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下语文24《河中石兽》教案(吕老师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

返回 相似 举报
人教部编版七下语文24《河中石兽》教案(吕老师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教部编版七下语文24《河中石兽》教案(吕老师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教部编版七下语文24《河中石兽》教案(吕老师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人教部编版七下语文24《河中石兽》教案(吕老师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中石兽【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词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文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有何不同。3、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白课文阐述的道理,知道分析问题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观臆断。【教学重点】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乾隆五十年1785,四海承平,天下富足。适逢清朝庆典,乾隆帝为表示其皇恩浩荡,在乾清宫举行了千叟宴。被邀请的老人约有3000名。当时推为上座的是一位最长寿的老人,据说已有141岁。乾隆和纪晓岚还为这位老人作了一个对子,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根据上联的意思,两个甲子年120岁再加三七二十一,正好141岁。下联是古稀双庆,两个七十,再加一,正好141岁。堪称绝对。纪昀,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深受乾隆帝赏识。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石兽向上游“跑”了,这是真的吗今天,我们再进一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探讨其中的原因。2、 课堂检测1、古今异义古义今义干岸不潮湿阅经历看物理事物的道理一门学科是这表判断的动词已停止已经2、 一词多义 闻之笑曰 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沿河求之 代词,代石兽.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代讲学家的话之 当求之于上流 代词,代石头.其反激之力 的至石之半 的求之下流、求之地中 代词,代石兽然则天下之事 的三、探讨课文1、文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概括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四种方法及结果2、在文中找出他们寻找石兽的理由有什么3、为什么前三种方法是错的,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人物寻找地点理由结果探究原因寺僧求石兽于水中不可得没考虑流水、石兽、流沙的关系寺僧顺流而下以为顺流下矣无迹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流沙讲学家原地沙下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众服为确论考虑了石兽和流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老河兵当求之于上流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果得于数里外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教师演示。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情景,借助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4、 如何理解这三个人物形象 僧人“求石兽于水中”“ 以为顺流下矣”-盲目行动者 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主观臆断者老河兵“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实事求是者5、 文中写到两次“笑”,你怎么理解讲学家的“笑”,嘲笑僧人,是自以为懂“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含有自信。六、这个故事说了一个什么道理课文中所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课文中所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许多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作出主观判断,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七、总结宋代的大诗人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凭老经验,凭习惯来推理事物,而造成判断失误的例子也不少,所以,让我们记住河中石兽简练之笔墨,让我们记住纪昀教我们的行事之理,不论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样,综合考虑,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结论。八、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2、积累有关勇于实践的名言3、课下阅读阅微草堂笔记九、板书设计河中石兽纪昀僧 人 盲目行动者讲学家 主观臆断者 实践出真知老河兵 实事求是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