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河中石兽(第三学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3.反复诵读,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教学重点】能准确地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学 小伙伴们假如有两杯相同重量的白开水,但一杯是冷水,一杯是热水。如果我把他们同时放入冰箱那么你们想想哪杯水先结冰。(生有说热水也有说冷水。)结论是热水先结冰,这是非洲坦桑尼亚州的一名中学生经过试验所得出来的。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貌似不合常理的事情,像沧州南一寺的石兽它为什么落入水中十年之后我们是在上游找到它呢接下来我们一起进入纪昀的河中石兽一探究竟。2、 自主学习 请大家用一到两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根据大家的概括可以看出文章主要讲了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围绕石兽去哪了展开了一场争论,接下来请观看课本剧河中石兽。)3、 课本剧表演4、 合作探究 根据你刚才观看的课本剧以及你对课文的理解小组合作完成探究案(合作探究)部分。明确 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理由,水有冲击力,将随水流而下。 讲学家认为石兽在下沉处深埋,因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老河兵认为石兽已逆流而上,因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 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理,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而老河兵有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石兽、泥沙与流水的关系。可以根据大家所熟悉的列表格或思维导图的形式来写。5、 实验探究 某位学生做石兽被水冲刷的模拟实验。6、 主题探究在学完本课并观看试验后,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7、 拓展延伸1. 对于课文,我们如果用现代知识来看,也会产生疑问。下面这则材料也许会引发你新的思考,请与同学交流并将你的想法写下来。山西永济蒲津渡是黄河上的重要渡口,蒲津渡浮桥在历史上很有名气。唐代开元年间在渡口两岸各铸造了四尊铁牛(平均每尊重约36.5吨)、四个铁人、两座铁山等,组成了拴系浮桥所必需的锚碇系统。后因黄河改道,铁牛等没入水中,埋在地下。1989年,东岸铁牛由河滩下挖出,铁牛和铁人排列整齐,还在原址。2. 在你的生活中或你知道哪些“不可据理臆断”的故事,请至少写一则在下面。【教学反思】 这是改编之后新增的一篇课文,因此在网上很难找到资料。下面我来谈谈自己所上这篇课文的一点感受。 这篇课文我分两个课时来完成。并且我把这篇课文的重点放在理解字词、课文内容和让学生自己归纳课文中寻找石兽的四种方法上;把难点放在让学生知道学习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上。 首先我让他们自己借助课文下面的注解和工具书自己初步阅读感知课文内容。 读了几分钟后全班一起朗读(他们边读的时候我把他们读错的字写在黑板上,然后在一起更正读音)。更正之后我再带他们朗读一篇课文,紧接着让他们自己在朗读几篇。这样他们就会对课文内容有进一步的了解。便于他们更好地学习课文。这一点我觉得自己做得比较好带他们多读文章,这样不仅能熟知课文内容,而且还会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接下来就是对基本知识的学习以及掌握课文内容。对于作家作品的介绍我只简单的说一下。对字词和课文内容我讲的比较详细。我先让他们自己翻译课文,把不会翻译的作上记号(在学习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等时间到了我让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一句一句讲解课文内容,由于文章内容有点长我让他们一段一段来学习。如果将的内容太多我发现对农村中学得孩子来说要他们把那么多的内容记下来就有些困难,他们消化不了。我把每段里面重要的词语句子要他们做上记号,再让他们当堂把这些内容记下来。过几分钟后我在检查他们学习的情况,真的和我预想的差不了多少。我觉得人有了压力之后才会有动力,对于这些学生来说用这种方式让他们掌握文章内容效果还可以。我真的很开心他们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我感到很欣慰。学完文章内容之后,我马上进入第二环节提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归纳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待学生回答之后便明确答案(寻找石兽的故事)。接着问他们课文中讲了他们用几种方法来寻找石兽的然而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回答的不是太好,他们都只找到了三种,他们都把第一种给漏掉了。最后又问学生他们是怎样找到石兽的学生马上回答是根据老何兵提供的线索在河的上游找到石兽的。 文章的最后我问学生从他们寻找到石兽这件事我们应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对于这个问题他们回答的就不是很全面。【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