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上语文26《好的故事》教案(陈老师获奖教学设计).doc

返回 相似 举报
人教部编版六上语文26《好的故事》教案(陈老师获奖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部编版六上语文26《好的故事》教案(陈老师获奖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教部编版六上语文26《好的故事》教案(陈老师获奖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教部编版六上语文26《好的故事》教案(陈老师获奖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教部编版六上语文26《好的故事》教案(陈老师获奖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第25课好的故事【正文】一、教材分析好的故事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单元是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唯一一个以人物组织的单元。好的故事选自鲁迅散文诗集野草,有深刻的时代背景,是一篇文字精美、联想新颖、构思独特的散文诗,真实地反映出鲁迅先生是如何在黑暗社会中用语言文字去奋斗,去追求的。“好的故事”其实是作家的美好梦境。开头与结尾相互照应,点出了梦境开始前及美梦破碎后,现实世界都是“昏沉的夜”,现实与美梦形成强烈对比,暗讽时局的黑暗,表现出作家内心的怅惘和失望。课文的主体部分用细腻的笔触描摹梦境梦里“许多美的人和事”体现在文章丰富的意象中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随这些意象的一一出现,读者脑海中安宁静谧的画面逐渐绚丽多姿起来,恍若来到了远离尘世喧嚣的世外桃源,一时忘却了身外烦恼这表现出鲁迅先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课后“阅读链接”中的材料,很好地阐释了文中事物的象征意义,挖掘了课文的深刻内涵,点明了作者写作的深层意图。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思想,能够针对课文中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学习前一课少年闰土后,学生已经对鲁迅先生有了初步的认识。但首先,好的故事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很多词语比较难懂,在阅读时会阻碍学生的理解;其次,今天的学生距离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较远,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借助资料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走近鲁迅。综上所述,本课教学重点为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教学难点为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课堂上,针对梦境部分的教学,教师主要引导学生“想象画面”,通过想象朦胧中河岸边美的人和美的事组成了怎样的美好生活,体会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体会鲁迅先生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针对现实部分的教学,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借助资料”加深理解,进一步走近作家。本课教学主要以“读、思、议”为主,在教学过程中,评价反馈自然地转化为教学的指导,使得指导、评价、反馈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循环的、引领学生螺旋式发展的过程。二、教学目标1.会写“搁、综”等13个字,会写“预告、烟雾”等15个词语。2.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能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4.能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三、教学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2.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知道“好的故事”是指“我”的梦境。2.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初步体会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一)了解写作背景,提出问题1.谈话导入第八单元的主题是“走近鲁迅”,我们已经学习了第一篇课文少年闰土,你们能结合这篇课文,说说对鲁迅有了哪些了解吗设计意图认识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对其标志性人物的认识。本单元是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唯一一个以人物组织的单元,应引导学生通过不同课文、不同角度去认识鲁迅,走近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2.揭示课题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鲁迅,学习他所写的一篇散文诗,题目叫好的故事。板书课题、作者。3.课件出示好的故事背景资料,交流并质疑。好的故事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创作于1925年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当时的中国社会极度黑暗,人民生活艰难,无法安居。(1)学生交流资料。(2)启发质疑。【预设】为什么社会这么黑暗,鲁迅先生却写了一篇“好的故事”(3)过渡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走进课文。设计意图联系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联系鲁迅先生身处的社会背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此环节也引导学生认识到鲁迅所生活的时代特点,为进一步了解鲁迅做好铺垫。(二)初读课文,分清层次1.交流课后第一题的要求,明确读本课的方法。2.明确初读要求默读课文,跳过难懂的词语,边读边思考“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课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3.交流“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分清层次。(1)全班交流。【预设】“好的故事”指作者的梦境。(2)交流从文中哪些语句看出这是个“梦”(3)继续交流课文可以分成哪几部分【预设】第1、2自然段是“梦前”,第3至9自然段为“梦境”,第10至12自然段写“梦醒”。设计意图紧扣课后题的要求,引导学生跳过难懂的词语,初步读懂课题,分清课文层次,整体感知课文作者是由现实进入梦境,最终回到现实的。(三)交流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1.引导学生交流“梦境”部分给人留下了怎样的印象。(1)引导发现鲁迅先生重点写的是“梦境”部分。(2)请学生快速浏览这一部分,说说“我”梦见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圈画关键词。(相机板书)梦境美丽 幽雅 有趣(3)引导发现在这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故事”中,作者描绘了几个美好的场景分别在第几自然段【预设】描绘了两个美好的场景,分别在第5和第7两个自然段。2.自主学习,细读第一个梦中场景。学习提示默读第五自然段所描写的场景,思考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画出相关语句。这次读文,还要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难懂的词语。3.交流展示,相机指导。(1)根据汇报相机出示第一句话。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学生联系上下文猜测“乌桕”“伽蓝”是哪一种事物。相机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学生自由交流这句话中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将这一句中表示事物的词语按照类别重新整理,用课件出示,引导学生与原文对比,发现原文中的事物是错综着出现的。引导学生联系第五自然段中第一句话“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体会由于是朦胧中记得坐着小船看到两岸的景象,因此岸边的人和事都是错综出现的。引导学生想象岸边可能会出现哪些生活场景呢交流脑海中看到的画面。教师小结从清晨到正午,再到傍晚,你们脑海中的这些景象放在一起,就构成了江南水乡人们一天之中美好、幸福的生活。引导学生抓住“倒影”“澄碧”“萍藻游鱼”“闪烁的日光”等关键词,体会梦境的五彩斑斓。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2)根据汇报相机出示第二句话。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学生自由交流感受。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句子。(3)根据汇报相机出示第三句话。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夏云头”“水银色焰”等词语的含义。教师相机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学生自由交流体会。引导学生抓住“镶着日光”“水银色焰”,并联系前文中“闪烁的日光”,感受朦胧中作者看到的景象是光明灿烂的。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4)创设情境引读第五自然段,读出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4.自主学习,细读第二个梦中场景。学习提示第二幅梦境图又如何体现“美丽,幽雅,有趣”的,你又理解了哪些词语呢默读,标画词句。5.交流展示,相机指导。(1)学生联系上下文,交流对“奔迸”一词的理解,教师相机出示“泼剌”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引导学生抓住“泼剌”“奔迸”,体会水中“红锦带”的动态美,感受梦境的朦胧奇幻。设计意图引用工具书中的词义解释“泼剌”一词是出于对学情的考虑。本次教学面对的学生自五年级起才开始使用统编教科书,未学过四年级上册走月亮一课,因此对于“泼剌”一词需要借助工具书来理解。(2)学生自由交流从哪里体会到了“美丽,幽雅,有趣”。(3)课件出示“一丈红”“大红花”“斑红花”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红色带给人怎样的感觉,体会梦境中画面的鲜艳、热情、充满希望。(4)引导学生抓住“织”,体会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小结这真是一条美丽神奇的红锦带,织进了数不清的人和事,织进了岸边数不清的生活场景,多么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啊(5)指名朗读第七自然段。设计意图教学整个“梦境”部分时,不孤立地将“理解难懂词语的意思”作为一个单独的板块来处理,而是将词语理解与想象作家描绘的美好景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通过大量的、不同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好地为理解课文主旨、走近鲁迅先生做铺垫。(四)布置课下思考任务1.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两幅“美丽,幽雅,有趣”的场景的前、中、后,还有三段话。这三个自然段与梦境部分的两幅美好场景有什么联系呢2.课件出示课后作业读一读第4、第6和第8自然段,想想这三个自然段与梦境部分的两幅美好场景有什么联系呢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抓住重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深入体会梦境的美好。2.结合“阅读链接”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3.借助相关资料,进一步认识鲁迅先生。(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交流上节课的收获“好的故事”其实就是鲁迅先生的一个梦境,课文可以分为“梦前、梦境、梦醒”三个部分,其中梦境部分让我们体会到了“美丽,幽雅,有趣”。2.过渡上节课,我们在初读课文,分清层次后,走入梦境中的两个场景,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了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最后,留了一个问题给大家这三个自然段与“梦境”部分的两个场景有什么联系吗这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交流。(二)进一步体会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1.学习提示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读后在小组内交流这段话和“梦境”部分的两个美好场景有什么联系呢 2.反馈交流。(1)学生结合课文中的语句交流自己的发现。(2)创设情境引读第五自然段和第七自然段的重点语句。(3)引导学生思考、交流云锦是美若灿烂云霞的丝织物,难道不应该说“一段云锦”,“一幅云锦”吗作者为什么说是“一天云锦”【预设1】“一天云锦”写出了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组成的画面的壮观。【预设2】“一天”也代表着作者梦中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组成的“一天”的美好生活。(4)课件出示小船经过山阴道的动画视频。教师小结朦胧中,我看见了一个好的故事,故事里错综的人、错综的事组成了一天美好、快乐、幸福的生活,如织成的云锦,如飞动的奔星。(5)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3.引导学生交流第六自然段、第八自然段与两个梦中场景的联系,发现梦境部分前后呼应的关系。教师小结这三个自然段如同一根彩线,将梦境中两个“美丽,幽雅,有趣”的场景串在了一起,呈现在我们眼前。4.师生合作,配乐朗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梦境”。设计意图在初步体会梦境中两个场景的美好之后,引导学生关注整个梦境部分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呼应关系,从而进一步体会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三)借助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1.引导学生抓住现实部分的关键词“昏沉”“昏暗”,感受现实环境的压抑。(相机板书)现实昏沉 昏暗2.借助阅读链接深入理解课文。(1)提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借助资料。板书借助资料(2)学生默读书后阅读链接,尝试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3)学生结合这两段资料中的关键句,交流感受。相机板书向往的生活 社会的黑暗3.引导学生思考借助资料,我们的理解更深刻了,不过老师还想问鲁迅先生为什么不直接写“社会真黑暗,我的憧憬真美好”,而要去写“昏沉的夜”梦见的“好的故事”呢【预设】在黑暗的社会背景下,作者无法自由地表达心声。启发学生谈一谈对鲁迅的认识当时的社会现状不允许人们自由地吐露心声,可鲁迅先生以隐晦的方式坚持发出心底的呐喊。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鲁迅呢【预设】勇敢、敢于批判、具有抗争精神设计意图对于刚刚接触鲁迅作品的六年级学生来讲,体会课文的深刻含义是一个难点,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借助资料”这样的方法来读文学作品。在引导学生进一步走近鲁迅的同时,也落实了本单元阅读方面的语文要素“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4.课件出示当今乡村美好生活图景的视频。师生共同小结正是像鲁迅先生这样千千万万的革命者不断地抗争,“好的故事”不再只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梦境,而在我们生活的今天成为了“现实”。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看待鲁迅作品的时候,将当时黑暗的社会与今天的幸福生活进行对比,体会在当时黑暗社会背景下,抗争精神的难能可贵,体会像鲁迅先生这样的革命者的不断抗争对于我们所生活的美好时代的意义。5.课件出示毛泽东主席对鲁迅的评价,引导学生进一步走近鲁迅。“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毛泽东评价鲁迅先生教师小结鲁迅就是以笔为枪,用文字唤起千千万万中国人民的斗志,他的一生都在与敌人作斗争。所以,毛主席才给了他这么高的评价6.引导学生明确本单元接下来的学习内容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还要继续读两篇课文,去看看,鲁迅的亲人如何评价他,其他文学家、革命者如何评价他课下,请你再去搜集一些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走进这位伟大的作家。设计意图关注本单元内部的前后联系,引导学生从整体来审视这一个单元的学习。(四)写字指导,布置作业1.课件出示写字表,提示学生关注“澄”“萍”“藻”“漾”“骤”几个字书写时要注意的地方。2.学生用手在书桌上快速地写写刚才提示过的几个字。3.布置作业课下,请你抄写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和词。同时,预习第26、27课时,别忘记查找相关资料,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走近鲁迅先生。 课件出示作业要求。【板书设计】 好的故事 鲁迅 向往的生活 黑暗的社会 梦境 现实 借助资料 美丽 幽雅 有趣 昏沉 昏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