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通浅显文言文。2、依据语境解释文言词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2、逐步养成注重实际调查得出结论的习惯,防止主观臆断的不良倾向出现。教学重、难点 1、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课时划分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预习1、朗读课文,复习上节课内容。2、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同学制作相关演示图示。3、就课文不理解出质疑。二、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河中石兽,学生齐读课文第三段。好,同学们,两只在十多年前掉落到河中的石兽,没有沉于泥沙,也没有被水冲到下游,反而像长了腿似得,到了河的上游,这是怎么回事呢清代文学家纪晓岚用简明精要的、短短二百字,记述了这件奇巧之事,下面我们将通过咬文嚼字来寻求其中的秘密。三、课文探究(一)、课文写了人们按照僧、讲学家、老河兵的说法分三次寻找石兽,请归纳出他们寻找的位置、结果。位置结果僧原地水中;顺流下矣无迹讲学家原地沙下(失败)老河兵求之于上流果得于数里外(二)、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来正确的方法1、学生齐读课文第一段僧找石兽。学生找出僧找石兽的的动词,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僧失败的原因。动词求、以为、棹、曳、寻归纳僧失败的原因心急如焚 劳师动众 不加思考 盲目行动学生再读课文第一段,注意要读出着急的心情。2、纪晓岚仅仅用几个动词就写出了僧找石兽的过程,可谓是言简意丰,那么讲学家和老河兵听了这件事后有什么表现呢比较二者观点的异同点相同点“石性坚重,沙性松浮”,都考虑到了石、沙的问题;,都考虑了时间的问题。不同点讲学家忽略了水的作用,认为石兽“渐沉渐深”; 老河兵综合石、沙、水的因素,理论联系实际,认为“渐激渐深”。提问“激”字是谁的力量(水)请同学们用图示的方法来解释一下,水对石兽产生什么样的作用落入河中的石兽怎么会跑到上游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请两个学生到黑板演示,边画边解说;老师用PPT演示水激石兽,石兽转到上游的过程。3、重点讲述“渐激渐深”的“激”字,强调水的反作用力、回荡之力。上游下来的水不能把石兽冲走,石兽却对水有个反作用力,足以冲走石下的一些泥沙,造成坑洞,那么在水下这反作用力是很细微的,老河兵是怎么知道这个规律的从而引出对老河兵和讲学家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老河兵 理论加实践、实事求是讲学家空谈理论、据理臆断4、分析课文最后一句“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也。可据理臆断欤”此句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讨论。(以反问句的方式、主旨句,中心句、画龙点睛,深化主旨)启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5、补充介绍作者及阅微草堂笔记。四、作业实验有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在冰箱里,你认为哪一个先结冰呢(强调实践,反对主观臆断。)五、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