张裂拉伸 裂谷海洋 运动形式 碰撞挤压 海消山起 辅助板书海底扩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