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下语文24《河中石兽》教案(俞老师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

返回 相似 举报
人教部编版七下语文24《河中石兽》教案(俞老师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人教部编版七下语文24《河中石兽》教案(俞老师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人教部编版七下语文24《河中石兽》教案(俞老师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中石兽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文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有何不同。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课文阐述的道理,知道分析问题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观臆断。【教学重点】 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教学过程】 1、 导入 1.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老师先请问大家一个问题,假如将相同量的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入冰箱中冷冻,你觉得哪杯水会先结冰(生答)有人说是冷水,有人说是热水,也有人说是一起结冰,那么实验证明是热水先结冰。发现这个现象的是非洲坦桑尼亚的一所中学的初三学生姆潘巴,所以世界上将这一奇特的现象称为姆潘巴效应。其实,生活当中还有很多让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代大才子纪昀带给我们的故事河中石兽,看看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 2. 作者简介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上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二、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1、学生自读文章,勾画出自己不会读或没把握读准的字,老师引导学生正音. 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同时注意句子停顿及老师的语调语气。 3、学生再读,赛读 4、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小组合作完成,圈出有疑问的地方。教师巡视指导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所得和困惑之处 5, 师生解疑,教师强调在文言翻译中,要注意通假字,省略字,倒装句以及古今异义字. 如 颠 果得于数里外 物理三、阅读故事、明白道理1、 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人们寻找十几年前掉入水中的石兽2, 文中几个人去寻找了按谁的方法找到了在什么地方找到的理由如何 生答 寺僧,讲学家,老河兵 教师什么地方找到的 生答当求之于上流 (运用倒装方法) 教师一般会上哪里去找可是老河兵为什么要去上游呢 生答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 教师这个句子很长,理解有难度。请同学们大声地翻译,有疑难可以同桌交流。3. 画一画把老河兵的这句话转换成图形(简笔画)来演示一下。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4. 老河兵按照他的方法找到了石兽。那么其他人又是怎么找的呢再读后两个理由,有什么发现(有相同的理由) 生答 他们都考虑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5. 那么他们的理由中有相似的地方,为什么老河兵找到了,而讲学家没找到呢 生答 老河兵有实践经验.6. 因此老河兵找到了石兽,他对文中其他两人有一句评论性的语句 生答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师明确 运用反问句,表达了对讲学家的讽刺.6. 纪昀在文中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找出来读一读. 生答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7. 填一填,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请同学们根据这节课的收获来填写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生实践出真知 重视实践生多元化思考多角度思考生不应该嘲笑别人,谦虚四. 小结 宋代的大诗人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凭老经验,凭习惯来推理事物,而造成判断失误的例子也不少,所以,让我们记住河中石兽简练之笔墨,让我们记住纪昀教我们的行事之理,不论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样,综合考虑,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结论。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有关实践的名言 3、课下阅读阅微草堂笔记六、板书设计 河中石兽 纪昀 做事要注重实践 做人要谦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