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测试反应快慢教学反思测试反应快慢是二年级下册我们自己单元的第4课,属于课程标准中“生命科学”领域的内容,对应的是“10.1人体有感知各种环境刺激的器官”下的低段学习目标“识别眼、耳、鼻、舌、皮肤等器官”。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意识到综合运用感觉器官获取信息能够对事物进行更多方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本课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完成身体对外界的反应测试。本课是以玩游戏的方式来设计学习内容的,主要依托游戏活动来测试学生综合运用,感觉器官进行观察和反应快慢。这是基于儿童的立场的,充分考虑了低段孩子的身心特点,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理性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感受到上科学课是快乐的,让他们爱上科学课。这也是自治区提出的创新素养教育对低段教学的要求。在课前交流中,我结合图片和改编的儿歌,回顾前面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认识到感觉器官的重要性,为学习本课做好铺垫。同时也起到放松学生的身心,愉快学习的作用。聚焦环节,组织学生玩翻拍手游戏,回答教材中的问题,承前启后,初步了解感觉器官的作用,思维上升一个层次。“这个游戏比的是什么”,从游戏的目的的角度使学生认识到反应的快慢,更接近二年级孩子的语言系统和理解水平,引出研究课题。第一个探索活动1比一比谁抓住的次数多;让学生初步感受游戏的玩法,要求不高,能抓住尺子即可。这是通过游戏的方式测试眼、手初步配合的结果。为了增加游戏的趣味性,提高游戏的成功率,让学生能更明显地感受到综合运用多种感觉器官能获取更多信息帮助大脑进行比较判断,在教学中我增加了耳。怎么玩“抓尺子”游戏我是在视频演示指导、教师演示指导下让学生模仿操作完成的,使学生学会游戏的方法、记录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教师演示的是在学生中普遍出现的问题。本课的记录也是一个难点。以往的记录,是学生各记各的。快和慢,本就是相对而言,是通过比较得出的。为了方便比较,活动手册设计将学生的测试结果记录在一起,是独具匠心的。同桌两人对比,发现每个人的成绩不同,感受同学个体之间反应能力存在差异,多次测试是为了防止实验偶然性。将教材中研讨环节的“抓尺子”的游戏中用到了哪些感觉器官前置在这里,使学生认识到综合运用感觉器官能获取更多信息,快速完成身体对外界的反应测试。使学生的思维再次得以提升。第二个探索活动比一比谁的得分多。是在能抓住尺子的基础上尽量抓到高分区。从初步感知转变为数据描述,用数据描述变化规律更能体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学生通过数据分析,能够得出“反应快慢是可以被强化训练”的结论。在思维发展上,我是注意了搭建“脚手架”由抓住尺子次数同样多的比较,到抓住尺子不同位置的比较,再到不同位置上的得分比较,过渡到通过计算不同位置的得分,来比较反应的快慢。使学生明白了活动的目的,明确了抓尺子的目标,强化了内驱力,积极参与第二次测试。在测试中,我没有大面积反复强调要比出谁得分最高,是为了淡化学生的输赢意识,让学生心态好一些的去测试,不至于较多地故意去使坏,从而得到更准确一些的数据。游戏是研究实践的主体,游戏中的数据统计是研究活动的支撑。为了获得“反应快慢是可以被强化训练”的结论的数据支撑,最后通过统计评选出反应小达人,再采集个别小达人的数据。但是,学生的数据绝大部分都是跳跃性的,不是教材所设计的、培训案例展示的理想化的一次比一次高的规律。为了呈现数据,我也想了很多办法,投影上去,分数低的同桌也上去了,对人家不尊重;画了表格,去粘贴数字贴,需要大量的数字贴,费时费力;写数字,也很浪费时间。也想到了柱状图。最后采用录入法,一种“大数据”的处理办法,把我校学生的数据与授课班级的数据集合起来,让学生发现他们之所以被评为反应小达人的确是抓到的分数比较高,得分越高,反应越快。另外,将“抓尺子”的游戏中用到了哪些感觉器官问题前置后,评选出反应小达人,紧接着让他们分享得高分的窍门,衔接更自然、紧密。反复练习的结论还是结合生活经验来得出的。 “数据处理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可以为研究问题提供方便。”是本课的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我是通过学生对数据的记录,同桌数一数、算一算、比一比,比较相对大数据,来处理数据,也就是证据,让学生的思维可视化。在统计数据时,采用百分制合格的标准,10次中,抓到6次以上闯过第一关测试。总分50分的30分合格,闯过第二关测试这样照顾大部分同学,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满足与快乐教学这一课,表面看是在对学生进行反应测试,其实是在测试我的反应能力,挑战我的智商。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情况,不同的教学效果今后我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让课堂绽放生命的精彩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