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教学主题14.1 电是什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内容包括电与我们的生活、两种电荷,并通过信息窗、交流与讨论、加油站等栏目介绍民摩擦起电、静电感应、验电器等知识,本节的内容较为简单,但这一节课的内容是今后学习电学的基础,是揭开电的神秘的第一步,学好本节能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如后面电流方向的判断、电源能够提供电流等都必须以这节的内容为依据,因此本课是进一步学习后续内容的前提,这个前提的掌握与否是实现电学教学目标的基础,本课教学不可忽视。 二、学生分析电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不仅在生活中已积累了大量与电有关的感性认识,而且在生活中也有了与电有关的常识。尽管有这些前期的经验积累,但是对于“电是什么”大多数学生并不清楚。由于电学现象抽象,在由现象分析原因的思维过程中会出现困难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从实验探究中,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知道电荷的种类和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能通过“交流与讨论”认识验电器,通过观察能说出验电器各部分的名称。能通过“试一试”归纳验电器怎样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及带电多少。 2.过程与方法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实验的过程和推理的逻辑性,教育学生学会与别人合作。 四、教学环境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在本堂课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学习资料和教师帮助主动获取知识。交互式多媒体教学手段取代了粉笔在黑板上涂抹,变成了好看的图片、影视在荧屏上展示,学生们在直观的感受中创设了情境,体会了电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它能给我们带来光明,舒适和欢乐。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生动,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来。而这一切,都是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结果,更加体现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教学环节(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一、 播放录像,引入新课播放电在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应用,并给人类带来了很多方便,电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生活都离不开电。提出问题既然电对我们来说是不可缺少的,那么什么是电呢提问哪些地方用到电思考什么是电播放电在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应用,并给人类带来了很多方便,电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生活都离不开电。二、 摩擦起电,归纳结论1、 提出问题通常我们可以采取什么办法使物体带电(学生思考、回答)学情预设学生可能想到摩擦可以起电、可能想到给物体通电、可能想到接触带电等。教师可以从生活中加以举例(用梳子梳头发、冬天晚上脱毛衣有听到声音和看到小火光等加以引导)。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能利用身边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通过思考、观察后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它对于学生提出问题习惯的养成,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能力的提高以及探究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都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2、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器材探究摩擦起电现象。3、 教师巡视观察指导。(学生以组为单位,动手做实验)4、 教师归纳总结各小组实验情况,并引导学生总结结论。(回答实验情况,并归纳结论)结论一些物体被摩擦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5.教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体会到摩擦起电现象吗请举例说明。(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用两个小实验加以验证。教师演示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水流,水流的轨迹会发生变化来验证摩擦起电。教师演示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一长头发,发现头发被吸引来验证摩擦起电。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器材探究摩擦起电现象。 学生能利用身边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多媒体列出归纳的总结一些物体被摩擦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三、 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1、 提出问题自然界中有几种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与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学生猜想)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想到有很多种电荷2、 指导学生依据教材图14-3进行实验探究。(学生动手实验、认真观察)设计意图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会发生相互排斥的现象、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会发生相互排斥的现象、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会发生相互吸引的现象,让学生形成两种电荷的概念。3、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按照实验顺序进行实验,并归纳实验结论。(学生思考归纳实验现象)4、 教师归纳各小组实验情况,并引导学生总结结论。结论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不同。5、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正、负电荷的规定和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学生阅读课本、明确概念、观察实验、加深认识)6、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信息窗并介绍摩擦起电的原因和实质摩擦起电不是产生了电,而是电子的转移。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按照实验顺序进行实验,并归纳实验结论。学生依据教材图14-3进行实验探究。多媒体列出归纳的总结1.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不同。2.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荷规定为正电荷。3.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规定为负电荷。四、 验电器1、 提出问题验电器的构造有哪些依据什么原理构成的怎样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学生阅读、观察、思考)2、 让学生观察实物、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回答提出问题。(学生讨论、思考、回答)3、 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和粗略比较物体带电的多少。(学生进行实验)4、 教师通过“加油站”介绍静电感应的现象及其利用和危害。 五、 例题 1.经常使用的电风扇,扇叶表面往往会带有一些灰尘,其原因是 。答案扇叶转动时与空气摩擦带电,会吸引轻小的灰尘。 2.三个轻质小球,任意两个小球接近相互吸引,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两个带正电,另一个带负电B、两个带负电,另一个带正电C、两个带异种电,另一个不带电 D、两个不带电,另一个带正或带负电答案C 3.用经过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一个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发现金属箔先合拢后张开,这表明验电器原来( )A带正电 B.带负电C不带电 D.以上三者均有可能答案A教师通过“加油站”介绍静电感应的现象及其利用和危害。教师提问学生学生讨论、思考、回答。学生独立完成多媒体知识链接人们对电的最初认识是在公元前600年左右,泰利斯无意中发现,用布摩擦过的琥珀能吸引羽毛;16世纪后期,吉尔伯特证实了摩擦起电,富兰克林把摩擦过的琥珀所带的电称为负电,摩擦后的玻璃所带的电称为正电,后来库仑总结出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规律。多媒体列出课堂练习六、 课堂练习 P46 1、2。(完成练习,反馈矫正)七、 小结出示目标,让学生小结。(依据目标小结)多媒体回顾本节课的知识小结八、 作业课后练习册板书设计第十三章 了解电路第一节 电是什么1、 电荷 一些物体被摩擦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2、 电荷的种类 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人们把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荷规定为正电荷,把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规定为负电荷。3、 摩擦起电的实质 摩擦起电实质是电子的转移。4、 验电器 结构、原理、作用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本节教学首先利用一段录像(电与生活)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引到了一个电的世界,使同学们知道我们的生活与电密切相关,电给我们的增添了许多色彩,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摩擦起电,学生利用手中的器材探究摩擦起电,教师又利用两个演示实验来验证摩擦起电,接着引导学生来探究两种电荷并得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使学生进一步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引导学生参照课本上的信息窗知道摩擦起电的实质。在学习了摩擦起电、两种电荷、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来学习验电器的结构、原理、作用及静电感应现象,最后通过三个典型例题来巩固课本 上的知识,使学生在脑袋中形成“电是什么”的初步知识。让学生初步学会有目的的观察,使学生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根据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让学生感觉物理就在身边,培养他们喜爱物理知识、热爱自然的情感。为后面的电学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