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下语文24《河中石兽》教案(奚老师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

返回 相似 举报
人教部编版七下语文24《河中石兽》教案(奚老师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教部编版七下语文24《河中石兽》教案(奚老师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教部编版七下语文24《河中石兽》教案(奚老师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教部编版七下语文24《河中石兽》教案(奚老师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4.河中石兽教学设计【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3.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使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品味文中蕴含的哲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从实际出发,观察事物对待生活,得出结论。导入新课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个老河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中心内容,把握课文所阐述的事理。2、了解作者,梳通文意; 分清层次,理解层与层之间的联系。3、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4、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能力。学习过程一、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作者简介 纪昀(1724 -1805),清代学者、文学家,字晓岚,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乾隆年间进士,晚年自号“石云”。他的著作有 阅微草堂笔记 。他编纂()的 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的贡献。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2、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题目是编者加的。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短篇志怪小说,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至嘉庆三年由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以笔记形式编写成。在内容上,主要搜集当时流传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乡野怪谈,或亲耳听闻的奇闻轶事。3.、文体知识 笔记小说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它的特点就是兼有“笔记”和“小说”的特征。 “笔记”使其在记叙上获得了一种散文化的记叙空间,在这一空间里,作者可以叙述,也可以表达别人及自己的思考以及观点; 而“小说”则是一种带有故事性的叙述和创作,由于“笔记”本身获得的自由空间,可以使“小说”创作与散文化的“笔记”叙述相互交叉,优势十分明显。4、听读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5、检查预习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并抄写词语。干(gn)圮(p)募(m)棹(zho)曳(y)耙(p)柿(fi) 湮(yn)没 啮(ni)齿 倒(do)掷溯(s)流 臆(y)断 欤(y)划分节奏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词语解释临河干(临靠近; 干岸边)曳铁钯(曳拖着 ;“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二石兽并沉焉 ( 并一起 )阅十余岁( 阅经历 )盖石性坚重( 盖句首发语词 )但知其一 ( 但只 )是非木杮 ( 是代词,这 )求之下流,固傎 ( 固副词,本来 )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 事物的道理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介词,被)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为动词, 成为)众服为确论 (为动词,是) 一老河兵闻之 ( 之代词,指”“求之地中” 这种观点) 其反激之力 (之结构助词,的)重点句子翻译。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经过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通假字曳铁钯 (“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不亦颠乎 (“颠”同“癫”,疯狂)古今异义(1)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一起 今义 并列 (2)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_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__ 今义一种学科(3)是非木柿 古义__代词,这______ 今义判断词 是(4)阅十余岁 古义__经历______ 今义阅读(5)但知其一 古义___只,仅仅_____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