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文明之光华夏彩陶一、教材分析文明之光是湘版第八册第1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本课通过对彩陶、青铜器、瓷器的观摩和欣赏,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实用性和审美性,了解中国传统美术发展不同时期的现象,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学习传统艺术的兴趣,增强尊重人类文化遗产和弘扬民族文化艺术的意识精神。本单元分为彩陶、青铜器、瓷器三部分教学内容,本课设计的是第一学时“中国彩陶”部分,以“彩陶”概念和文化作为导入,并介绍了纹饰颜色、形式美以及纹饰的演变。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对相关美术作品初步的审美、评述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二、学情分析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历史文化知识有了某些方面的了解,但相对比较粗浅,也缺乏深度。对远古美术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这方面可以用知识面十分贫乏来形容也不为过。我们根据他们所掌握的知识结构特点分析,可以说他们对枯燥的、晦涩难懂的纯美术欣赏的理论知识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缺乏学习的兴趣。如何梳理出深入浅出、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并让学生高度参与互动教学方式,改变原有乏味的讲解方式,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学习美术欣赏的兴趣。三、教学目标1.能够从原始社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生活中认识彩陶艺术。2.能够运用相关美术、造型、纹饰、等方面评述彩陶的艺术特点并设计纹饰。3.在欣赏与创作的过程中,学生获得初步审美经验和创作能力,并激发学生学习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增强学生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四、重点和难点重点彩陶的造型、纹饰和设计。难点彩陶纹样演变。五、教学准备彩陶罐、硬纸模型、勾线笔、学案、PPT六、教学过程(一)直观导入教师展示陶器今天,老师带来一些神秘地艺术品,你们认识他吗生陶器。师它是一个远古时期的彩陶,距今有几千年的历史,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玩一次时空穿越,回到那远古人类的世界,用我们的眼睛和心灵去触摸古彩陶它所绽放出来的那缕文明之光揭示课题文明之光中国彩陶(板书)【设计意图】通过直观感受彩陶罐,对古陶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彩陶艺术的浓厚兴趣。(二)讲授1、彩陶的定义(出示图片彩陶、素陶)看看它们的表面有什么明显的不同之处生一个陶器上画有纹饰,一个没有。师我们把其中一个绘有纹饰的陶器叫做彩陶,没有纹饰的称为素陶。2、多样的纹饰造型我们的祖先会在彩陶上绘制什么样图形,为什么要这样画,灵感来源。(出示图片不同颜色纹饰彩陶)彩陶最吸引我们的地方就是它的纹饰,仔细观察彩陶纹饰,你发现是什么图样生鸟,花卉,水浪,渔网等教师总结彩陶的纹饰主要来源观察生活中的物象。(板书纹饰内容鸟纹、鱼纹、蛙纹、花瓣纹、漩涡纹、人形纹)(三)探究学习3、连一连如果老师把这些图像变化一下,大家还能认识他们吗出示具象图像与抽象图像。小练习下列图片中的彩陶相对应的是哪一个。 具象A鱼形纹样 B 花形纹样 C 鸟和河流纹样抽象鱼纹彩陶盆 鸟纹彩陶壶 花卉彩陶钵4、小组讨论展示鱼纹与鸟纹的具象图案到抽象图案的变化过程,学生讨论回答怎么样把图案进行转化设计。(板书纹饰表现,具象、抽象)教师总结线条变化,颜色对比,几何化,化繁为简,保留特点【设计意图】教师通过“看一看”“连一连”“小组讨论”三个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主动找出彩陶的纹饰色彩和纹饰造型特点和纹样的演变过程,能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欣赏分析,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的效率。(四)欣赏评述,彩陶纹饰绘制方法人面鱼纹彩陶盆,说一说人面纹和我们之前看的纹饰有什么区别生多种图像的组合,山、水、火焰、鱼、树木(板书彩陶纹饰的绘制方法 1、单一图案的重复组合 2、多种图案的组合排列)(五)学习活动同学们,我们今天欣赏了这么多彩陶纹饰,大家想不想自己动手画一画,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纸膜型,设计一组美丽的装饰纹饰。(六)展示评价学生展示作品,说一说设计创意,自评互评。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检验学生掌握学习内容的情况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学会对艺术作品简单评述的方法。(七)教师寄语我们对彩陶艺术有了一定的了解,造型上多以生活中器皿为主,实用、多样;纹饰以表现原始生活和常见事物的抽象纹样为主,简洁、流畅;彩陶艺术它向我们展现了一简单的、朴素的美。通过这次课的学习,希望我们能更加珍惜祖国的传统文化遗产。七、教学反思在初始教学设想时,我试图打破原有的欣赏评述传统上课方式,改变教师一贯的说教模式,整个教学思路以学生为主,从开始到结束,始终围绕学生展开,并让学生大面积参与到整个课堂活动中来,从活动中学到东西,以此积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不能过于简单,但又不能难度太大,太简单失去教学的意义,过甚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在美术教学中,这两者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如何梳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把握好“度”的关系,是我设计教学内容时的重点;所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幽默风趣是我给整堂课的定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比较好的完成了我的设想,在课堂上学生积极性高涨,参与度非常高,学习的兴趣浓厚,对知识点的掌握也比较理想。但在实际过程中,有些环节的串联稍显得不够顺畅,影响了连贯性,这主要体现在学生活动的设计上不够到位有关。在今后的教学措施中我将逐步完善这些问题的存在,提高课堂的连贯性。
展开阅读全文