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湘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教学设计共85页)目录第一单元 探秘生物体的基本结构1 神奇的显微镜2 洋葱表皮的秘密3 细胞第二单元 微生物1 发霉和发酵2 观察微生物3 微生物和我们第三单元 光1 光源2 光的传播3 光的反射4 光的色散与混合5 光线与视觉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1 昼夜的交替2 四季的变化3 四季的形成第五单元 简单机械1 生活中的“好帮手”2 杠杆3 轮轴4 滑轮5 斜面第六单元 小小起重机1 设计起重机2 制作起重机第一单元 探秘生物体的基本结构第一课 神奇的显微镜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自然水域中的水里有微小生物。了解显微镜发明与发展的历程。知道显微镜的各部分名称及用途。2.科学探究针对“自然水域中的水里有没有微小生物”进行猜测,能采集水样并先后通过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进行观察对比,感受显微镜观察微小生物的便利。从采自任一自然水域的水样中发现微小生物的事实,能推测出自然界一般水体中都含有微小生物。 3.科学态度、STSE对于探索微小生物有兴趣,乐意了解显微镜发明发展的历程,认识到显微镜的发展促进了新的科学发现,体会科学技术与社会进步的联系。懂得显微镜是探索微观世界的重要发明,积极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及用途。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池塘水、载玻片、滴管、放大镜、显微镜,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看单元页画面,读小诗大树下面小草立,大象脚边小蚂蚁,生命纷繁又复杂,基本结构无大异显微镜下瞧仔细,深入观察来学习。(2)引入新课并提问从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来探究生物体的基本结构。首先,从自然水域中的水开始,如果从江河湖海池塘等这些自然水域中取一滴水,猜一猜,这一滴水里有什么(3)学生进行预测。(如果预测中有微小生物,后续教学则是寻找证据。反之,则按教材呈现的方式进行发现式教学)(二)新课学习1. 观察自然水域中的一滴水(1)明确任务分组观察自然水域中的一滴水。(2)介绍材料课前采集的自然水域中的水样、滴管、载玻片、放大镜、显微镜(考虑到学生还没学习使用显微镜,教师事先调好显微镜,供学生使用,或由教师演示)。再次强调安全采集水样的重要性。(3)交待实验步骤a.用滴管在水样中取一滴水,然后将这滴水放置于载玻片上。b.分别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这滴水,将观察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上。c.用教师课前初步调好的显微镜观察这滴水。将观察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上。(也可以采取教师演示、投影的方式进行)(4)交流从使用肉眼到放大镜,再到显微镜,我们的观察结果有变化吗有什么不一样吗说一说我们的想法和感受。(5)小结自然水域中水样里有微小生物。从采自任一自然水域的水样中发现微小生物的事实,可以推测自然界一般水体中都含有微小生物。放大镜将观察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到了一些细节。显微镜能让我们看到在肉眼和放大镜下看不到的事物。2. 了解显微镜的发明与发展(1)自主阅读材料教材P3-P4的显微镜的发展史。将所得的信息填写在活动手册上。(2)交流说一说,阅读了这段材料,你有什么感受(3)复述显微镜的发展与发明历程学生采取接龙的方式呈现。(4)小结显微镜的发明,打开了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新窗口。正是人类对微小世界不断追寻的好奇心,推动了显微镜的发展进步,更推动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科学认识3. 了解显微镜的构造(1)实物展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显微镜能帮助我们观察到用肉眼无法看到的事物。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显微镜的主要构造。(2)教师逐一介绍显微镜的各个部位及名称。重点介绍显微镜主要由两组透镜组成,其中装在镜筒上端,接近眼睛的透镜组叫目镜;装在镜筒下端,接近被观察物体的透镜组叫物镜。(3)学生介绍扮演小老师,介绍显微镜的各个部分名称及作用。评选出最优的小老师。(4)练习活动手册P2, 在图中标注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三)整理,下课。第一单元 探秘生物体的基本结构第二课 洋葱表皮的秘密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常见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方法。知道洋葱表皮是由一个一个紧密挨着的“小格子”组成的。初步了解洋葱表皮临时玻片标本的制作步骤。2.科学探究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操作显微镜,并在观察洋葱表皮永久玻片标本的活动中练习操作技能,同时观察到洋葱表皮的细胞结构。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洋葱表皮临时玻片标本的制作方法,能自制洋葱表皮临时玻片标本并用显微镜观察。3.科学态度、STSE积极参与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的探究活动,规范操作,严谨认真。懂得正确使用显微镜和正确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对于科学观察都很重要。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显微镜、洋葱表皮永久玻片标本;洋葱、镊子、载玻片、盖玻片、清水、刀片、碘酒、吸水纸;教学课件。学生准备洋葱、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复习说一说显微镜的组成部分及名称。(2)引入教师展示洋葱,并讲述你知道这是什么吗你想知道关于洋葱的秘密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洋葱表皮的秘密吧首先,我们要学会如何正确使用显微镜。(二)新课学习1.学习使用显微镜(1)教师演示并讲解显微镜的使用步骤a.取镜和安放一只手握住镜臂, 另一只手托住镜座,将显微镜平放在桌上。安装好目镜和物镜。b.对光一只眼注视目镜内,调节反光镜,使目镜视场内亮度适宜。c.调节 把所需观察的标本放到载物台上,转动准焦螺旋,将镜筒尽量调低,注意不要让物镜压到标本上。一只眼注视目镜内,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有时还需要移动观察的标本,才能达到最佳观察效果。(2)学生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师巡视指导。(3)交流说一说,在使用显微镜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2. 观察洋葱表皮永久玻片标本(1)明确任务正确操作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把自己的发现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2)实验材料洋葱表皮永久玻片标本、显微镜、放大镜、记录笔。(3)实验方法a.显微镜取镜和安放、对光。b.将洋葱表皮永久玻片标本放置到载物台上,调节显微镜,直到看清物像为止。c.观察洋葱表皮。观察时,双眼要同时睁开,一边观察,一边记录。(4)交流根据观察和记录的结果,说一说,洋葱表皮有什么细微的结构(5)小结洋葱表皮有一个挨着一个的小格子,每个格子里还有一个小圆点。(6)继续探究我们用显微镜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的结果,用放大镜看得到吗试一试。(7)小结用放大镜看不到洋葱表皮的这些微小特征,用显微镜才可以看到。3. 自制洋葱表皮临时玻片标本(1)思考永久玻片标本和临时玻片标本有区别吗区别是什么(2)讲述玻片标本的种类,从保存时间长短分,有临时玻片标本和永久玻片标本。临时玻片标本和永久玻片标本制作过程基本一致,只是永久玻片制作完成后还需要进行封片。而临时的玻片标本,一般都不封片,不能长期保存。(3)教师演示自制洋葱表皮临时玻片标本的步骤a. 擦擦拭载玻片、盖玻片。b. 滴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c. 划在洋葱内表皮上用刀片划出一个约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使用刀片时注意安全d. 取用镊子小心撕取洋葱内表皮。e. 展将洋葱内表皮置于载玻片的清水中,使之平铺开。f. 盖从一侧开始慢慢盖上盖玻片,不能有气泡产生。g. 染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染液,如碘酒,给洋葱表皮着色。h. 吸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取多余的染液,使洋葱表皮细胞均匀染色。(4)学生尝试制作标本,教师巡视指导。(5)标本成果展示。(6)实验将自制临时玻片放到显微镜下观察。(7)交流说一说,你观察到了什么(三)整理,下课。第一单元 探秘生物体的基本结构第三课 细胞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动植物都是由类似于“小格子”(内部填充复杂物质)的结构组成的,这种结构称为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了解细胞的发现史。2.科学探究用显微镜依次观察一些植物、动物和人体部分结构的永久玻片标本,能分别归纳出植物细微结构、动物细微结构和人体细微结构的特征,进而归纳出动植物都是由类似“小格子”的结构组成。3.科学态度、STSE对于认识生物的细胞结构有兴趣,积极用显微镜进行观察,体会到技术发展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学习细胞发现史,感受科学的发展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显微镜、植物永久玻片标本(蚕豆叶下表皮、植物根尖、玉米茎横切、松树茎横切)、动物永久玻片标本(蛙卵、草履虫、鸡血)、人体永久玻片标本(血液、口腔上皮、骨骼肌横切)、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复习a.说一说,正确操作显微镜的三大步骤是什么b.回想一下,上节课我们用显微镜看到的洋葱表皮是什么样子的(2)学生回答。(3)引入我们通过显微镜观察知道,洋葱是由许许多多微小的“格子”组成的,那其他植物的细微结构是什么样的我们今天一起来探究下吧(二)新课学习1. 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永久玻片标本(1)实验任务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下列植物永久玻片标本(蚕豆叶下表皮、植物根尖、玉米茎横切、松树茎横切),并把自己的发现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2)交流这些植物的细微结构各是什么样的植物的细微结构有什么相同之处(3)学生汇报。(4)小结植物的细微结构都是由类似的“小格子”组成的,“小格子”有大有小。(5)继续探究动物的细微结构是什么样的和植物的细微结构是否有相同之处2. 用显微镜观察动物和人体的永久玻片标本(1)实验任务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下列动物永久玻片标本(蛙卵、草履虫、鸡血),并把自己的发现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2)交流这些动物的细微结构各是什么样的动物的细微结构有什么相同之处(3)学生汇报。(4)小结动物的细微结构也都是由类似的“小格子”组成的,“小格子”有大有小。(5)继续探究用同样的方法在显微镜下观察人体永久玻片标本(血液、口腔上皮、骨骼肌横切),并把自己的发现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6)交流说一说,这些人体的细微结构各是什么样的人体的细微结构有什么相同之处(7)思考植物和动物、人体的细微结构有什么相同之处(都由“小格子”组成的。)(8)小结动植物都是由类似于“小格子”(内部填充复杂物质)的结构组成的,这种结构称为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9)自主阅读材料教材P12细胞发现史的内容。(10)交流阅读这则材料后,说一说你的感受。(11)学生复述细胞的发现过程。(三)整理,下课。第二单元 微生物第一课 发霉和发酵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空气中的食物及物品容易发霉。知道人们很早以前就发现了食物可发霉、野果可发酵变酒的现象。2.科学探究回顾观察生活中的发霉现象,能针对物品发霉的条件作出假设,据此设计对比实验并以馒头为例进行研究,证实发霉需要温暖潮湿的条件。阅读有关“野果可发酵变酒”的科学史资料,联系发霉现象,能对发酵的原因作出初步的猜想。3.科学态度、STSE乐于探究食物发霉的条件,尊重证据,合作交流。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面包片或馒头片、密封小塑料袋、水、滴管等;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看单元页画面,读小诗果实粮食酿美酒,橘子发霉长绿毛。伤口感染有危险,打针消炎来治疗。谁的本领这么高显微镜下找一找(2)思考想一想,诗里面这个“本领高”的东西是什么(3)学生自由猜测 微生物。(4)引入我们从这节课开始将深入探究“微生物”那些“厉害的本领”。一起来看看吧(二)新课学习1. 观察生活中的发霉现象(1)课件展示教材P14上方四幅图。(2)交流这些物品发霉了,发霉之处,有哪些变化(3)学生汇报观察结果(4)小结发霉之处,颜色、形状、气味等都发生了显著变化。(5)聚焦问题霉经常出现在什么地方什么季节容易看到发霉现象据此,我们可以推测什么条件容易产生发霉现象(6)作出假设。2. 探究馒头发霉的条件(1)明确任务探究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馒头是否更容易发霉(2)任务分解并讨论怎样研究“发霉与温暖有关”怎样研究“发霉与潮湿有关”(3)汇报并小结“温暖”可以通过改变温度来控制,例如常温和低温;“潮湿”可以通过改变水分来控制,例如食物中含有水分、食物中不含水分。因此,我们需要设计两组对比实验。(4)分组讨论,设计实验计划。a.对比研究的是什么实验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应该是怎样的b.需要准备哪些实验材料c.按照什么步骤开展实验怎样做记录(5)汇报实验计划,并进行班级交流。(6)示例讲解1“温暖的条件下馒头是否更容易发霉“的研究计划假设馒头容易在温暖环境下发霉。材料两组馒头片,冰箱,滴管,水。相同条件 同一块馒头切片;都滴12滴水;同时摆放每天同时比较。不同条件摆放地点一组放冰箱中;另一组放冰箱外。实验步骤a.将同一块馒头切成相同大小的若干小片。b.每小片馒头都滴12滴水。c.将小片馒头分成两组。d.一组放入冰箱保鲜层,另一组放在温暖的地方。e.连续一周观察比较实验样品, 记录看到的现象。(7)示例讲解2“潮湿的条件下馒头是否更容易发霉“的研究计划假设馒头容易在潮湿环境下发霉。材料两组馒头片,一组是正常情况下含有水分的馒头,另一组是完全烤干不含水分的馒头、密封塑料袋。相同条件同一块馒头的切片;同样密封好;温度环境一样,都是常温;同时摆放 每天同时比较。不同条件一组是正常情况下含有水分的馒头,另一组是完全烤干不含水分的馒头。实验步骤a.将同一块馒头切成相同大小的两片,将其中一片完全烤干。b.分别将这两块馒头片装入塑料袋并密封。c.同时放在室内的桌子上。d.连续一周观察比较实验样品, 记录看到的现象。(8)各组完善实验方案,并填写在活动手册中。(9)实验结果预测预测一周后馒头的发霉情况,将预测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中。(10)动手实验课后,按照实验方案实施。连续一周观察比较实验样品,记录看到的现象。(11)汇报实验结果一周后,各小组根据实验结果,汇报自己的发现。3. 猿猴“造”酒(1)自主阅读教材P16的材料。(2)交流阅读这则材料后,你知道了什么(三)整理,下课。第二单元 微生物第二课 观察微生物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食物上的霉,是一种微小的生物,叫霉菌。食物等物品的发霉,就是霉菌在其上生长发育的结果。知道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像酵母菌、霉菌、细菌和病毒等体形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统称为微生物。知道蘑菇、木耳是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2.科学探究能利用显微镜分别观察霉、酵母菌的玻片标本,发现看似不同的霉具有相同的结构,明确霉是一种微生物、酵母菌也是一种微生物。阅读资料,了解更多的微生物,了解精确度更高的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比细菌更小的病毒。3.科学态度、STSE 乐于观察了解更多的微生物,认真观察与比较,积极分享与交流。懂得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的过程中一直在不断努力,意识到科技进步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显微镜,青霉菌、根霉菌、酵母菌永久玻片标本,配置酵母与温糖水混合液的材料(干酵母、温水、培养皿、白糖、搅拌棒),酵母菌临时装片材料(滴管、载玻片和盖玻片、吸水纸、镊子),显微投影设备(选用);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复习上节课我们探究了馒头发霉的条件,说一说你们的实验结果,得到了什么结论(2)学生汇报。(3)小结实验发现,馒头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下容易发霉。(4)引入显微镜问世以来,人们对发霉等现象的原因有了更多的认识。现在让我们用显微镜来观察霉,看看能发现什么(二)新课学习1. 观察霉的玻片标本(1)观察用显微镜观察霉的玻片标本(橘皮上的霉、馒头上的霉)(2)交流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3)再次观察看似不同的霉,在显微镜下有什么相同的结构将霉菌的样子记录在活动手册上。(4)课件展示教材P17下方霉菌的结构图。(5)小结食物上的霉,是一种微小的生物,叫霉菌。利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以看清它们的结构。食物等物品的发霉,就是霉菌在其上生长发育的结果。2. 观察酵母(1)明确观察任务a. 用肉眼、放大镜观察少量酵母与温糖水的混合液,有什么发现b. 取一滴混合液,制成临时玻片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有什么发现c. 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永久玻片标本,有什么发现将酵母菌的样子记录在活动手册上。(2)学生实验观察,然后进行汇报交流。(3)小结将酵母与温糖水混合,静置一段时间,会出现少量气泡,这是酵母菌在大量繁殖,分解糖,产生了二氧化碳。将混合液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如果看到有的酵母菌细胞上长出几个大小不同的突起,这是酵母在进行出芽生殖。 还记得猿猴造酒吗那就是看不见的酵母菌对水果的发酵作用。 3. “与人共舞”的微生物(1)讲述在我们身体的里里外外,生活着不计其数的微小生物,当人类发明了几百倍甚至上千倍的光学显微镜后,才得以看清了它们的真面目。(2)课件展示教材P18下方的两幅图。(3)交流说一说,从这两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4)自主阅读材料1683年,荷兰人列文虎克用自制光学显微镜(可放大300倍)观察人的牙垢,发现人的口腔中竟然生活着许多“小动物”,他惊叹道“在牙垢中生活的动物,比整个荷兰王国的居民还要多”这是人类第一次观察到细菌时发出的惊叹。(5)交流看了这则材料,你有什么感受(6)思考当人类发明了几百倍甚至上千倍的光学显微镜后,人们发现了细菌。如果发明了上万倍的显微镜,猜一猜,我们会发现什么(7)学生自由猜测。(8)小结当可放大上万倍的电子显微镜问世后,人们发现了比细菌还要小很多的生物病毒。(9)课件展示教材P19下方的四幅图。(10)交流说一说,从这四幅图中,你发现了什么(11)总结随着显微镜的问世,人们探索微小生物的步伐从未停歇,先是发现了酵母菌、霉菌等,随后是细菌,然后是更微小的病毒。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像酵母菌、霉菌、细菌和病毒等体形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统称为微生物。4. 认识微生物中的“巨人”(1)讲述在“微生物王国”中也有特殊的“公民”,如蘑菇和木耳,它们是“微生物王国中的巨人”,用肉眼就可以清晰看到。(2)课件展示教材P20上方的三幅图。(3)交流根据这三幅图,谈谈你的看法。(4)教师提醒在野外不要随意采摘、食用蘑菇,有些蘑菇含有剧毒(5)讲解种蘑菇的方法作为课后任务布置。a. 打开菌包的袋口,留出一个小口。b. 315天,菌包上面会长出菇蕾。勤喷少量水,保持表面潮湿。c. 欣赏我们的劳动成果(三)整理,下课。第二单元 微生物第三课 微生物和我们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微生物与我们密切相关。有的微生物对人类有益,可以帮助人们消化食物、治疗疾病;有的微生物对人类有害,感冒、痢疾是由肉眼难以观察到的有害微生物引起的。因此,微生物对人类有利有弊。知道人们通过控制霉菌的生长条件来防霉。2.科学探究针对微生物与我们的关系,能根据已有知识进行推测,制定调查计划,根据调查报告进一步理解微生物对人类有利有弊。根据玉米防霉的方法,能够归纳并列举防霉技术的应用。通过阅读材料,了解青霉素的发现历程,能够初步理解药物的治疗原理。通过阅读材料,知道少年儿童应该如何保证用药安全。3.科学态度、STSE积极了解并辩证看待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懂得有利的方面要加以应用,不利的方面要注意避免,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初步认识到人们研究微生物取得发展和成果后,可以对微生物加以防控与利用。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复习什么是微生物(2)学生汇报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像酵母菌、霉菌、细菌和病毒等体形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统称为微生物。(3)交流2020年年初,受新型冠状病毒的侵袭,我们国家经历了一场疫情防御战,说一说,你对这次疫情的感受在疫情期间,有哪些事让你印象深刻 (4)学生自由发言。(5)思考从这次疫情我们可以看出,病毒对我们的生活是有影响的。想一想,微生物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二)新课学习1. 调查微生物对人类的影响(1)分组,确定调查题目,制定调查计划。(2)教师示例讲解“第五组 微生物和我们的关系调查计划”。(3)各小组调整修改调查计划。(4)调查并记录根据调查计划各自分工协作,并将调查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5)交流各小组根据调查报告,交流对微生物的认识。(6)汇报教师可适当引导归纳。并展示教材P22上方的微生物利弊归纳图。微生物对人类有益,例如在食品制造方面,人们利用微生物发酵制作面包、酿酒、制作腐乳、生产酱油和醋等;制作药品,青霉素和头疱治疗疾病;大肠杆菌和双歧杆菌可促进人体消化;微生物还可以促使动植物腐烂,使其变成腐殖质。 微生物对人类有害,例如微生物引起食物腐烂,霉菌可使粮食、水果发霉。酵母菌可使饭菜变馊;细菌可引发疾病,像新冠肺炎、感冒、肠炎等,引起健康问题;微生物还可以引起霉变,使衣物和家具发霉。(7)小结微生物对人类有利有弊。随着关于“微观生命世界”的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的生产生活也有了极大的改变。2. 了解玉米的防霉技术(1)讨论生活中,我们用什么方法来防止玉米发霉(2)学生自由发言。(3)交流a. 这四幅图,分别用的是什么防霉方法b. 这些防霉方法的原理是什么(4)小结晾晒、真空包装、做成罐头、冷冻,分别应用了减少含水量、隔绝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杀菌后密封、降低温度等破坏霉菌的生长条件。不断发展的防霉技术,让食物更好地保存下来。(5)思考想一想,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使用了防霉方法食物的保存对我们有什么影响3. 青霉素的发现(1)自主阅读材料教材P23青霉素的发现。(2)交流阅读材料后,你知道了什么(3)讲述少年儿童用药安全a. 如有过敏史,要提前告诉医生;b. 遵医嘱,用法用量要精确;c. 服药如不适,要立刻告知大人;d. 注意保质期,不吃过期药;e. 过期药品应通过正确的垃圾分类方法处理。(三)整理,下课。第二单元 微生物第四课 传染病的防控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大部分来自于微生物。知道防控传染病的三条基本原则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知道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2.科学探究通过阅读“1918年世纪大流感”材料,知道传染病的威力,意识到传染病的危害。通过折纸活动,将此过程类比传染病的传播,从而推测出传染病的传播路线。在了解传染病的传播路线基础上,能够分析出新冠肺炎的传染路线。以及通过我国成功防控新冠肺炎的案例,知道防控传染病的三条基本原则。3.科学态度、STSE初步意识到传染病的危害后,知道讲究环境卫生的重要性,从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自身预防疾病的意识,能够做到在传染病发生的时候,知道如何防控。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纸、教学课件。学生准备纸、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复习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微生物与我们的关系,请说一说微生物对人类的利与弊。(2)学生自由发言。(3)思考同学们知道传染病吗它和微生物有什么关系呢 (4)讲述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大部分来自于微生物。本节课我们将一起探究传染病的防控。(二)新课学习1. 1918年世纪大流感(1)自主阅读教材P24“1918年世纪大流感”材料(2)讨论并汇报从材料中,你知道了什么(3)思考想一想,传染病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威力”呢2. 疯狂增长的传染病(1)动手操作拿出一张纸,将纸对折1次、2次、3次试试看,你最多能对折几次(2)交流a. 这样对折,纸的层数变化有什么规律b. 假如还能一直这样折下去,算一算对折30次,纸会变成多少层c. 从折纸活动中,你发现了什么(3)学生汇报发言。(4)讲述如果把这个过程比作传染病在人际间的传播,假设每传染一次用时1天,如果这个过程不受控制,从最初只有1个人感染,到让全球76亿人全部被传染,仅需33天的时间实际传播会更复杂多变。也许1人会传染很多人,成为病毒“超级传播者”(5)探究根据我们描述的传染病的传播方式,试着画一画传染线路图,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6)成果展示。3. 阻止传染病的传播(1)讲述在2020年开始肆虐的新冠肺炎传染病的防控过程中,相对于全球的疫情扩散凶猛程度而言,我国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取得了很好的防控效果,赢得了国际上广泛的赞誉。(2)分组交流结合你了解的事例和自己画的传染路线图,说一说我国是如何成功防控此次新冠肺炎传染病的。(3)汇报(汇报时,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归纳)将病人隔离起来,是为了隔离传染源;公共场合佩戴口罩,是为了切断传播途径;提倡科学饮食、加强锻炼,是为了增强个人体质,降低感染的几率。(4)小结防控传染病有三条基本原则a. 隔离传染源;b. 切断传播途径;c. 保护易感人群。(5)多媒体课件展示教材P26的五幅图片。(6)分组讨论并汇报上面图中的做法,是针对新冠肺炎是针对新冠肺炎传染过程中的哪条防控基本原则作用是什么(7)小结感觉不适,及时就医,请假休息是为了隔离传染源;公共环境按时消杀、勤洗手、不聚集,保持1米距离、使用公筷公勺都是为了切断传播途径。 (8)讲述防控传染病除了上述的三条基本原则,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措施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能够快速、显著提高易感人群的免疫力。我们应该按照国家的免疫规划,及时配合打预防针(疫苗)。(9)思考不同的传染病有不同的传播机制,像细菌性痢疾是通过人体消化道传染的。如何防控这样的传染病(10)自主阅读学生活动手册P8的案例。说一说,从材料中,你学到了什么(11)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活动手册P8的五幅图片。想一想,请用防控传染病的三条基本原则来分析如何预防肠道传染病,说说下面的做法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12)小结喝生水、生吃不净瓜果是不正确的,生水和不净的瓜果容易携带病毒,预防肠道传染病应该防止病毒从饮食进入人体;生食熟食分开是正确的做法,也是防止病毒通过食物进入人体;饭前便后洗手是正确的做法,防止病毒通过接触进入人体; 保持环境卫生是正确的做法,防止病毒从呼吸道进入人体。(三)整理,下课。第三单元 光第一课 光源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能自行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是光源。知道光源可以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知道人们发明制造了多种多样的光源以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2.科学探究观察发光、反光、能发光但未处于发光状态3种物体,在比较中建立光源的概念,能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和物体反射的光,并能依据光源的概念动手制造人造光源。搜集、阅读资料了解光源适应人们需求发展的科技史,调查身边的光源是否完全满足人们的需要,并进行分析。3.科学态度、STSE对光源有探究兴趣,正确表达自己的观念,尊重事实。了解光源的发展与应用是与人类需求相关的。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火柴,纸张、手电筒、电池,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看单元页画面,读小诗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穿云透雾显原形,雨过天晴挂彩虹。(2)提问读这首诗之后,你获得了什么信息(3)学生自由发言。 (4)讲述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进入光的学习。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光。想一想,光从哪里来(二)新课学习1. 识别光源(1)课件展示教材P28上方五幅图。(2)交流这些物体中,哪些在发光(3)小结像太阳、燃烧的蜡烛、点亮的小灯泡这样,自身发光的物体,叫光源。(4)思考想一想,我们可以制造光源吗(5)学生动手制造光源。(6)小结光源有天然和人造之分。像太阳、发光的萤火虫等是天然光源;像燃烧的纸张、发光的手电筒等是人造光源。2. 了解人们对光源的利用(1)讲述以前,人们只能利用天然光源。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发明制造出多种多样的光源,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2)课件展示教材P29下方四幅图。(3)交流说一说,从古代到现代,人们是如何利用光源的呢(4)学生汇报。(5)小结古代的人们用火把照明,慢慢地人们开始使用煤油灯。随后,爱迪生发明了用电的碳丝白炽灯,从此白炽灯作为常用的光源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LED灯,更节能。(6)自主阅读材料教材P30电光源的发展与应用。(7)交流阅读材料后,你学到了什么(8)布置任务调查身边的光源是否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要。(9)分组交流,编写调查计划。(10)案例示范讲解第2小组光源调查计划调查目的了解身边的光源是否完全满足我们的需要。调查场所学校。调查内容光源的数量、人们的感受。调查方法1.选择教室、图书馆等场所进行调查。2.调查光源的种类及数量并记录。3.调查使用者对光源情况的满意度并记录。(11)各组完善调查计划。(12)完成实践调查任务。(13)数据统计、分析与汇报 a. 统计数据并进行分析,将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b. 统计、分析调查的结果,写出你的发现。(三)整理,下课。第三单元 光第二课 光的传播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知道小孔成像现象也是光的直线传播的例证。2.科学探究观察生活中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提出光的传播路线问题并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验证,综合不同实验中的相同现象归纳出光的直线传播性质。能根据制作说明制作小孔成像盒,并能解释看到的现象。3.科学态度、STSE能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光传播路线的思路,愿意沟通交流形成集体观点。乐于参加制作活动,对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小孔成像的现象产生敬意。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中央打孔的屏、手电筒;蚊香、一面透明相邻侧面有孔的长方体盒子;纸盒、简单电路、可以弯折的吸管;制作小孔成像盒的材料等。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复习什么是光源如何区分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2)学生自由发言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像太阳、发光的萤火虫等是天然光源;像燃烧的纸张、发光的手电筒等是人造光源。(3)课件展示教材P31上方的两幅图。(4)思考这两幅图中,光源分别是什么(5)学生回答太阳和舞台灯。(6)提问观察图中的光,你认为光是沿什么路线传播的(二)新课学习1. 寻找光的传播路线(1)明确任务探究光是沿什么路线前进的。(2)学生预测,作出猜想。(3)交流如何设计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4)讨论、构想实验计划,并将计划记录在活动手册上。(5)学生汇报实验计划。(6)教师示例讲解教材P32的三种实验方案。a.第1小组和第3小组的实验方案(用简图呈现)。b.第4小组实验方案(图文结合)。在纸箱的侧面开一个小孔,将可弯折的吸管插入小孔,并用橡皮泥封住;在纸箱内,用电池、开关、导线点亮一只小灯泡;拉直、弯折吸管,看是否有亮光透出来。(7)完善实验计划根据上述三个示例,优化自己的实验计划。(8)动手实验根据实验计划,开展实验。将实验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中。(9)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10)小结通过实验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11)继续交流在上述几个不同的实验中,我们发现了什么共同点回想影子的形成条件,我们能用光的传播路线解释影子的形成吗(12)小结上述实验的共同点当光被遮挡时,我们就看不到光源发出的光;当光没有被遮挡时,我们就可以看到光源发出的光。影子的形成,是因为光在传播过程中,被物体挡住了,形成了物体的影子。它们都验证了光的直线传播。(13)自主阅读教材P33小孔成像的材料。(14)交流阅读这则材料后,你学到了什么2. 制作小孔成像盒(1)实验步骤教师边讲解,边制作。找一个带盖小纸盒。在纸盒盖的中心开一个直径约1毫米的圆孔。将纸盒的底去掉,蒙上一张半透明纸作屏幕。如图(课件展示教材P33的过程图)将纸盒盖与纸盒套装好。将小孔对准外面的景物,然后调节屏与小孔的距离,在屏上能看到景物的缩小、倒立的像。(2)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巡视指导。(3)汇报成果将自制的小孔成像盒在班上展示,解释看到的现象,画出光的传播路线。(4)小结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的例证。蜡烛火焰发出的光,向四面八方沿直线传播,光通过小孔到达屏上,在屏上出现一个光点。火焰发出的光线对应于屏上很多光点,就这样组成了蜡烛火焰的像。 (三)整理,下课。第三单元 光第三课 光的反射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作光的反射。知道光返回空气中后,依然沿直线传播。知道光的反射现象及应用极为广泛。2.科学探究能想办法完成“在光源不直接照射的情况下,怎样照亮词典另一侧的笔”的游戏任务,从中获得有关光反射的科学知识。能解释、列举光反射的事例,能应用光反射制作潜望镜。3.科学态度、STSE乐于参加反光游戏及制作潜望镜等科学活动,主动合作,积极交流,能完成预定任务。了解随着科技进步反光产品应用也得到了发展。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词典、笔、手电筒;两面镜子、牙膏盒等潜望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