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第25课好的故事【教学目标】1.会写13个生字,会写“凝视、瞬间、骤然、荡漾”等难词。2.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能抓住关键词句,想象画面,体会梦境的美好。4.能结合野草相关资料及“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教学重难点】1.能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2.能结合相关资料,了解“象征”这一艺术特征。【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拓展阅读资料【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一)谈话导入,引出作者。出示猫头鹰图片,猜图、谈话,引出作者鲁迅。(2) 设置悬念,引出课题。鲁迅先生为什么取绰号为猫头鹰那就让我们一起到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寻找答案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散文诗好的故事 。 二、检查预学,整体感知(一)检查预学,梳理有年代感的难词。1.这么难读的课文,你想到哪些好办法读懂它生跳读、猜读。2.初读课文时,你都跳过了哪些词 3.借助注释,通过和现代汉语一一对应,理解词语的意思。男女生合作读词语。4.联系语境,理解“伽蓝”。出示文中的句子“塔,房屋,伽蓝”作者把这三种事物排列在一起,联系上下文能够帮助我们大致猜到这是一种建筑。再查资料,原来就是僧众居住的园林,也就是现在的寺院。(二)整体感知,梳理脉络。1.再读课文,想象画面。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你的脑海里出现了哪些画面2.引导发现这些美的画面都出现在作者的梦境中。作者不仅写了梦境,你还看到了哪些画面原来,作者还写了现实中的画面。3.梳理脉络好的故事整篇从现实到梦境再回到现实,这样一个圆形的结构就为我们徐徐打开一幅变幻无穷的画卷。 四、合作研读,体味梦境之美(一)寻找依据,体会梦境的美丽、幽雅和有趣。自读3-9自然段,想象画面,并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作批注。(生默读思考,画出相关词句,并交流。)(二)多种形式品读,感受梦境美好。1.品读19个名词,读出梦境的美好。(1)这些画面中,有景、有物、有人,这段文字有什么特别之处作者一连罗列了19个名词,而且都用了逗号,用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一幅江南风光图。(2)创设情境,指导朗读。19种景物,逐一列举,多么优美的江南画卷啊请你来读故乡的景、故乡的人,儿时的记忆一一呈现在了我们眼前,你再来读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小船,走近这美丽、幽雅的画面(3)播放画卷,师示范读。2.巧借批注,理解“荡漾”。3.师生合作读,感受梦境的“明亮”。乌桕,新禾,野花夹带了闪烁的日光鸡,狗 夹带了闪烁的日光4.配乐齐读,再次感受梦境美好。过渡作者究竟在什么样的境况下写出了这样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五、研读“现实”,揭示“象征”(一)自读第一自然段,理解“昏沉的夜”。1.读读这一自然段,给你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初步感受“昏沉的夜”的黑暗、压抑。2.补充背景资料,理解“昏沉的夜”。(1)补充资料。课前大家还搜集了课文的背景资料,谁来说说(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确实如你们所说的这样,师总结补充资料。(2)初步理解“昏沉的夜”。在简短的环境描写结束时,是一句铿锵有力的总结,一起读(齐读是昏沉的夜)(二)揭示“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鲁迅先生还仅仅是在写昏沉的夜吗在那样黑暗的社会现实中,鲁迅先生只能把实际想说的话,想要表达的情感,隐含在具体事物的特征中,这种表现手法就是象征。(3) 总结学习方法。你看我们抓住具体事物说感受,借助资料去印证,就帮我们读懂了文字背后的社会现实。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指导书写 (一)回顾梦境,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徜徉在鲁迅先生儿时记忆中的江南美景中,还知道鲁迅先生用象征的手法描绘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好的故事。(二)听写词语,指导书写。1.听写词语。凝视 瞬间 骤然 荡漾2.指导书写。抓住规律把难字写准确、写美观。二、对比阅读,重温梦境的美好(一)体会梦境的美丽、幽雅和有趣。默读第七自然段,想一想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还体现在哪里 1.聚焦“红色”景物,谈感受。(1)找到红色的景物,感受颜色美。这么多的红色带给你什么感受(2)小结这画面洋溢着“美好”和“热情”。2.关注“变化”,品“有趣”。(1)读好变化之快、之有趣。如“碎散”“拉长”......(2)理解“泼喇奔迸”,读出动感。这“泼剌““奔迸”的红锦带究竟是怎样绮丽的景象这红锦带里,不仅有声音,还有水流的动感,一派生机盎然。请你来读(3)播放视频,范读。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多么奇特的景象啊(4)配乐,指名读整段。这梦中的画面有光、有色、有声、有线条、有动感,是多么的变幻无穷啊(生配乐读) 鲁迅先生用散文般生动传神的语言,为我们呈现了诗一般的意境。(5)齐读第8段。出示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三、借助资料,感悟梦境内涵 过渡然而,美梦美景转瞬即逝,(一起读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一切美好破灭,作者又回到了这昏沉的夜。(一)借助视频资料,走进作者创作时的心境。1.播放视频,补充创作背景。让我们一起回到1925年,看看当时鲁迅的生活处境。2.看完这段资料,回到原文中,谁能读懂鲁迅先生此时的心境理解鲁迅的孤寂、苦闷、不安和怅惘、绝望。3.带上先生所有的思绪,再读。(二)师生合作读第二段资料,理解写作意图。1.师生读资料。简短的文字,看似不经意,却把先生所处的外界环境和内心情感一一展现。我们一起合作读。(出示第二段资料)先生仅仅在写梦境吗2.引出“希望”。这是作者一心向往的生活,这美丽,幽雅,有趣的故事就是鲁迅先生的希望。3.总结野草中23篇散文诗,大多都在描写梦境,借此来抒发现实生活的感受。因此,象征手法的广泛运用也成为了野草艺术上最大的特征。四、拓展阅读,学习象征手法 (一)出示阅读要求打开你的学习单,用跳读、猜读等方法,快速阅读秋夜。圈画出文中描写的事物,猜一猜分别象征了什么(二)交流汇报天空与月亮象征反动势力及其帮闲们枣树象征同反动势力坚决斗争的英雄 小粉红花象征一般人小青虫象征着无数不惜牺牲生命、追求光明的革命青年小结你们初步有了自己的阅读感受,课后还可以查阅资料更进一步地阅读理解。五、总结升华,播种“希望”(一)总结升华整部野草是鲁迅对自我生命的追问,这里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光明与黑暗间的徘徊,希望与绝望的纠缠。(二)播种“希望”1.补充拓展毛泽东主席、叶圣陶先生对鲁迅的评价。2.回归课文,触摸文字的温度。3.播种“希望”,在学生心底埋下希望的种子。这好的故事如同音乐中的主旋律,一层层,一遍遍在耳边回旋,勾连起全文的线索,也在我们心底打下深深的烙印。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好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