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下语文24《河中石兽》教案(窦老师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

返回 相似 举报
人教部编版七下语文24《河中石兽》教案(窦老师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教部编版七下语文24《河中石兽》教案(窦老师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教部编版七下语文24《河中石兽》教案(窦老师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人教部编版七下语文24《河中石兽》教案(窦老师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4河中石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翻译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2、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文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有何不同。 3、明白课文阐述的道理。【教学重点】1、 积累文言词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翻译课文,2、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教学难点】明白课文阐述的“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以刻舟求剑的故事导入。2、出示学习目标(屏幕显示),学生齐读。1.积累文言词语。(重点) 2.正确朗读并译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重点)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含义,懂得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难点) 二、检查预习、积累字词1、学生介绍作者2、了解写作背景3、认读字词,正音河干( ) 门圮( ) 船棹( ) 曳 湮没( ) 啮沙( ) 坎穴( ) 溯流( ) 臆断( )三、朗读课文、译读课文1、指名读,其他学生听读,简要评价。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同时注意停顿及老师的语调语气。3、学生齐读。4、小组合作,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小组合作完成,圈出有疑问的地方。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组展示、师生解疑。四、整体感知,合作探究1、 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小组合作他们寻找石兽的不同方法各自都有什么样的理由,结果如何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句子。 人物寻找位置理由结果寺僧原地水中以为顺流下矣不可得顺流而下无迹讲学家原地沙下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众服为确论老河兵当求之于上流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果得于数里外3、问题探究为什么 “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师生共同归纳探究结果。4、纪晓岚讲述“河中石兽”的故事,仅仅是为了让我们了解生活中的“神异”之事吗文中哪句话表达出作者的观点带给我们怎样的生活哲理和人生思考根据学生讨论结果,教师归纳小结。五、布置作业1、整理课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 2、背诵课文。 3、思考文中人物的性格。 六、板书设计河中石兽纪昀僧 人 根据常情,考虑不周讲学家 空谈理论,主观臆断 实践出真知老河兵 经验丰富,考虑全面 借事说理第二课时一、 复习导入1、 诵读课文。2、 检查上节课作业文言文加点字解释。通假字曳铁钯 (“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不亦颠乎 (“颠”同“癫”,疯狂)古今异义二石兽并沉焉 ( 并,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阅十余岁 ( 阅,古义经历; 今义阅读 )盖石性坚重 ( 盖,古义句首发语词 ;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但知其一 ( 但,古义只 ;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 )是非木杮 ( 是,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是 )求之下流,固傎 ( 固,古义副词,本来;今义坚固 )尔辈不能究物理 ( 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今义物理学 )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介词,被)为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动词, 成为) 众服为确论 (动词,是)之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指”“求之地中” 这种观点) 其反激之力 (结构助词,的)词类活用棹数小舟 (名词用为动词 ,划船)暴涨 (动词用作名词,洪水)句式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表被动,可译为“被”)倒装句 当求之于上流 (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省略句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二、思考探究1、深入探讨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多媒体演示】教师演示。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2、师生共同归纳第一种 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第二种 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第三种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第四种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三、人物形象分析1、勾划出文中讲学家和老河兵语言中的反问句和两个人的笑。2、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联系生活实际,更深入地分析人物性格特点。3、归纳小结寺僧忽而原地打捞忽而顺流而下,代表不深思熟虑,主观臆断,盲目行动的态度。 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空谈事理,脱离实际。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实事求是。四、 拓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例与同学交流这类小故事。如刻舟求剑 守株待兔 掩耳盗铃五、布置作业。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